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束 编辑
沈束(1514年5月12日—1581年),字宗安,号梅冈, 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明朝中期名臣,北宋官员沈绅之后, 与沈炼、赵锦、徐学诗先后弹劾权臣严嵩,并称“越中四谏”。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徽州推官。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升为礼科给事中,因上疏请求给予周尚文优厚的抚恤典例,得罪了严嵩,被关押诏狱十八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释放沈束回家。明穆宗即位后,起用沈束担任原官,未赴任。隆庆二年(1568年),升任刑科都给事中。隆庆三年(1569年),又升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使,因病致仕。
万历九年(1581年),沈束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概述图片来源:1918年修《浙江会稽皋埠沈氏老六房宗谱》 )
全名:沈束
字:宗安
号:梅冈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出生日期:1514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1581年
最高官职:南京右通政
早年经历
正德九年四月十八日(1514年5月12日),沈束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沈束自幼生性机警敏捷,喜好学习。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沈束在浙江乡试中中举,是第一名。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沈束考上进士,被任命为徽州推官。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沈束被提拔为礼科给事中。 当时大学士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倚仗明世宗的宠信专权,他们选拔和罢免官员,完全根据贿赂的多少和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沈束常常对此事感到愤慨,想要上疏列举严嵩的罪状,因为奏疏草稿有所泄露,于是没有上疏。
为忠请恤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五月,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 沈束请求给予周尚文优厚的抚恤典例,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沈束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著称。曹家庄那一战,他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虽然提升了官职,但是并没有给予奖赏,应该追赠爵位让他的子孙承袭。其他的如董旸、江瀚,奋力抗击强敌,继而为国捐躯。虽然已经祭祀于宗庙,但是也应该赐予他们祭享,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主持国事的臣子,任意给予或剥夺,有人靠冒领功劳得到奖赏,有人无端受到牵累而被责罚,这样朝廷用什么来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奏疏呈上,严嵩非常愤怒,明世宗也被激怒,下诏让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束没有其他意图,只是奏疏狂妄应当治罪。明世宗更加愤怒,剥夺闻渊、屠侨的俸禄,将沈束关进钦犯监狱。不久,刑部判处沈束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交钱赎罪放回原职。明世宗特别命令在朝廷杖责沈束,然后仍关进钦犯监狱。当时沈束进入谏官行列不到半年。
狱中疾苦
沈束在狱中几次差点死去,恍惚中看见一位身穿金甲的神人站在面前,呼喊他三声“沈先生”,慢慢地说:“暂且忍耐一下,不要忧虑。”过了几个月,沈束才慢慢好起来。在这之前,沈束的妻子张氏从会稽赶到京城,想到沈束没有儿子,就带着妾潘氏一起来。张氏赶到京城后,沈束已经被关进监狱三天了。张氏对潘氏说:“我忍辱含垢,是为了能早晚看见沈束,如果我死了,你年纪还轻,又怎么能长期相守呢?”潘氏哭泣着,发誓以死相从。最终两人一起忍受着困苦,勉力操持女红,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监狱里的粮食才得以不断绝。沈束在狱中,每天只是端坐着玩味《周易》,写成了《周易通解》和《文言》等书,解说《周易》的内外本末,阐明卦名卦义,多有独到之处,不随便沿袭前代学者的说法。沈束还写了不少诗歌,情调悲壮凄惋,使读的人无不痛心疾首。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侵犯都城,明世宗下诏召集廷臣商议御敌之策。国子司业赵贞吉在朝廷上慷慨陈词说:“释放沈束的囚禁以求得直言,录用周尚文的功绩以激励边将,这样敌人就可以不战而退了。”不久,赵贞吉竟被贬斥而去,从此没有人再敢为沈束说话。 沈束在狱中,听到敌人的消息,常常写奏疏请求明世宗派精兵五千人,往来督战,在外部造成敌人疑惧,在内部加强都城的守卫。并且估计敌人因饱食而撤兵,一定会经过涿鹿,从遵化、蓟州一带出去,或者直扑宣府、大同。应该檄告各地守军,乘敌人疲劳归师之际,设下奇兵夹击,必定能大获全胜。严嵩看到奏疏后,总是加以斥责,说:“囚犯怎么可以上书?”
嘉靖三十年(1551年),同乡人沈炼弹劾严嵩, 然而严嵩对会稽人持有偏见,恰逢有人恶意诬陷锦衣卫经历沈炼与沈束是同族,并臆测他们暗中勾结,因此严嵩更加愤怒,欲将沈束置之死地,他下令狱吏给沈束戴上脚镣手铐。当沈束即将被处决之际,他冷静地告诫家人处理后事。张氏紧紧守在丈夫身旁,备下了两口棺材,决心与丈夫同生共死。不久,徐阶得知了此事的原委,及时出手营救,沈束才得以幸免于难。然而,严嵩仍不死心,日夜散布谣言诋毁沈束,试图混淆明世宗的视听。
严倒出狱
等到严嵩罢官,沈束在监狱已经被关了十六年了。这时沈束的父亲年老,病势沉重,希望能见沈束一面。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张氏到宫门前上疏说:“我的夫家有年老的父亲,八十九岁了,衰老疾病不断侵扰,早晨不知晚上能否存活。过去我因为沈束没有儿子,为他买了一个妾潘氏。等到来到京师,沈束已经入狱,潘氏立志不再改嫁。于是我们一同寄居在旅舍,靠纺织来供应沈束的衣食。岁月长久,凄楚万状。想回家奉养公公,但是丈夫的粥饭之资却无着落。想留下来奉养丈夫,但是公公又早晚等待赡养。我辗转思维,进退无策。我愿意代替丈夫被关进监狱,让丈夫能够回家奉养父亲终年,之后再回来坐牢,这实在是陛下莫大的恩德。”司法官也为沈束请求,明世宗始终不答应。
明世宗非常痛恨言官,认为用廷杖、发配边疆还不足以遏制他们,于是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并且每天命令狱卒上奏他们的言语吃食休息情况,这叫做监帖。但守卫监狱的狱吏有时没有什么可上报的,就随便写些假话应付。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喜鹊在沈束面前喧叫,沈束谩骂说:“难道有喜事降临到我这个罪人身上吗?”狱卒将这话上奏,明世宗心有所动。正好户部司务何以尚上疏营救主事海瑞,明世宗大怒,用杖责打何以尚,关进钦犯监狱,而释放沈束回家。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就号哭顿足着说:“悲痛啊!父亲在世的时候没有奉养,死了的时候也没有吃上米粒。死了也不能在父亲口中含上一粒米,我还算个人吗!”于是枕着土块,以水充饥,像发疯一样来折磨自己。
起复原官
明穆宗即位后,首先录用那些因直谏而获罪的官员。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明穆宗起用沈束担任原官,未赴任。
隆庆二年(1568年)十月,沈束升任刑科都给事中。
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沈束又升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使,沈束又推说有病不就职。
致仕而卒
沈束致仕后,独自在家,每天翻阅经史子集,日夜研讨。沈家本来很穷,仅有十几亩田,妻子和妾每天只吃一顿饭,沈束却处之泰然,有关官员想拜见沈束一面都不可得。
万历九年(1581年),沈束因小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沈束在任给事中期间,对严嵩父子的专政腐败行为深感愤慨,欲论其罪状,即使面对权贵的打压和报复,他仍坚持正义; 沈束坚决主张给予忠诚勇敢的边将周尚文应有的恤典,以激励其他边将,该作法遭到严嵩的极力反对,沈束也因此下狱; 在虏寇入侵时,沈束在狱中提出了具体的军事策略,包括派精骑督战、设奇夹击等,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远见。
张元忭:呜呼!自昔忠臣烈士感激于一时,引领就斧锯而不避,世尚以为难。至若以直谏幽囚十有八年,既出而辞荣,忍冻饿以终其身,如吾会稽沈公者,古今有几哉? (《南京右通政前礼科给事中会稽沈公束墓志铭》)
查继佐:磬脱王杲,鹊放沈束,皆以无知活有知。“顾鹊噪”,俗称佳兆,或不由谩语,果然也。按:妻张泣疏代囚,与冯御史子行可血书代死,词皆痛切,而一行一不行,则汪台长与严中堂之挟持稍别也。张难,而妾潘与束未一面,以处子忍死十八年,陪张辛苦不肯去,古来媵姒中不能有第二。 (《罪惟录》)
前苏后沈
沈束年轻时喜欢读《苏武传》,每次读到苏武牧羊一节就放下书叹息流泪,甚至吃不下饭。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朝;沈束被囚禁十八年,也是头发白了才回到故乡。苏武的归来有鸿雁传书,沈束的归来有喜鹊报喜,都是托人之事而最终成功。但是苏武回来后被拜为典属国,而沈束却未被授予官职;苏武有儿子,而沈束却无子而终,沈束的节操更苦,而遭遇更奇。
精致雕刻
据张岱《陶庵梦忆》的记述,沈束初学雕刻时没有工具,他就将一块小铁片磨得极为锋利,作为刻刀,偶然得到一根尺把长的楠木,沈束将其做成“文具一,大匣三,小匣七,壁锁二”,又用棕竹数片做成扇子,其精致程度,连专业匠人都自叹不如。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先辈 | 先祖 | 沈绅 | 北宋官员。 |
高祖父 | 沈潭 | 因为儿子沈性任御史,被封为御史。 | |
曾祖父 | 沈恪 | 擅长书法。 | |
祖父 | 沈琨 | 擅长书法。 | |
父亲 | 沈侭 | 历任袁州知府、邠州知州。 | |
母亲 | 张氏 | —— | |
平辈 | 妻子 | 张氏 | —— |
参考资料: |
沈束著有《易图》《洪范》《律吕》等学术作品,以及《尚书》《诗经》《春秋》《周礼》等书的注解,还有《潮候集》《杂诗稿》等作品,大多散佚。
《明史·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七》
《国朝献徵录·卷六十七·南京右通政前礼科给事中会稽沈公束墓志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