陇南影子腔 编辑

甘肃省陇南影子腔

陇南影子腔陇南影子腔

陇南影子腔是甘肃省独有的古老地方戏剧种。影子腔传统演出以皮影戏的方式在民间流传。陇南影子腔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秦腔、京剧为主的梆子腔的形成。

现存的影子腔在唱腔构成、调式调性、曲调结构、落音以及曲调进行方面保存了西秦腔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戏曲文化价值。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陇南影子腔

非遗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理位置:甘肃省陇南市

历史渊源

编辑

陇南影子腔,原名“灯调”,当地民间俗称“灯影子”,简称“影子腔”,主要流传于西和、礼县一带,是一种新剧种。

主要表演形式以男、女合演为主体,男的总称花脸,有长衫花脸与生衫花脸两种行当。女的总称旦,有老旦、小旦、花旦、悲旦等行当。

文化特征

编辑

陇南影子腔自搬上舞台后,立足于当地民间,体现出当地的一个“土”字,着重突出“唱”功,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表演。剧本内容有大本戏、小本戏、神戏和时代戏之分。大本戏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素材;小本戏多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为素材,主要有《胭脂》等;神戏是在庙会、还愿、作寿等民间活动中演唱的专用戏;时代戏是结合时代背景,顺应时代需求创作改编的新剧本,主要有《一场斗争》《传承》等。

陇南影子腔

陇南影子腔属梆子声腔,音乐结构介于板式体和连缀体之间,脱胎于当地民歌,说唱咬字多为地方音、方言,乡土味十分浓郁。尤以冒腔著称,台上台下皆合声唱出,造成强烈的音乐气氛。唱腔分为“上音”“下音”两大类,由基本唱腔、冒腔、小调三部分组成。伴奏器乐文乐有二胡、板胡、杨琴、琵琶、大提琴、木琴、竹笛、海笛、黑管、三弦等;武乐有暴鼓、干鼓、堂鼓、勾锣、手锣、大小铙钹、吊钗、银锣、马锣、七星锣、小京钹、蚂蚱子等。

社会影响

编辑

2008年,陇南影子腔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下一篇 玉垒花灯戏

上一篇 陇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