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中医药大学 编辑
云南中医药大学(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云中(YNUTCM),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全国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本科院校,入选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云南省中医药国际教育基地。
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成立于1960年的云南中医学院,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18年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呈贡和白塔(含和平村)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78.78亩,总建筑面积355563.65㎡,纸本藏书110余万册;设有11个学院、2个公共课教学部,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开设25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有在职在编教职工842人,有全日制学生1.6万余人。
中文名:云南中医药大学
外文名: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简称:云中,YNUTCM
所在地:昆明市
创办时间:1960年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医药类
学校特色:省部共建高校
主管部门:云南省
现任领导:邱勇(党委书记)、丁中涛(校长)
专职院士数: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本科专业:25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涵盖28个二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院系设置:13个
校训:崇德和合、博学敦行
地址:呈贡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076号白塔校区: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塔路88号宜良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
院校代码:10680
知名校友:朱兆云
昆明中医进修班
1951年,经昆明市卫生局批准开办昆明中医进修班。
老照片
1953年3月,在昆明中医进修班基础上,经上级批准,成立昆明中医进修学校,专门承办中医进修班。校长由昆明市卫生局副局长王之翰兼任。
1953年,昆明中医进修学校划归云南省卫生厅领导,校址迁至昆明市三合营原13号。
1957年1月,校址迁至昆明高峣办学,王天顺任校长。同年增设 “中医师资班”、“针灸师资训练班”、“中药调剂班”、“麻风防治干部训练班”和“卫生干部文化班”。
云南省中医学校
1958年7月1日,昆明中医进修学校更名为云南省中医学校,校址迁至昆明市平政街41号,正式开办四年制中医中专班。同年再增设“保育训练班”和两年制“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在校学生总数达630人。
云南中医学院
1960年5月,云南中医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吴佩衡任首任院长,云南省中医医院划归云南中医学院管理并更名为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校园环境
1962年初,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云南中医学院面临停办危机。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云南中医学院得以保留。
1964年2月,学校校址迁至白塔路6号(原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校址),占地30亩。1971年至1976年,累计毕业三年制中医专业学生630人。
1987年9月12日,经上级批准,在昆明市官渡区关上镇双桥乡征地109亩,扩建学校。
1992年2月,中药系由白塔校区搬到关上校区办学,关上新校区正式启用。
1997年,学校党政部门全部搬到关上校区办公,关上校区成为校本部。
2005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呈贡新城雨花片区征地823.5亩进行校区建设。2008年9月10日,云南中医学院呈贡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批1750余名师生正式入驻新校区。
2009年3月1日,学院院本部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3000余人及教职员工近600余人正式入驻呈贡新校区。
2016年7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昆明签署共建云南中医学院协议。
2017年7月,国家汉办批准学校为“孔子学院总部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8月2日,宜良县政府与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云南中医康养特色小镇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共同合作建设云南中医学院宜良校区项目。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8年12月11日,云南中医学院发文确认,该校正式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2年7月,云南云中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成立。
云南中医药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1个学院、2个公共课教学部,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开设25个本科专业。
学院 | 专业 | 学制 |
---|---|---|
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医学检验技术 | 四年 |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中医学 | 五年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五年 | |
中医儿科学 | 五年 | |
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四年 |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云南省血栓病医院) | 针灸推拿学 | 五年 |
中医康复学 | 五年 | |
康复治疗学 | 四年 | |
中医养生学 | 五年 | |
云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四年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
应用心理学 | 四年 | |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 中药学 | 四年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四年 | |
药物制剂 | 四年 | |
制药工程 | 四年 | |
药学 | 四年 |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四年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四年 | |
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 | 傣医学 | 五年 |
云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医学信息工程 | 四年 |
类别 | 医院名称 |
---|---|
直属附属医院 | 云南省中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云南省血栓病医院(第二附属医院) | |
非直属附属医院 | 昆明市中医医院(第三附属医院) |
玉溪市中医医院 (第四附属医院) | |
楚雄州中医医院(第五附属医院) | |
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第六附属医院) | |
曲靖市中医医院(附属曲靖医院 ) | |
附属昭通市中医医院(昭通市中医医院) | |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附属曲靖综合医院) | |
文山州中医医院(附属文山中医医院) | |
宣威市中医医院(附属宣威市中医医院) | |
开远市人民医院(附属开远市人民医院) | |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附属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
师资力量
美丽校园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在职在编教职工842人,其中博士人数268人,占比为31.83%,硕士人数450人,占比为53.44%,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培养支持计划417人次,聘请118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担任名誉校长、客座教授、名誉教授。
类别 | 名单 |
---|---|
全国名中医 | 孟如 |
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 | 秦竹 |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秦竹、苗晓玲、王志红、杨恩品、陈林兴、杨梅、刘红英等 |
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中药学教师团队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所属机构 | 年份 |
---|---|---|---|---|
1 | 药理学基础与实验教学团队 | 林青 | 中药学院 | 2011 |
2 | 中药资源学教学团队 | 钱子刚 | 中药学院 | 2012 |
3 | 中医临床教学团队 | 秦国政 | 临床医学院 | 2009 |
4 | 中西医基础医学教学团队 | 袁嘉丽 | 基础医学院 | 2010 |
5 | 中医经典教学团队 | 陈文慧 | 基础医学院 | 2013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学科5个,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
中医学 |
重点学科
类别 | 名称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 | 中医男科学、中医痹病学、中医肾病学、临床中药学、民族医学(傣医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 | 彝药学、中医儿科学、推拿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耳鼻喉科学、傣药学、中医心理学、中医管理学(中医药对外合作管理学)、中医文化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人类学、中医预防医学 |
云南省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中医脑病学、中医皮肤病学 |
云南省“一流学科”A类高原学科 | 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
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学科 | 中西医结合、药学 |
云南省重点学科 | 中西医结合基础、民族医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中药学、实用中药学 |
参考资料来源: |
学位授予
序号 | 一级学科名称 | 培养类别 | 专业代码 | 获批时间 |
---|---|---|---|---|
1 | 中医学(1005) | 学术学位 | 1005 | 2019年1月 |
序号 | 一级学科(代码) | 二级学科名称 | 代码 | 授权时间 |
---|---|---|---|---|
1 | 中医学(1005) | 1.中医基础理论 | 100501 | 1996年 |
2 | 2.中医临床基础 | 100502 | 2003年 | |
3 | 3.中医医史文献 | 100503 | 2006年 | |
4 | 4.方剂学 | 100504 | 2006年 | |
5 | 5.中医诊断学 | 100505 | 2006年 | |
6 | 6.中医内科学 | 100506 | 2006年 | |
7 | 7.中医外科学 | 100507 | 2003年 | |
8 | 8.中医骨伤科学 | 100508 | 2003年 | |
9 | 9.中医妇科学 | 100509 | 2006年 | |
10 | 10.中医儿科学 | 100510 | 1986年 | |
11 | 11.中医五官科学 | 100511 | 2003年 | |
12 | 12.针灸推拿学 | 100512 | 2006年 | |
13 | 13.民族医学 | 100513 | 2006年 | |
14 | 14.中医心理学(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 | 1005Z1 | 2014年 | |
15 | 15.中医人类学(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 | 1005Z2 | 2019年 | |
16 | 中西医结合(1006) | 1.中西医结合基础 | 100601 | 2003年 |
17 | 2.中西医结合临床 | 100602 | 2000年 | |
18 | 3.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 | 1006Z1 | 2013年 | |
19 | 4.中西医结合康复学(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 | 1006Z2 | 2015年 | |
20 | 5.中医免疫学(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 | 1006Z3 | 2019年 | |
21 | 药学(1007) | 1.药物化学 | 100701 | 2011年 |
22 | 2.药剂学 | 100702 | 2011年 | |
23 | 3.生药学 | 100703 | 2006年 | |
24 | 4.药物分析学 | 100704 | 2011年 | |
25 | 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100705 | 2011年 | |
26 | 6.药理学 | 100706 | 2011年 | |
27 | 7.社会与管理药学(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 | 1007Z1 | 2019年 | |
28 | 中药学(1008) | 1.不设二级学科 | 100800 | 1986年 |
29 | 2.民族药学(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 | 1008Z1 | 2018年 |
序号 | 类别 | 领域 | 代码 | 授权时间 |
---|---|---|---|---|
1 | 生物与医药(0860) | 不设领域 | 0860 | 2021.10.26 |
2 | 护理(1054) | 不设领域 | 1054 | 2014年 |
3 | 药学(1055) | 不设领域 | 1055 | 2014年 |
4 | 中药学(1056) | 不设领域 | 1056 | 2010年 |
5 | 中医(1057) | 1.中医内科学 | 105701 | 2003年获得临床医学专硕授权 2015年临床医学调整确认为中医专硕 |
6 | 2.中医外科学 | 105702 | ||
7 | 3.中医骨伤科学 | 105703 | ||
8 | 4.中医妇科学 | 105704 | ||
9 | 5.中医儿科学 | 105705 | ||
10 | 6.中医五官科学 | 105706 | ||
11 | 7.针灸推拿学 | 105707 | ||
12 | 8.民族医学 | 105708 | ||
13 | 9.中西医结合临床 | 105709 | ||
14 | 10.全科医学 | 105710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特色专业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特色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200余项。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中药学、中医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护理学、中医学、中药学、药学 |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中医学 |
云南省级特色专业 | 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
云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药学、康复治疗学、傣医学、医学信息工程、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中药资源与开发、公共事业管理 |
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 |
云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中医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云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一专多能”新型临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
云南省级精品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诊断学》《温病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腧穴学》《中医外科学》《中医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急诊学》 |
云南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方剂学》《中医妇科学》 |
参考资料来源: |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及省级科研平台22个,其中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1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国际联合创新平台1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云南省科技特派团3个。拥有省级创新团队8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站点23个。拥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4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7个。
中国-缅甸中医药中心 | 中国-老挝中医药中心 |
序号 | 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部门 | 级别 | 批准时(年) |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 |||||
1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 温伟波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家级 | 2018年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
2 | 中药药理实验室 | 林青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部级 | 2009年 |
3 | 中药药理(免疫)实验室 | 毛晓健 | 2009年 | ||
4 | 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 | 张超 | 云南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6年11月 |
5 | 云南省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袁嘉丽 | 2021年3月 | ||
6 | 云南省南药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培育) | 张荣平 | 2020年12月 | ||
省级工程中心(实验室) | |||||
7 | 云南省民族特色养生理论与健康产品工程实验室 | 饶高雄 |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省级 | 2015年12月 |
8 | 云南省道地濒危中药材繁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徐福荣 | 云南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6年7月 |
9 | 云南省药食同源饮品工程研究中心 | 赵毅 |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省级 | 2021年5月 |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 |||||
10 | 南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俞捷 | 云南省教育厅 | 省级 | 2013年11月 |
11 | 云南中医药特色健康产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 赵毅 | 云南省教育厅 | 省级 | 2015年12月 |
省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 |||||
12 | 云南省中药饮片开发与质量检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 周志宏 | 云南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6年10月 |
13 | 云南省中医药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 孟庆红 | 云南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9年2月 |
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 |||||
14 | 云南中医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中心 | 周志宏 | 云南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6年12月 |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
15 | 云南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 | 郑进 | 云南省省委宣传部 | 省级 | 2009年12月 |
省级科技入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 |||||
16 |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传统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联合研究中心 | 俞捷 | 云南省科技厅 | 省级 | 2020年 |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
17 |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袁嘉丽 | 云南省教育厅 | 地厅级 | 2007年 |
18 | 云南省高校民族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
19 | 云南省高校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与功能重点实验室 | 饶高雄 | 2011年 | ||
20 |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临床科研重点实验室 | 秦国政 | 2013年 | ||
21 | 云南省高校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 | 何红平 | 2014年6月 | ||
22 | 云南省高校芳香中药研究重点实验室 | 赵毅 | 2016年12月 | ||
23 | 云南省高校中医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 | 李兆福 | 2018年9月 | ||
24 | 云南省高校中西医结合防治甲状腺病重点实验室 | 范源 | 2019年7月 | ||
25 | 云南省高校中医证候微观辨证重点实验室 | 石安华 | 2019年7月 | ||
26 | 云南省高校外用给药系统与制剂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马云淑 | 2019年7月 | ||
27 | 云南省高校针灸推拿防治脑病重点实验室 | 邰先桃 | 2019年7月 | ||
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28 | 云南省高校中药材优良种苗繁育工程研究中心 | 钱子刚 | 云南省教育厅 | 地厅级 | 2011年 |
29 | 云南省高校民族药保护与鉴定工程研究中心 | 徐福荣 | 2014年6月 | ||
30 | 云南省高校中药饮片工程研究中心 | 周志宏 | 2018年9月 | ||
31 | 云南省高校药食同用资源养生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 饶高雄 | 2018年9月 | ||
32 | 云南省高校保健食品化妆品工程研究中心 | 刘录 | 2020年12月 | ||
昆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33 | 昆明市中药材繁育与鉴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徐福荣 | 昆明市科技局 | 地厅级 | 2016年2月 |
昆明市重点实验室 | |||||
34 | 昆明市民族医药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 饶高雄 | 昆明市科技局 | 地厅级 | 2016年2月 |
35 | 昆明市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陈文慧 | 2016年2月 | ||
36 | 昆明市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 俞捷 | 2017年8月 |
序号 | 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部门 | 类别 | 批准时间(年) |
---|---|---|---|---|---|
37 | 云南特色天然健康产品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 赵毅 | 云南中医学院 | 校级 | 2014年 |
38 | 基于中药药效的中医气血证治规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林青 | 2014年 | ||
39 | 云南濒危道地药材资源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钱子刚 | 2014年 | ||
40 | 中医药调节微生态平衡协同创新中心 | 袁嘉丽 | 2016年 |
序号 | 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部门 | 级别 | 批准时间(年) | |||||
---|---|---|---|---|---|---|---|---|---|---|
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站点 | ||||||||||
1 | 郜发宝专家工作站 | 熊磊 | 云南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5年8月 | |||||
2 | 张烜专家工作站 | 彭江云 | 2015年8月 | |||||||
3 | 王阶院士工作站 | 李易 | 2016年11月 | |||||||
4 | 石学敏院士工作站 | 施静 | 2016年2月 | |||||||
5 | 刘建勋专家工作站 | 林青 | 2016年2月 | |||||||
6 | 朱勉生专家工作站 | 陈祖琨 | 2016年2月 | |||||||
7 | 孙光荣专家工作站 | 姜丽娟 | 2016年2月 | |||||||
8 | 禤国维专家工作站 | 叶建州 | 2016年2月 | |||||||
9 | 刘昌孝院士工作站 | 俞捷 | 2017年9月 | |||||||
10 | 梁繁荣专家工作站 | 邰先桃 | 2017年9月 | |||||||
11 | 黄璐琦院士工作站站点 | 饶高雄 | 2017年9月 | |||||||
12 | 徐宏喜专家工作 | 陈文慧 | 2018年12月 | |||||||
13 | 王拥军专家工作站 | 陈燕溪、姜丽娟 | 2018年12月 | |||||||
14 | 王庆国专家工作站 | 李兆福 | 2020年4月 | |||||||
15 | 郜发宝专家工作站 | 熊磊 | 2021年1月 | |||||||
16 | 王林元专家工作站 | 杨兴鑫 | 2021年1月 | |||||||
17 | 程永现专家工作站 | 卞瑶 | 2021年1月 | |||||||
省创新团队 | ||||||||||
18 | 云南省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研究创新团队 | 熊磊 | 云南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9年11月 | |||||
19 |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调节人体微生态省创新团队 | 袁嘉丽 | 2017年8月 | |||||||
20 |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防治皮肤病省创新团队 | 叶建州 | 2018年7月 | |||||||
省哲社创新团队 | ||||||||||
21 | “中医药产业发展”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 孟庆红 |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省级 | 2020年5月 | |||||
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 ||||||||||
22 | 云南省高校中药学科技创新团队 | 钱子刚 | 云南省教育厅 | 地厅级 | 2010年9月 | |||||
23 | 云南省高校中医男科学科技创新团队 | 秦国政 | 2011年9月 | |||||||
24 | 云南省高校中医防治风湿病科技创新团队 | 汤小虎 | 2014年9月 | |||||||
25 |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调节机体微环境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 袁嘉丽 | 2014年9月 | |||||||
26 | 云南省高校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与功能科技创新团队 | 何红平 | 2016年12月 | |||||||
27 |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产业发展与促进科技创新团队 | 孟庆红 | 2018年9月 | |||||||
28 | 云南省高校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科技创新团队 | 2018年9月 | ||||||||
29 | 云南省高校民族药研究与开发科技创新团队 | 王睿睿 | 2018年9月 | |||||||
30 | 云南省高校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科技创新团队 | 俞捷 | 2019年7月 | |||||||
31 | 云南省高校道地濒危中药材繁育与栽培科技创新团队 | 徐福荣 | 2019年7月 | |||||||
32 | 云南省高校中医治法与中药药效关系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 李秀芳 | 2019年7月 | |||||||
33 | 云南省高校针灸防治神志病科技创新团队 | 刘海静 | 2019年7月 | |||||||
34 | 云南省高校药用食用花卉科技创新团队 | 周旭红 | 2020年12月 | |||||||
昆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 | ||||||||||
35 | 云南(昆明)杨国源专家工作站 | 周宁娜 | 昆明市科技局 | 地厅级 | 2020年12月 |
序号 | 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部门 | 类别 | 批准时间(年) |
---|---|---|---|---|---|
校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 |||||
36 | 郜发宝专家工作站 | 熊磊 | 云南中医学院 | 校级 | 2015年 |
37 | 朱勉生专家工作站 | 陈祖琨 | 2015年 | ||
38 | 石学敏院士工作站 | 施静 | 2015年 | ||
39 | 刘建勋专家工作站 | 林青 | 2015年 | ||
40 | 王琦专家工作站 | 秦国政 | 2015年 | ||
41 | 孙光荣专家工作站 | 姜丽娟 | 2015年 | ||
42 | 张烜专家工作站 | 彭江云 | 2015年 | ||
校级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
43 | 云南张氏助孕安胎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姜丽娟 | 云南中医学院 | 校级 | 2016年 |
44 | 云南罗氏调气理血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2016年 | |||
45 | 云南孟氏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张春艳 | 2016年 | ||
46 | 云南钟氏中医肛肠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张志云 | 2016年 | ||
47 | 云南陆氏气阴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魏丹霞 | 2016年 | ||
48 | 云南赵氏“防治康养”汇通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叶勇 | 2016年 | ||
49 | 云南夏氏强筋整骨推拿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王春林 | 2016年 | ||
50 | 云南戴氏经方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 | 严继林 | 2016年 | ||
51 | 云南濒危道地药材资源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钱子刚 | 2014年 | ||
52 | 中医药调节微生态平衡协同创新中心 | 袁嘉丽 | 2016年 |
科研成果
项目承担
截至2018年7月,学校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近100项,省部级300余项。2012年至2017年,学校获得自然科学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59项,其中国家级84项,省部级252项。学校获得社会科学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1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34项。
科研获奖
近3年来(2021-2023年),学校作为第一单位获省级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人 | 奖项名称 | 等级 | 获奖时间 |
---|---|---|---|---|---|
1 | 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 | 朱兆云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2013年 |
2 | 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 彭江云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14年 |
3 | 植物化学防御物质与新农药先导物的研究 | 何红平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14年 |
4 | 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的挖掘整理与传承研究 | 罗艳秋 | 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民族医药传承贡献类 | 一等奖 | 2014年 |
5 | 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体系构建研究 | 罗艳秋 | 云南省第二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 | 2016年 |
6 | 云南名老中医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及应用示范 | 叶建州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17年 |
7 | 三七标准化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饶高雄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17年 |
8 | 舒血宁注射液脱酸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 段为钢 | 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 | 一等奖 | 2017年 |
9 | 傣医药理论的整理及应用研究 | 郑进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3年 |
10 | 滇产中草药抗MRSA等药物筛选技术创建与应用 | 韩峻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3年 |
11 | 加强四大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云南省民族医药快速发展 | 郑进 | 中国科协优秀决策咨询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3年 |
12 | 云南少数民族医药单验方收集整理与评价研究 | 张超 | 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类 | 二等奖 | 2014年 |
13 | 亚热带地区平、战时护理技术规范训练与应用 | 毕怀梅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5年 |
14 | 云南少数民族农业生物资源调查与共享平台建设 | 徐福荣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类 | 二等奖 | 2015年 |
15 | 145个中药民族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 | 钱子刚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6年 |
16 | 横断山主要大型地衣系统分类研究及食药用价值评价 | 钱子刚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016年 |
17 | 20世纪云南高等教育研究 | 王翠岗 | 云南省第二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6年 |
18 | 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 彭江云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7年 |
19 | 龙血竭应用基础研究及其重大产业化 | 赵荣华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7年 |
20 | 云南农业土著知识保护利用技术体系的创立及其应用 | 徐福荣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类 | 三等奖 | 2013年 |
21 | 傣医解药“雅解沙把”解毒作用及机理 | 淤泽溥 | 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三等奖 | 2014年 |
22 | 云南佤族医疗经验的挖掘整理研究 | 王志红 | 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三等奖 | 2014年 |
23 | 脉诀汇辨校释 | 汪剑 | 云南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 | 三等奖 | 2014年 |
24 |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设计及相关研究 | 王琦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15年 |
25 |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 | 陈守聪 | 云南省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 | 三等奖 | 2015年 |
26 | 桂枝复方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 | 汤小虎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16年 |
27 | 益气活血方药调节呼吸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机理研究 | 袁嘉丽 |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016年 |
28 | 公司机会规则研究 | 谢晓如 | 云南省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16年 |
29 |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机遇与突出问题研究 | 赵秋苑 | 云南省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16年 |
30 | 云南特色中药民族药饮片标准研究示范及应用 | 周志宏 |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17年 |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现有纸本藏书113.8万册,纸质期刊273种,馆藏线装古籍图书1.8万册,电子资源总量61.78TB,拥有中外文数据库56个,电子图书485.3027万册,电子期刊67.7335万册、学位论文658.5059万册、音视频26314.71小时。 在馆藏的纸质文献中,医学类文献约占42%,其中中医药、民族医药类文献约占20%。馆藏的1.8万册中医药文献古籍,涵盖了医经、本草、方书、医史、针灸、养生、医案医话及临床等各科,拥有《性原广嗣》《彻胜八编》《补注洗冤集录》《镌尹真人性命圭旨书》《滇南草本》等珍本、善本共39种,进入国家古籍普查目录1420种、13102册。
合作交流
校企地合作
推进校政、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打造“保健品化妆品第三方检测、临床药理评价研究、健康产品研发、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运营中心”4大平台,初步构建了“云中创造”“云中制造”健康系列品牌。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逐年提升,科技成果获奖稳中有升。
国际合作
早在1990年,就代表中国与西班牙实现政府间合作办学,建立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开创了中国中医药领域海外办学的先河,被载入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史册。成立“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面向澜湄区域持续开展国际传统医药人才培养。发起并连续主办10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论坛”、3届“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和2届“腾冲科学家论坛分论坛暨澜湄科技人文交流论坛”,成为南亚东南亚区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传统医药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先后获批“中国-缅甸”和“中国—老挝”2个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建有世界唯一的中医西学博物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连续举办10届中医西学国际论坛,牵头成立世中联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建设南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国际联合科研,成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学术委员会和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委员会。
学校标识
校徽
校徽
2.图形中展开的书本及由书本延伸的浪花造型,象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又体现学院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和优良传统。
3.校徽图形似一只奋飞的孔雀造型,代表“云南”特色,展现学院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积极开创美好未来的气势,也象征着学子放飞理想的翅膀、探索真知、立志成才、奉献社会的进取精神。
4.圆形背景描绘成地球形态,寓意学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致力于弘扬中华中医文化,造福人类。
5.校徽以蓝色、绿色为主色调,象征中医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旺盛的生命力,也预示着学院充满希望的美好前景。
6.“1960”代表云南中医学院成立于1960年。
精神文化
校训
“崇德和合,博学敦行。”
释义:“崇德和合,博学敦行”,全句意思是推崇高尚品格,追求团结和谐;具有广博知识,勤勉加以践行。
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学院教育思想、办学特色、治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截至2024年5月,云南中医药大学有呈贡和白塔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78.78亩,总建筑面积355563.65㎡。
呈贡校区
云南中医药大学呈贡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076号。校区占地面积823.8亩,建有综合教学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学生会堂、校医院、风雨球场,以及学生食堂,于2008年9月10日正式启用。 正大门的五行广场与翰墨楼内的阴阳太极图处于学院大门中轴线,象征着中医药传统文化及理论核心阴阳五行学说的历史传承;“医鉴楼”屋顶装饰飘板酷似“博士帽檐”。
白塔校区
白塔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塔路88号,占地面积32.87亩,设有第一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 和继续教育学院等学院。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邱勇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丁中涛 |
党委副书记 | 祁苑红、杨鹤清 |
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温伟波、陈祖琨、俞捷 |
副校长 | 邰先桃 |
党委委员 | 邱勇、丁中涛、祁苑红、杨鹤清、陈颖、张云富 黄孝平、杨盼、李正良 徐莉娅 |
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书记 | 在任时间 | 院长 | 在任时间 |
---|---|---|---|
1960.12-1968.11 | 吴佩衡 | 1960.05-1971.04 | |
军、工宣队 | 1968.12-1974.05 | ||
王奇 | 1974.06-1975.07 | 王奇 | 1974.06-1975.07 |
秦统兴 | 1975.07-1978.06 | 秦统兴 | 1975.07-1978.06 |
唐惠先 | 1978.06-1982.01 | 唐惠先 | 1978.06-1982.04 |
欧阳平关 | 1982.01-1983.11 | 戴慧芬 | 1982.04-1987.02 |
毕婉 | 1983.12-1987.11 | ||
王良 | 1987.02-1988.05 | 宣明盛 | 1987.03-1991.03 |
肖瑞崇 | 1988.06-1991.08 | ||
王子荫 | 1991.09-1993.03 | 肖瑞崇 | 1991.09-1995.05 |
高广 | 1993.03-1996.05 | ||
陈恩科 | 1996.05-2000.10 | 空缺 | 1995.06-2000.10 |
郭玉鉴 | 2000.10-2010.04 | 李庆生 | 2000.10-2010.04 |
杨建军 | 2010.04-2016.10 | 李玛琳 | 2010.04-2016.01 |
王翠岗 | 2016.09-2022.09 | - | - |
校名石
校名石长11.8米、高3.1米、厚1.4米,重约160吨。正面镌刻着红色“云南中医药大学”米芾体校名,背面刻有360字学校更名题记,整个造型浑然天成,简洁大方,庄严厚重。
校名石
葫芦岛
云南中医药大学有一湖,名为上池,湖中建有葫芦岛。
葫芦岛
翰墨楼
名称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原指文辞,以此命名图书馆。
校园环境
姓名 | 备注 |
---|---|
叶勇 | 参加过SARS、H1N1、H7N9、甲流,包括2019年云南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应急工作,新冠疫情时期申请前往湖北一线 |
王经府 | 获得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荣获按摩项目铜牌 |
朱兆云 | 南省药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王向明 | 教育部十九大“百人宣讲团”成员、全国高校百名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标兵 |
时间 | 荣誉 |
---|---|
2015年 | 获云南省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
2016年 | 获云南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
2017年 | 被列为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校 |
2019年 | 获“2019年西部计划绩效考核全国优秀高校项目办”称号 |
2020年 | 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
2021年 | 获评省级文明校园 |
2022年 | 获评云南省文明校园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