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 编辑

曾任国民政府委员

黄郛黄郛

黄郛(1880年一1936年12月6日),字膺白,号昭甫,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百官镇(今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毕业于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民国时期著名政治人物、同盟会会员、蒋介石的盟兄弟、曾任北伐军兵站总监、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外交总长、教育总长、新中国建设学会理事长、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参与过上海光复、“二次革命”和护国之役、北伐战争等事件。

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结识了蒋介石、张群等人。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外交部长、教育部长、上海市市长等要职。1928年5月,日军炮轰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时任外长的黄郛事后被蒋介石免职顶罪。1933年秉承汪精卫授意,在华北推行对日本帝国主义屈辱妥协的外交方针,遭到全国民意反对被迫辞职。1935年托病避入莫干山过起“读书学佛”的“隐居”生活。1936年9月,复任国民政府委员。

1936年12月6日,在上海病逝。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黄郛

别名:黄膺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80年

逝世日期:1936年12月6日

毕业院校:东京振武学校

出生地:浙江绍兴上虞

人物生平

编辑

黄郛(1880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绍麟,字膺白。

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入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测量局地形科,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期间结识了蒋介石、张群。

留学日本的黄郛(左)与蒋介石留学日本的黄郛(左)与蒋介石

1910年,毕业回国,在清廷军谘府二厅、军事官报局任职。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陈其美招往上海,参与上海光复,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2师师长、南京临时政府兵部总监,委蒋介石为第5团团长,并与陈其美、蒋介石订为“盟兄弟”。次年改任江苏都督府参谋长,迎合蒋介石,主动解散所部军队。“二次革命”失败后遭袁世凯政府通缉,逃亡日本,经南洋赴美国。

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由美返国,在上海参与谋划浙江反袁军事。后定居天津,与北洋政客过往从密。

1918年10月,徐世昌出任北洋政府总统,受徐委托代编《欧战后之中国》一书。

1921年,出任北洋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代表团顾问。

1923年2月入张绍曾内阁,署理外交总长,随后又历任高凌蔚、颜惠庆内阁教育总长。

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北京政变,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至段祺瑞复出,被迫辞职。

1926年,应蒋介石邀请南下。北伐战争开始后,南下沪杭,为蒋介石“离俄清共”,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出谋划策。尔后成为新政学系首领之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上海特别市市长。后北上说服冯玉祥、阎锡山附蒋。

1927年,武汉“七·一五事变” 后,蒋介石下野,随同辞职。

1928年1月,蒋重新上台,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同年3月,黄郛负责处理第一次南京事件的善后事宜,同美国缔结双边协定(其他诸国由其后任王正廷缔结协定)。

同年5月,“济南事件”发生。黄郛在事件发生时正在济南,但和蒋介石一起从当地离开,受到中国国内舆论指责。黄郛遂辞任外交部长。其后,在野的黄郛支持张群的新政学系,并继续著书。

代理国务总理并摄行大总统的黄郛代理国务总理并摄行大总统的黄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退居上海和浙江莫干山,在幕后为蒋介石出谋划策。

1932年6月,在上海发起成立新中国建设学会,被推为理事长,提出以设计“广义的国防中心之建设计划”为学会职志。

1933年5月,受蒋之邀,任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于万难时局下,对日签订《塘沽协定》,民愤大起。1935年春,遂辞任委员长并引退。

1936年9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2月6日病逝上海。

下一篇 华北五省自治

上一篇 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