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灯盏头剧 编辑

灵台县独有的地方剧种

灵台灯盏头剧灵台灯盏头剧

灯盏头戏是灵台县独有的地方剧种,500余年的孕育、转型、成熟、沉寂,历史十分悠久,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缩影。特别是由民间小曲到灯盏碗碗腔的形成,灯盏皮影小戏到舞台大戏的过渡及成功经验,不仅能为民族民间音乐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提高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而且对丰富、完善中国音乐史、中国戏曲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先进文化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灵台灯盏头剧

所在地:灵台县

特点:历史十分悠久

作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发展历史

编辑

清代康、乾时期灵台民间皮影戏班将灯盏碗碗腔引入皮影戏演唱,形成了灯盏头皮影戏,为平市所独有的一个剧种。灯盏头剧尤其以皮影戏形式传播、传承最广,几百年来,灯盏头剧广泛流行于甘肃灵台、泾川、崇信、安口、平凉和周边地区一带,《甘肃省戏曲志》和《中国戏曲志》均有专条记载。1958年灵台县秦剧团实验演出灯盏头舞台剧,获得成功,并在省、地参加会演多次获奖。

灵台灯盏头剧于明代中叶,有据可查的有三支谱系,有两支各传承四代,于上个世纪初断代,第三支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从1966年以后,灯盏头剧沉寂、濒危,面临消亡。

由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灯盏头皮影班社相继家破人亡,传承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均遭到根本破坏,末代传承人大部分去世,现仅有杨万钧作为唯一一位继承人,也已年届花甲,加之由于电视、电脑、网络传媒技术的强劲发展和冲击,演出市场和受众群体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演出团体自身难保,无暇顾及灯盏头的传承和保护,灯盏头剧种愈来愈被社会淡忘,濒危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因此急需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进行保护,使这一艺术奇葩得以弘扬和传承。

艺术特点

编辑

灵台灯盏头剧历经500余年的孕育、转型,渐趋成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缩影,为民间民族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研究资料,是中国皮影艺术史和皮影戏发展史的珍贵遗产。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中国戏曲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灯盏头剧,以照明器具灯盏碗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并配合莲花板及梆子。打击乐有板鼓、爆鼓、堂鼓、战鼓、勾锣、小锣、铙钹、铰子。文乐队以二弦为领奏,配置乐器有高、低音二胡、月琴或三弦、笛子、唢呐、大提琴及铜管乐。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灯盏头音乐充分戏曲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板式、曲牌和音乐特色。角色行当生、丑、净、旦齐全,演出剧目与秦腔上演剧目类同,演员表演形成了整套的程式,保留传统剧目约80本(折)。

下一篇 高山戏

上一篇 玉垒花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