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装 编辑
旗装,是满族的传统服饰,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所以叫旗装,满语称“衣介”。“旗装”又叫“旗服”,分为单、夹、皮、棉四种。传统的男式旗人之袍和女式旗人之袍被称为旗装,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服饰。
女子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脚着长筒白丝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装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服饰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中文名:旗装
外文名:Manchu clothes
别名:衣介衣介
类属:满族的传统服饰
设计制作:满族
旗装
1644年满族入主北京后,原先的游猎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融合,到了清末旗装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圆领变为一寸多高的立领,这种弧形领子即后世俗称的旗袍领的鼻祖。四面开衩变为两侧开衩或不开衩;窄袖变为喇叭袖;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做工日趋精巧;面料开始以棉布为主,丝绸也逐步盛行。
旗装作为八旗妇女的衣袍,不仅仅用来御寒保暖,同时也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当时,旗装属于宫里的礼服,是上等人的专有之物,只有宫里的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贴身丫鬟才能穿旗装,而宫中普通丫鬟、佣人只能穿戴短袄长裤。民间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等级之分,却有富贵贫贱的区隔,中上等人家款式简单,但面料上十分考究。
旗装
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按照清代法规,当时汉族女子不可以穿着旗装。但服饰习俗的变迁往往随着社会风尚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满族男子穿的旗装,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
旗装
旗装
马蹄袖是满族男女旗装之袖式,亦称箭袖。清初,满族男子所服旗装,袖口较窄,袖端多加一长可露指的半圆型兽皮(后改布质),因其状酷似马蹄而名之马蹄袖。优点是征战、打猎时射箭方便,御寒保护手背。
清中期以后,该袖式的服装渐从便服转为礼服,便服多为平袖,礼服仍为马蹄袖。平时多卷起,在办公事、喜庆节日、拜见上司、叩见长辈时,必须先左后右地放下马蹄袖,才可行拜见礼。亦有将马蹄袖用钮扣系于便服袖口以为礼服之用者。满族妇女礼服亦多为马蹄袖式。
旗装
旗装
旗装的工艺繁复。盘金满绣在历史服装中可称之为“最”。为表现显赫的地位和富贵的身价,一般旗装绣花图案面积可占70%,工艺之重超乎寻常。宫廷旗装按官品等级选择高档华贵面料,如缎、绡、绸、纱及剪绒织物。
旗装
当王公大臣入朝廷见皇帝时,将马蹄袖掸下,双手扶地,行三拜九叩大礼,以示主奴的尊卑关系。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