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 编辑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拥有包括裕固族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和577处文化景点。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内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一座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质遗迹保护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张掖丹霞地貌被誉为"张掖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张掖彩色丘陵中国第一,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享有“中国彩虹山”美誉。
2020年7月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9次会议,张掖世界地质公园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中文名:张掖世界地质公园
外文名:Zhangye UNESCO Global Geopark
地理位置:甘肃省张掖市
景点级别:世界级
占地面积:约 1290 km²
著名景点: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九个泉景区
森林公园级别:世界级
认证时间:2020年7月7日
位置境域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甘肃省张掖市境内, 地处祁连山主脉北坡中段,地势西南、北部高,中间低。地理坐标为99°16′12″-100°07′37″ E;38°40′52″-39°03′36″ N,总面积1289.71平方千米。
公园西边界为地理边界,西南边界以甘肃省张掖市与青海省的省级行政边界为划分依据,东边界为国家地质公园原边界,东北边界以临泽县和甘州区行政边界与地质边界为依据,东南边界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界为界,北与南边界为地理边界,北边界主要以梨园河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行政边界为划分依据,南边界以南属于祁连山区域。
气候特征
张掖地质公园位于西部温带干旱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研究表明,其中4—9月大风日占80.7%,4—6月大风日占52.3%,山前盆地区大风频率高于山区。年沙尘暴日春季最多,占全年的67%,沙尘暴灾害自西北向东南递减。植被稀疏,自然环境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具有光热丰富、温差大、夏季短而热、冬季长而严寒、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气温特征
张掖地质公园年平均气温4℃~6℃,无霜期95~120天,年日照时数3000~3600小时,具有降水量少、蒸发强烈、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冻胀融蚀强烈、盛行西北风等气候特征。并且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与年平均气温基本相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3℃/10年,年平均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74℃/10年,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该范围内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幅度。
地形地貌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地处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第一阶梯分界处、祁连山主脉北坡的中段,处于祁连山向河西走廊的过渡带。 地形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海拔高度主要集中在1700米左右。 位于张掖市中部,祁连山主脉北坡的中段,地势中部较低,西南与北部较高,地势起伏较大,高差明显。公园南部为祁连山主脉,北部的黑山,南部的刀山均属祁连山系余脉,中部为黑河河谷。区内主要地貌单元为:中切割高山,分布于九个泉地区;中低山区,分布于肃南县城以东,构造侵蚀作用为主,形成了彩色丘陵、丹霞地貌等景观,为本区主要地貌类型;河谷盆地或沟谷,分布于黑河及其支流两岸,河谷两岸常有河流阶地分布,沟谷走向多与黑河干流走向垂直。
降水量特征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0~260毫米,蒸发量1800~2000毫米,无霜期112~145天。本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53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1.5%,且多以集中的大雨及暴雨形式出现,一日最大降水量一般为15~30毫米,其中大雨频率为每年1~2次,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丰水年降水量是枯水年的2~3倍。
水文特征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发育的较大河流主要有黑河、梨园河、山丹河等。黑河是甘肃省最大的内陆河,其主要干流流经张掖地质公园,其中,梨园河及其支流大瓷窑河、敷河、芦革河、勒巴沟、冰沟、马莲沟等,均属内流河黑河流域的支流,除梨园河、大瓷窑河常年流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流水沟谷,多年平均过境径流量为2.54x10立方米。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生物资源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交错分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生物种源和物种遗传基因库。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有4纲13目29科62种,其中兽类23种、鸟类37种、爬行类1种、两栖类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马麝、白唇鹿、金雕、胡兀鹫、斑尾榛鸡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豺、棕熊、石貂、草原斑猫、猞猁、兔狲、马鹿、藏原羚、岩羊、盘羊、猎隼、红隼、鸢、苍鹰、雀鹰、普通鵟、草原雕、秃鹫、兀鹫、白尾鹞、白头鹞、淡腹雪鸡、暗腹雪鸡、血雉、蓝马鸡、纵纹腹小鸮26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赤狐、狍、雪鸽3种,三级保护动物(既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25种。这些陆生野生动物是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地表自然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以其无与伦比的地貌景观、博大深厚的文化积淀、珍稀独特的地质遗迹和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规范标准的旅游服务,赢得了众多国际国内殊荣,得到了境内外的广泛赞誉。
基础建设
2005年12月27日,张掖地质公园被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省级地质公园(甘国土资环发41号)。
2008年1月,张掖地质公园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
2011年1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2012年4月23日,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张掖地质公园具备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国土资厅函〔2012〕380号)。
2013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国家地质公园”。
2014年,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
2014年8月3日,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冰沟丹霞景区正式揭牌。
2015年9月,张掖地质公园通过原国土资源部检查验收并批准命名。
2015年,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园揭碑。
2016年6月16日,国土资源部通过(国土资函〔2016〕307号)文件同意命名甘肃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的批复。
2017年5月,张掖启动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2017年12月,张掖地质公园通过国内评审,成为中国2019年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申报单位。
2018年3月,原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做好2019年度和2020年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函》(国土资厅函〔2018〕143号),甘肃张掖地质公园被确定为2019年度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并全面投入申报创建工作。
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易卜拉欣·库姆先生、雷伊雷·巴德优索女士对张掖申创世界地质公园工作进行考察评估。
2020年7月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9次会议上通过决议,正式批准张掖地质公园为“张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2020年9月25日,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牌开园。
品牌建设
2005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与全国34家大型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位列第六。
2009年,张掖丹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说天下》编委会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6处奇异地貌”之一,排行第二。
2011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2013年,张掖七彩丹霞被评选为“全球最刻骨铭心的二十二处风景”。
2014年,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5年,张掖七彩丹霞被评为“全球二十五处梦幻旅行地--中国彩虹山”。
2015年1月,甘肃肃南冰沟丹霞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5年5月,张掖地质公园被评定为2015-2019年度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
2016年,张掖七彩丹霞被评为十一黄金周旅游秩序最优奖。
2017年,张掖七彩丹霞在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被评选为“全球最美外景拍摄地”。
2017年12月,张掖丹霞地质公园被驴妈妈旅游网平台评为甘肃省内十大最受欢迎山地旅游景点之一。
2017年9月24日,张掖七彩丹霞景区被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组委会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2017年,张掖地质公园被美团旅行网评为最佳人气景区。
2018年1月,甘肃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上榜《纽约时报》“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
2018年,张掖最美丹霞·裕固风情游主题线路获得《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主题线路”称号并授牌。
2018年6月,张掖丹霞国际地质公园荣获“2018中国人眼中的丝绸之路旅游十佳”的“十佳旅游景区”。
2018年12月,张掖七彩丹霞景区获得“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殊荣。
2020年1月,张掖地质公园彩色丘陵景区(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5A级旅游景区。
2021年4月24日,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在“艾蒂亚奖” 及“艾里缇斯奖”中分别荣获“中国最佳自然生态旅游项目奖”、“最美中国旅游景区奖”。
2021年5月,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榜“2021新甘肃十大必去好评景区”。
2021年12月,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入围“2021年5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彩色丘陵景区(张掖七彩丹霞景区 )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位于地质公园东北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与临泽、甘州区交界处,核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 具有红棕色、淡黄色和蓝灰色三大主色系和38种亚类色彩,且主色系互层比例犹如黄金分割,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彩色丘陵由1.37亿-1.96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湖泊中沉积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因含不同矿物质而呈现多彩多姿的景观特色,记录了早白垩世气候环境的变迁和新生代(距今3600万年)以来风化剥蚀的历史。随着时间和天气变化,多彩的彩色丘陵变化万千,颇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气势,被誉为世界地质奇观。景区内有七彩云海、七彩仙缘、七彩锦绣、七彩虹霞、卧虎峡、七彩敖河和万象土林谷等7处观景点,有神龙戏火、灵猴观海、众僧拜佛、神龟问天、金蟾问道、大扇贝、七彩屏、睡美人、卧虎等景观30余处,是中国一处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的高度复合区。
冰沟丹霞景区
冰沟丹霞景区
张掖冰沟丹霞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境内,是张掖丹霞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距张掖市区45公里,西距肃南县城41公里。海拔在1500米-2550米之间,南北宽约5-10公里,东西长约40公里。冰沟丹霞海拔为1500米至2550米之间,景区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景区内广泛分布着丹霞崖壁、石墙、石柱、尖峰、丘陵等地貌形态,尖峭挺拔,连绵不断,气势宏伟。冰沟丹霞以“雄险神奇”而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同时它是中国干旱地区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同时也是中国发育最完整,造型最为奇特的丹霞地貌之一。冰沟丹霞以砂岩地貌遗迹景观为主体,是国内窗棂状宫殿丹霞发育最好、规模最大的地质地貌遗迹、是砂岩窗棂状构造的命名地,被评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这里还是影视人和摄影家的天堂,多部影视作品也在冰沟丹霞做过外景拍摄。 冰沟丹霞享有“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盛誉,是国内干旱地带最具典型的丹霞地貌。
核心游览区分为小西天景观区和大西天景观区,沿小西天景观区游览可依次看到神驼迎宾、桃园三结义、玄武门、蘑菇石、大地之根、七女峰、望夫石等景观,沿大西天景观区可欣赏到神龟探海、金驼情深、锁阳神柱、鹰头岩、埃及法老、卢浮魅影、金蟾观霞等景观。
神驼迎宾:整座山峰由于风化速率不平衡的缘故,使得山峰的造型如同一头憨态可掬的骆驼。
卢浮魅影:山峰的外形如同西方卢浮宫殿一般,整体造型十分巨大。
祁连火炬:差异风化所形成的的石柱。
金蟾观霞:风化形成的金蟾型象形岩块,形状生动。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旅游景区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旅游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是集冰川雪山、原始森林、天然草原、瀑布河流、峡谷深涧、丹霞地貌于一域的地貌大观园,为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质公园的中部,是地球演化与民族风情融汇的绝佳场所。景区坐落于祁连山向河西走廊的过渡带,全长约80千米。这里的化石记录了远古(早志留世,距今4.43亿-4.33亿年)海洋生物的繁盛,地貌特征展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历程,从祁连山腹地起源的河流终汇于黑河,红色文化与民族风情彼此渗透 。景区独享优越山水资源,脉承淳朴人文气质,是集中展示裕固族历史文化原生态和祁连山自然风光原生态的大型活态博物馆。景区以祁连风光为形,以裕固风情为骨,以历史文化为魂,汇聚七彩丹霞之苍茫、旖旎草原之辽远、原始森林之静美、浩渺雪山之圣洁,依托被誉为国内超星级空中草原的赛汗塔拉核心景区,将裕固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大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是丝绸之路上拥有最美自然风光、最优生态环境、最炫民族风情、最佳文化气质、最具特色魅力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裕固王府
裕固王府是明清王朝册封的正四品官员—七族黄番大头目在冬春季节接见重要贵宾的专用场所,现仍是我县接待贵宾的专营接待点。
裕固王府
王府木质大门为仿古山寨式建筑,两侧门柱底座用黑色褐子包裹,可防止木柱腐朽虫蛀;门楣中央悬挂有具有百年历史的野牛头和盘羊头,两侧24个木角用羊毛褐布包裹,很具有草原民族特色。过大门沿悬空栈道可到达王府,王府为坐北向南的四座钢木结构大帐,总面积256平米,可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帐内摆设有红木沙发和茶几,还设置了能盛200斤奶茶和煮100斤羊肉的的手工铜锅各一口,可以装青稞酒100斤的大铜壶一个,三个器具均为清朝嘉庆年间(1811年)陕甘总督松筠为褒奖七族黄番大头目守边有功而赠送的礼品,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
王府餐饮以裕固族民族特色餐为主,并在就餐其间提供精彩的歌舞表演。
鄂博
鄂博
鄂博是草原民族祭拜山神的圣物,由活佛高僧精心择地择时而建。该鄂博体量为河西之最,所埋宝瓶也为河西之最。该鄂博底层基座直径17米,逐级收缩,上升6层,总高4.5米,鄂博中心杆高达15米。鄂博内放置由全县群众捐贡的宝瓶1000个、金银铜和珠宝、绿松石、玛瑙100公斤,经卷50本。其中宝瓶乃藏传佛教中用于改善环境助缘修改的特有法物。宝瓶装藏吉祥之物主要有活佛、高僧及僧众之加持圣物以及五谷、七珍八宝、灵山圣地的水土、甘露丸、嘛呢丸及各类心咒、舍利粉和各种经咒、符等,具有调整风水,改变气场,积德辟邪、进财聚福,消灾增智、益寿延年、气运兴旺、事业顺畅、祈福增吉祥之功效。
在祭鄂博的吉日,需邀请高僧诵经、煨桑、吹白海螺,信徒顺时针围绕鄂博转圈,向天抛撒印有经文佛像神马的五彩 “隆而达”,也叫“风马”,并高呼“乐而加罗”(山神保佑),转完三圈后,将绑着牛羊马鬃毛的木制宝剑、长矛等插在鄂博木框内,意为送山神武器,祈愿山神护佑,草原兴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万佛峡
万佛峡
万佛峡丹霞地貌类型丰富,造型奇特,形态多样,汇集了丹霞石柱、垂直崖壁、石墙、宫殿状石崖、巷谷、溶洞、孤峰、残丘等代表丹霞地貌各个发育阶段的典型形态地貌,单体造型异常神奇,有泥乳状、窗棂状、柱廊状、叠板状、陡崖状、蜂窝状、麦屯状等地貌特征,其中有些造型似人似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主要景观有:布达拉宫、百舸争流、丹霞女神、罗汉堂、千佛殿。
千佛崖
千佛崖
绵延数公里的丹霞山,主要以窗棂状、柱廊状、叠板状丹霞为主,崖间端坐着无数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红色佛像,故名“千佛崖”。由于光线不同,季节不同,角度不同,景观神奇变幻,像城堡,像麦垛,像宫殿,像亭台,像楼阁,像飞禽,像走兽,像人,像佛,像神话世界。这些自然的杰作,天然的造化,的确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
珍珠鹿
珍珠鹿
传说裕固人在西至哈志时,有个猎人为了让有身孕的爱妻品尝到新鲜肉,追逐一头受伤的黄羊奔跑数日后迷失方向而流落他乡。十八年后在找寻爱妻无果,到海子边准备自尽时,在一头双角镶满红珍珠的美丽仙鹿的带领下穿越千山万水回到故乡与爱妻团圆。此后珍珠鹿就成为裕固人追求幸福、团圆和美好生活的象征。
牦牛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裕固人钟爱的三大畜种之一,宗崇为家畜保护神。其体躯高大强悍,眼圆有神,心肺发达,肌肉紧凑,身长腿短,筋骨结实,体侧腹部和四肢的披毛柔软厚密,适应高寒生态环境,耐寒、耐饥、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能顶风冒雪生存,有“高原之舟”之称,是乐观豁达、自由奔放的游牧精神的标志,也是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高原魂魄的象征。
九个泉景区
九个泉位于地质公园的西部,距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城约30公里,地处祁连山北麓。这里是中国最早进行板块研究的地方,九个泉蛇绿岩套证实了早古生代古祁连洋的存在,九个泉板块缝合线是早奥陶世(距今4.90亿-4.13亿年)华北板块和柴达木板块拼合的证据,完好地记录了早古生代的海陆变迁,具有全球对比研究的重大意义。这里也是黑河多条支流的起源地,高寒植被发育,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珍贵的海陆变迁的地质遗迹、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和优美的祁连山风光彼此交融,既是地学科考和研究的圣殿,也是人们探索自然奇观的天然博物馆。
该地质公园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祁连山北缘大断裂上盘,北祁连板块缝合线及其北侧。该地质公园的地质发展史是祁连山造山带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祁连造山带地质发展经历了古元古代陆块形成时期、中新元古代陆块成长和扩展形成大陆裂谷时期、新元古代-寒武纪洋壳化时期、早古生代俯冲以及陆壳碰撞构造活动时期。该区经历了四次性质不同的造山作用相关的主要构造-热事件,从早到晚分别为:古元古代末期的湟源运动,造成热挤压造山作用;新元古代末期的托莱运动,表现为陆块挤压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的祁连运动,也是祁连地区最为重要的构造作用,祁连洋关闭,在这个时期造山带开始形成,张掖地质公园的九个泉蛇绿岩套和蓝片岩等遗迹则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古生代的陆间碰撞挤压造山作用;中新生代的受到青藏高原隆起影响的推覆造山作用,气候环境频繁变换,在祁连山前沉积了色彩多变的下白垩统砂岩、砾岩、泥岩等,这些岩层受后期新构造影响和流失、风化作用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彩色丘陵、冰沟丹霞(红层地貌)等特色地貌。
地质地层
图1.张掖地质公园地质简表(1:200000)
地质公园内地层较为发育,分布在中寒武世(距今约5.2亿年)以来的各套地层(图1、表1)。其中早白亚世新民堡群中沟组(K₁zh)是彩色丘陵成景的主要地层,该地层岩性主要以灰紫色、紫色厚层状烁岩,灰紫色、黄褐色、青灰色中一厚层状泥质砂岩、泥岩夹乐岩为主,上部夹一层炭质泥岩和页岩,灰白色、青灰色砂烁岩与红褐色砂岩互层,含有柏得叶肢介动物化石。
地质年代 | 地层年代 | 主要岩性 | 距今年龄 | ||
代 | 纪 | 世 | |||
新生代 | 第四纪 | 全新世 | - | 冲积物 | 1万年 |
- | 冲洪积物 | - | |||
早更新世 | - | 洪积物 | 12万年 | ||
新近纪 | 中新世 | - | 红棕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黏土岩 | 2300万~530万年 | |
中生代 | 白垩纪 | 早白垩纪 | 新民堡群下沟组 | 灰紫色、黄褐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砂岩、泥岩夹砾岩,上部夹一层炭质泥岩和页岩 | 1.14亿~1.06亿年 |
新民堡群下沟组 | 褐红色泥岩夹蓝灰色粉砂岩条带 | 1.20亿~1.13亿年 | |||
早侏罗纪 | 早侏罗世 | 龙凤山群 | 灰绿色砾岩、砂岩、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 1.99亿~1.74亿年 | |
三叠纪 | 早三叠世 | 下岩组 | 含烁砂岩、下部层状石英砂岩 | 2.52亿~2.47亿年 | |
晚古生代 | 二叠纪 | 晚二叠世 | 窑沟群 | 粗砂岩、含砾粗砂岩 | 2.79亿~2.59亿年 |
早二叠世 | 大黄沟群 | 杂色薄层砂岩、间夹流纹质熔岩凝灰岩 | 2.98亿~2.79亿年 | ||
石炭纪 | 晚石炭世 | 太原组 | 砂岩为主、下部中层灰岩 | 3.07亿~2.75亿年 | |
中石炭世 | 羊虎沟组 | 粗砂岩、砂烁岩 | 3.16亿~3.07亿年 | ||
早石炭世 | 臭牛沟组 | 粉砂岩夹炭质页岩 | 3.46亿~3.20亿年 | ||
晚古生代 | 泥盆纪 | 晚泥盆纪 | 沙流水群 | 泥砂砾岩及硬砂质砂岩 | 3.85亿~3.59亿年 |
早泥盆纪 | 老君山群下组 | 块状砾岩及砂岩 | 4.16亿~3.97亿年 | ||
早古生代 | 志留纪 | 晚志留世 | 旱峡组 | 变质细砂岩夹红色千枚岩及粉砂岩 | 4.22~4.18亿年 |
中一晚志留世 | - | 绿泥绢云千枚岩夹变质细砂岩 | 4.44亿~4.22亿年 | ||
早奥陶世 | 晚奥陶世 | 南石门子组 | 变质安山凝灰岩夹硅质岩、变质粉砂岩 | 4.58亿~4.43亿年 | |
早奥陶世 | 阴沟群上段 | 安山凝灰岩夹细碧凝灰岩 | 4.85亿年 | ||
阴沟群下段 | 粉砂质板岩、千枚岩 | ||||
寒武纪 | 中寒武世 | - | 硅质岩 | 5.2亿年 |
注:参考资料来源
地质构造
张掖地质公园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塔里木盆地东侧及鄂尔多斯盆地西侧,近北西向延展的祁连山主脉北坡的中段,河西走廊核心地带,属北祁连山东褶皱带和阿拉善地块的过渡带。在甘肃省构造单元划分上位于柴达木一华北板块一祁连早古生代造山带一北祁连新元古一早古生代沟弧盆系三级构造单元。
地质遗迹
大类 | 类 | 亚类 | 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
地质剖面 | 沉积岩相剖面 | 典型沉积岩相剖面 | 下白垩统沉积相剖面 |
地质构造 | 构造形迹 | 中小型构造 | 小草场子断层、冰沟门断裂带、大肋巴沟断裂带、梨园河西逆断层、黑山山脊向斜、冰沟门向斜、南台子向斜、独山子波痕、白垩系(K)/三叠系(T)角度不整合、独山子第四系(Q)/白垩系(K)角度不整合,夷平面 |
- | 大地构造 | 蛇绿岩套, 蓝片岩剖面 | |
地貌景观 | 岩石地貌景观 | 砂岩地貌景观 | 砂岩窗棂宫殿状构造、陡崖、砂岩石柱和峰林、叠板岩墙、蜂窝状洞穴、泥乳柱、单斜岩层、彩色丘陵、城堡等 |
流水地貌景观 | 流水侵蚀地貌 | 梨园河河谷或沟谷、黑河大峡谷 | |
流水堆积地貌 | 河流阶地、 | ||
水体景观 | 河流景观 | 风景河段 | 梨园河 |
环境地质遗迹景观 | 地质灾害遗迹景观 | 山体崩塌遗迹景观 | 倒石锥 |
注:参考资料来源
法律法规
张掖世界地质隶属中国政府,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的保护。地质公园边界明确,保护对象具体。张掖地质公园的管理部门承担开发和管理地质公园的法律责任,包括地质遗迹保护、科普宣传和推动地质旅游等。地质公园占地为国有土地,这样的法律构架确保了张掖地质公园的持续发展。
保护措施
张掖地质公园管理局对公园内的自然资源,按其特性和功能进行分区管理,划定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1个、一级保护区5个、二级保护区3个、三级保护区3个,分别制订了不同级别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先后埋设公园边界及各级保护区边界界碑172块,设置交通标识、环保及地质保护警示等引导说明牌152块。
一级保护区
地质公园将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生态环境脆弱、地质遗迹纵深等区域区划为一级保护区,禁止游客进入,只允许经过批准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开展必要的环境保护和科研活动,严禁建设任何建筑设施;
二级保护区
将地质遗迹外围、观赏价值较高、代表性较强、历史旅游观光区划为二级保护区,在不破坏原有地质地貌的基础上,安置游步道、围栏、警示牌等相关防护设施,接纳游客在限定的区域内旅游观光;
三级保护区
其他区域设置为三级保护区,进一步完善地质遗迹保护体系,建成游客中心,对地质遗迹保护知识进行宣传,增设电子设备,对地质遗迹进行实时监控,逐步完善栈道、围栏等保护设施,防止破坏地质遗迹的现象发生。
科普科研
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
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是公园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全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总投资约1.6亿元,其中展厅面积4800平方米,为钢混异型空间桁架结构,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教五大功能于一体。馆内设置地质公园科普影视厅,拍摄《空中看张掖》4D影片,并设置一次性容纳35人的VR体验厅,收集展出各类岩石矿物和古生物标本共80件;馆内布展大量文字、图片、实物,并通过声、光、电等设备,全方位、立体化介绍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的形成与特点,多角度展示张掖神奇的地貌景观和地质变迁。
2014年,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
2015年,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园揭碑。
2015年12月30日,张掖丹霞地质博物馆被甘肃省博物馆协会评为第二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
2018年10月13日,张掖地质博物馆被甘肃省科技厅认定为“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
科学价值
公园的主体—砂岩地貌遗迹景观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新构造运动湖相沉积和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为研究在白垩纪以来青藏高原及祁连山在隆升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形成演化提供了依据。多种红层地貌复合存在使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而彩色丘陵丰富的色彩使得所有的地质学专家都无法对这个由湖相沉积所产生的特殊地貌的形成原因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其景观真实的形成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审美价值
张掖红层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红层地貌景观,地貌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斑斓,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红层地貌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险、峻、美,还兼有全球独有的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斑斓鲜艳的色彩。形态美: 砂岩地貌在造型上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可识性,既有堡、塔、柱等一般造型外,还有拟人、拟物的特殊造型,形态美而多。色彩美: 砂岩地貌色彩丰富,包括红、黄、紫、白、黛青、灰绿、灰黑等色彩。公园内窗棂状宫殿式、峰林状、柱状等象形砂岩地貌和彩色丘陵地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特色明显,极具科研观赏价值。
科普价值
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保存完好,尤其是砂岩地貌等地质遗迹,清晰的显示了一个从“年轻”跨越到“成熟”再到“老年”的地形序列,并且每个景区的组成显示着特定阶段的地貌特征。具有独特的地貌学特征,具有极高的科学内涵,公园内建设的张掖地质博物馆是开展地学科普教育以及地质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旅游开发价值
张掖红层地貌和彩色丘陵是一对“姐妹花”,诞生于恐龙出没的白垩纪,它们分别形成于距今约1亿3千5百万年到1亿年期间,其优质独特的景观属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的彩色丘陵地貌景观为我国发育最好、规模最大的地质地貌遗迹景观,堪称“中华自然奇观”。地质公园资源保存完好,人为干扰因素较小,旅游地质资源以原始的面貌保存完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地质遗迹景观的全貌。
交通信息
1.冰沟丹霞
游览时间:建议1-2小时
交通攻略:火车动车终点站:张掖/张掖西
公交巴士:在张掖汽车西站乘坐前往冰沟丹霞(发车时间:7:30-17:10)
自驾游:从张掖市向西出发,驶入S213张肃公路,向西途径甘浚镇继续向西直行,到达终点(导航搜索:冰沟丹霞)
门票价格
冰沟丹霞票价(仅含冰沟丹霞门票、不含游览车票):40元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康乐草原)旅游景区门票:免费 、观光车:60元/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