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编辑

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王炎执导的电影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王炎执导的剧情片,由李秀明、李纬等出演,于1981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文革”末期,生活在川西葫芦坝的许秀云遭前夫迫害,蒙受不白之冤,却得不到父亲许茂的理解,几乎走上绝路,后来工作组颜组长拨乱反正,使秀云对人生重燃希望的故事 。

剧情简介

编辑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海报和剧照

故事发生在1975年冬天的川西葫芦坝。许茂老汉的四姑娘许秀云拒绝了三姐秋云给她说妥的婚事,不肯改嫁,引起父亲和姐妹们的不满。他们哪里知道,温顺贤良的秀云同情遭受丧妻和撤职双重打击的大姐夫+原大队支书金东水,爱怜死去的大姐丢下的孩子,心里舍不下他们。县里派颜少春带着工作组进村搞整顿。造反起家、与秀云离了婚的大队副支书郑百如感觉到政治气候变了,急忙装模作样地向许茂老汉和许家姐妹检讨赔情,又星夜闯进秀云住的小屋,要求复婚,遭到秀云的蔑视和拒绝。阴险狡诈的郑百如于是大肆散布流言,诬陷秀云与金东水有不正当的来往,在葫芦坝掀起一场风波。秀云蒙受不白之冤,遭到老爹的无情斥责、亲姐妹的怀疑怨恨、金东水的故意回避和工作组小齐的训斥。秀云走投无路,跳河寻了短见,幸被金东水救起。

秀云的行动震动了葫芦坝。经过调查研究,工作组组长颜少春停止了郑百如的工作,恢复了金东水的职务。许茂老汉和许家姐妹也明白了秀云的冤屈和追求。在颜少春撮合下,许茂老汉终于同意了秀云和金东水的婚事。在群众和工作组支持下,金东水制订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开始得到实施,葫芦坝又有了生机。可是,全国又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工作组被迫撤离。秀云依依不舍地为颜组长送行,坚定地表示,经过这场磨练,她什么都不怕了,她要同金东水、老爹和姐妹们一起,用自己的劳动,迎接葫芦坝明媚艳丽的春天 。

演职员表

编辑

演员表

李纬 饰 许茂

配音  -

李秀明 饰 许秀云

配音  -

金玲 饰 许秋云

配音  -

刘晓庆 饰 许贞

配音  -

李凤绪 饰 许琴

配音  -

杨在葆 饰 金东水

配音  -

张连文 饰 郑百如

配音  -

谭天谦 饰 罗祖华

配音  -

管宗祥 饰 龙庆

配音  -

卢桂兰 饰 颜少春

配音  -

克明 饰 齐明江

配音  -

于秀春 饰 金顺

配音  -

王咏歌 饰 昌全

配音  -

戚丽 饰 郑百香

配音  -

苏辉 饰 龙二婶

配音  -

吕小刚 饰 小朱

配音  -

职员表

制作人张起、康璇
原著周克芹
导演王炎
副导演(助理)杨兰如、海音
编剧王炎
摄影邹积勋
配乐向异
剪辑延娥
道具张先春
美术设计陈翼云、康琳
造型设计孙月梅
服装设计姜锦明
灯光徐和庆、王振
录音蓝帆
布景师魏风(绘景)、姚文义(置景)、刘兴周(置景)、韩文彪(置景)

王陶瑞

效果

孙凯

烟火

徐杰

演奏

北京电影乐团

指挥

赵宝昌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编辑

许茂

演员李纬

配音-

葫芦坝的庄稼汉,一生养了九个女儿。他勤劳本分,有时火气很大,有时又很温和善良。作为一个农民,他憎恨旧社会,但因为历次的政治运动折腾,他也不喜欢合作化后的新社会,从热爱集体变成了自私自利。

许秀云

演员李秀明

配音-

许茂的四女儿,温柔、心地善良,表面上软弱,实际上是坚强的。虽然她生活不幸、孤独凄苦,但仍对幸福充满着热烈的向往,同情怜爱大姐夫和侄儿侄女。在经历过一场风暴后,她变得更加成熟、坚强,更加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未来。

许秋云

演员张金玲

配音-

许茂的三女儿,性子风风火火,刀子嘴,豆腐心,她厉害但善良,贫困但好强,果断但又易变卦。她爱丈夫,但又时时训斥管教他;她尊敬爹爹,但凡事必须依她而行;她疼爱妹妹们,但恨她们不争气;她敢于和郑百香干仗,却不是泼妇。

许贞

演员刘晓庆

配音-

许茂的七女儿,开朗活泼。她在供销社当售货员,一心想通过婚姻脱离自己生长的农村,所以千挑万选找了一个“见过世面”的男青年小朱,却遇人不淑。

许琴

演员李凤绪

配音-

许茂的九女儿,葫芦坝的共青团支部书记,是一个虔信革命、追求进步、纯洁朴实的农村知识青年。姐姐们在爱情婚姻方面的挫折、父亲的无情冷漠让她感到痛苦。

金东水

演员杨在葆

配音-

许茂的大女婿,葫芦坝的原大队支书,为人光明磊落。在动乱的岁月,他遭受了丧妻和撤职双重打击。虽然挨整下台,但他仍关心着生产和社员生活,偷偷起草着葫芦坝的规划。

展开全部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编辑

对于许茂的扮演者,王炎提议启用李纬,但是厂长汪洋不同意,认为李纬演坏人太多,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已定型。最后,由于王炎的力保,李纬还是拿下了许茂一角 。

由于过度投入表演,演三姑娘的张金铃发了高烧,烧到四十多摄氏度,王炎导演亲自送了一袋梨给她并劝她好好休息 。

为了达到真实,王炎要求演员一律不化妆,甚至不许演员在开机前用舌头舔嘴唇。在服装方面,一旦看到老乡的衣服符合剧情需要,剧组就用新衣服去交换 。

1981年春天,八一厂、北影厂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剧组都开赴四川拍外景,八一厂在内江,北影厂在简阳,虽然相隔不远,但两个剧组彼此互不往来。有一次,两个剧组的工作人员在四川机场巧遇,但双方只是在候机大厅里远远对望,互不打招呼 。

1981年,北影厂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先上映,不久后八一厂的版本也在全国上映,西安有家影院特意同时放映两个版本 。

获奖记录

编辑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结果

1982年

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女主角

李秀明

获奖

最佳女配角

张金玲

提名

最佳摄影

邹积勋

获奖

最佳化妆

孙月梅

提名

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女演员

李秀明

获奖

幕后制作

编辑

创作背景

1979年,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出版,很快被改编成为电视剧、舞台戏曲,同时也吸引了各电影制片厂的注意。北影厂的厂长汪洋决定由刚因影片《从奴隶到将军》而获奖的王炎担任导演,拍摄电影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当时王炎正在准备名为《拉车人》的剧本,故事也是反映“文革”后期农村基层实干者的故事。汪洋劝说王炎改拍《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因为《拉车人》的剧本已写过几稿,王炎对于更换拍摄对象有抵触情绪,但是,读完原作小说后,他被打动了。王炎之前在河南深入生活时接触到在“文革”中被批斗但仍踏实工作的村干部,深受感动,所以才决心要反映那些在“文革”中没有绝望并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人。他感到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主旨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决定接下任务并亲自写剧本。与此同时,八一厂也在筹拍《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并请小说作者周克芹担任编剧。1980年的年底,文化部电影局召开拍片协调会,但两家制片厂没有达成实质性意见。不久,北影厂率先开机。电影局默认了北影厂和八一厂“撞车”的局面 。

创作主旨

王炎向摄制组提出的口号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表现生活,坚持不懈地向虚假作斗争。他要求摄制组的全体成员不要考虑如何表现自己的技巧,而应着力表现人物 。

剧本改编

为了向真实生活靠拢,在改编小说时,王炎在基本保留小说原貌,以四姑娘秀云为中心的基础上,尽量去掉原作中纯客观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等介绍,让人物在规定情景中按各自的性格逻辑该怎么活动就怎么活动;不搞人为的戏剧性情节和场面,比如删掉原作中四姑娘跳水之前的一系列情节描写,把两次跳水改为一次;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以便给观众以更多的想像余地 。

王炎认为许茂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老人,在改编时他保留了原小说刻画人物的细腻感人之笔,但对他所认为的某些分寸掌握不当之处进行了删改。如“连云场买油”一场戏,王炎认为小说描写许茂存心占李二嫂便宜,分寸上有点过了。在他看来许茂尽管自私,但本质上是个勤劳的庄稼人,不会故意坑害孤儿寡妇,所以,他把这段戏改成许茂好心提醒李二嫂当心市管会的人,当李二嫂求他买油时,他虽然出自私心低价买了油,但价格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低。而后面许茂遭围观、郑百如赶来解围的情节,则直接删除了。因为,王炎认为原作的写法把许茂的格调降低了,许茂的从热爱集体到自私自利应归咎于社会原因,不应过多地让这位善良的老汉处于难堪的境地 。

对于反派人物郑百如,王炎感到小说对郑百如的描写得多少有些脸谱化,实际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品质恶劣、令人生厌,又够不上敌我矛盾的人。在王炎的理解中,郑百如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人,郑想对金东水落井下石,但不一定非要烧金家的房子;他强奸了四姑娘,却不一定还要利用职权诱奸七姑娘;他虽然是怕四姑娘揭发他,才提出复婚,但对于温柔贤惠的四姑娘并非没有一丝留恋。因此,王炎决心把郑百如写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只要使人们感到此人品质坏,四姑娘厌恶他,这个人物就算完成,至于他算不算阶级敌人,影片不必去回答。所以,王炎删去了小说中郑百如烧金家房子、虐待四姑娘、诱奸七姑娘、搞破鞋等情节。他还要求扮演郑百如的张连文不要“神头鬼脸”地去表现坏人,只要按规定情境不加做作地去体现就可以 。

摄影要求

为了反映生活的真实,摄影师在片中较多地使用了运动镜头,尽量少拍客观镜头、固定画面。在拍摄时,多用实景,王炎还要求不能把真的拍成假的。例如“开会”一场戏,外景选在一座大庙,因为四川农村常把庙宇作为学校和社员开会的场所,而且剧组所选的大庙还保留着“四人帮”时期的一些标语,不需要剧组特意布置。在拍摄时,剧组找了当地社员做群众演员,把职业演员夹杂在其中,如果演员与当地群众不大像,就随时在化妆上进行调整。在拍农村小屋时,因为当时农村房屋窗户小,采光不好,所以无法实景拍摄。不过,在搭景时,导演王炎仍要求像生活中一样搭小房,而非为了方便拍摄把房子搭大。在色调处理上,虽然影片是在阳春三月在四川拍外景,但为了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基调,摄制组没拍摄那些美丽的画面,影片用色也不要饱和色,而是用一点灰调子 。

影片评价

编辑

该片具有一种哲理色彩,显得含蓄而深沉,使人在沉思中获得力量,但由于影片的基本故事是四姑娘的爱情遭遇,因而从情节上来说雷同于其他改编本。北影厂对四姑娘的刻画浓墨重彩,细腻深沉,对郑百如的刻画也摒弃了那种脸谱化的手法,把一个政治投机分子写得很有真实感。该片不搞人为的戏剧情节与场面,更不离开生活去编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也没有为了追求情节的完整而忽略对人物的刻画。创作者的镜头始终对准人,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渲染,使人物在银幕上活跃起来。与八一厂版本相比,它显得更生活化,更真实,然而由于过于忽略了情节的完整,又使人感到脉络不清,有的地方流于平淡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评)

该片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忠实原著精神,在艺术风格上保持了一种清新、质朴的格调,讲究生活的自然和真实,对时代背景、主要线索交代得比较清楚,首尾比较一致。但是,与原著比较,该片总给人有不满足的感觉,主要是戏太平淡,没有充分体现原著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是失之过火,而是失之过温,不能激发起观众感情上高度的爱和憎的共鸣 。(四川省作家协会理事谭洛非评)

该片既保留了原作的艺术特色,而且发挥了视觉的特点,对原作做了一些补充和丰富。该片和原小说一样具有质朴、真实的现实主义风格,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去吸引观众,而是以真实深刻的性格刻划、富有乡土气的场面描绘,以及日常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的描写,主人公的命运的变化紧紧地扣人心弦。含蓄而细致的人物内心活动的刻划是该片突出的艺术特点。影片以不同的时空巧妙组成的画面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对反面人说的刻划也不简单化,不做浅、露的描写。李纬、李秀明很出色地创造了角色,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该片的艺术风格比较质朴、含蓄,但有些地方过于质朴,含蓄得过了头。比如影片对郑百如的揭露比较含蓄,没有点出他干的坏事,没有交代他复婚的险恶动机,对于没读过原作的观众来说,就会削弱一定的艺术效果 。(中国剧协原书记处书记颜振奋评)

下一篇 知音

上一篇 欢欢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