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戴故里 编辑
二戴故里又称大小戴故里、戴德戴圣故里,位于今河北邯郸成安县北乡义乡。清嘉庆年间立“汉大儒大小戴故里碑”,文革期间,二戴碑不知所向。1992年成安县重新建立碑,并于碑阴刻写了大小戴辑注《礼记》的功绩:“礼记二人辑,载入成安,百姓从来钦大圣;宋朝三字经,述评戴著,九州总是仰高贤。”成安县北乡义村作为大小戴故里受到世人的追寻和景仰。
二戴家族墓及祖茔位于北乡义村西北一华里处,后被漳河冲毁,但至民国时仍留有残迹。民国《成安县志》记曰:“二戴冢前神道数十丈,若断若续埋于土中。有好事者常于凭吊间,尚指而目之曰:此戴氏之冢也。”
大小戴的礼学传承在中国经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价值极大。
中文名:二戴故里
地理位置:河北邯郸成安县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无等级
门票价格:0
戴德、戴圣被称为大小戴或二戴,是西汉礼学传承的重要人物,为中国的传统礼仪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戴姓来源于宋国子姓戴公,大小戴为戴公第二十二世、二十三世孙,魏郡斥丘县(今河北邯郸成安县北乡义乡)。
河北邯郸成安县北乡义村,《成安地名志》记载为一古村。据考证,在战国末期,宋戴公后裔一支以“戴”为姓,见这里漳水流经,土地肥沃,遂于漳河西岸高处占产立庄,居住下来,生息繁衍,逐渐发展成村落,至西汉时,戴氏家族出了两个名儒:戴德和戴圣,因先后辑注《礼记》而使故里有“贤光礼典,乡获义名”之称,人称“乡义”或“义乡”,二千余年沿用,元代以前仅此一村,明代迁民后村落增多,方有其它三个“乡义”,分别以方位冠之,北乡义村即二戴之故里,清嘉庆年间,有刘姓者在村中立二戴故里碑——“汉大儒大小戴故里碑”,后碑不知去向,县政府于1992年春重立“汉大儒大小戴故里碑”。二戴及戴氏家族墓也在这一带,因漳河水的泛滥,具体位置已无法确指。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至汉信都太傅戴德,世居魏郡斥丘。”大小戴作为戴氏后裔出自宋戴公之孙这一支脉。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卷九亦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宋大夫戴恶,汉有信都太守(当作傅)戴德、九江太守戴圣。” 《万姓统谱》卷九载:“戴,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又望出广陵、清河。戴德字延君,兄之子戴圣字次君,同受礼于后苍。德删《礼记》为八十五篇,号《大戴礼》,圣又删为四十九篇,号《小戴礼》。德为信都太傅。” 与《元和姓纂》、《新唐书》记载一致。根据三则史料,大小戴的姓氏源自宋国子姓戴公之后,当无疑问。明万历《成安县志》引《戴氏谱》载,大小戴为戴公二十二、二十三世孙。西汉末年的门阀制度与曹魏初年的“九品中正制”为望姓大族专政打开了通道,戴姓郡望集中在谯郡、广陵、清河三地。
《汉书》、《后汉书》记载大小戴为西汉梁人。“梁”在《汉书・地理志》所载有两处,一处是河南郡的梁县,一处是梁国: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县二十二:雒阳,荥阳,偃师,京,平阴,中牟,平,阳武,河南,缑氏,卷,原武,巩,谷成,故市,密,新成,开封,成皋,苑陵,梁,新郑。
梁国,故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莽曰陈定。属豫州。……县八:砀,甾,故戴国。莽曰嘉谷。杼秋,蒙,已氏,虞,下邑,睢阳。故宋国,微子所封。
戴德应是梁国人。《后汉书・桥玄传》载: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七世祖仁,从同郡戴德学,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桥君学”。 |
唐代《初学记》载:
后仓传于梁国戴德及德从子圣。 |
又南宋章如愚所撰《群书考索前集》卷之五《六经门・礼记类・礼记始末》载:
刘向校定得二百余篇,梁国戴德删为八十五篇,号《大戴礼》。……至孝宣世,东海后苍传于梁国二戴。 |
戴德为梁国人应无疑问,这一点又可通过《汉书》体例得以证实。《汉书》所载地望多是郡国,如孟卿东海人即东海郡人,琅邪徐良即琅邪郡徐良,鲁闾丘卿即鲁国闾丘卿。
然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戴德居魏郡斥丘:
至汉信都太傅戴德,世居魏郡斥丘。裔孙景珍。景珍,后魏司州从事。仲孙胄。胄字玄胤,相太宗。孙至德,相高宗。戴氏宰相二人,胄、至德。 |
《新唐书》所载戴德世居魏郡斥丘与《汉书》、《后汉书》记载戴德为梁人不一致。魏郡斥丘与梁国之间的关系,戴德故里在何处。汉代魏郡的地域范围:
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属冀州。……县十八:邺,馆陶,斥丘,沙,内黄,清渊,魏,繁阳,元城,梁期,黎阳,即裴,武始,邯会,阴安,平恩,邯沟,武安。
汉代魏郡和梁国是并行的郡国,《新唐书》与《后汉书》所载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因为《新唐书》记载的是戴德的“居住地”,而《后汉书》所载的是戴德的“籍贯地”。也就是说,戴德的籍贯是梁国,但其居住地是魏郡的斥丘。
戴德与桥玄同属于梁国人,桥玄为睢阳人,戴德应该是甾县人。春秋时期的戴国至秦代改为谷县,至西汉时邑内多灾,故又改为甾县。甾,同“灾”,灾害、灾难之意。《新唐书》载戴德世居斥丘,则至少从其父祖辈始已然从梁国甾县迁至魏郡斥丘。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列表》汉高祖六年(前196)大将唐厉因从刘邦平定淮南王叛乱有功被封为斥丘侯,在高祖137名侯爵功臣中位居第40名。斥丘侯国传唐厉、唐晁、唐贤、唐尊四世,武帝元鼎二年(前112)唐遵因“酎金”(给皇帝用于祭祀的贡金)免爵国除,斥丘成为魏郡属县。那么,戴德父祖辈从梁国甾县迁至魏郡斥丘的时间应在前201年至前112年之间。
斥丘县,王莽时改为利丘,东汉复名斥丘,仍属魏郡;北齐天保年间更名成安属清都尹;隋朝仍名成安属相州,唐初属磁州,贞观初,改属相州,天佑二年(905年)复名斥丘,三年改属魏州;五代后唐复改为成安县,仍属魏州。斥丘县故址在今河北省成安县。大小戴故里位于成安县北乡义村。
民国《成安县志・金石》:“城东北二十里北乡义村有汉大儒二戴碑,代远年湮,风霜剥蚀,字迹模糊,莫可辨识,惟中间云:汉大儒大小戴故里。”北乡义《刘氏家谱》记载着二戴碑的来历:明朝礼部尚书刘公遭祸变被满门抄斩,其孙刘士元逃至北乡义村,被二戴后裔收留,因感叹民风醇厚遂定居于此。清代中期刘姓成为大姓,而戴氏家族已经无人,刘氏追思戴氏救祖之恩,便于村南官道北侧立“汉大儒大小戴故里”碑一通以资纪年。当地仍流传着“戴家碑,刘家修”之说。村中耆老回忆说,碑文下款题为“刘氏十二世族长玉树敬立”。刘玉树,民国《成安县志・人物卷》记载嘉庆己巳(1809)进士,曾任国子监学正。二戴碑受到各界人士的尊重,旧时过此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即使是民间祈雨时人们所抬神汉巫婆也要步行。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戴德“世居魏郡斥丘。”
明代《成安县志》曰:“斥丘乡义村。”斥丘乃成安县之前身,乡义指今北乡义村,即今成安县北乡义村。
在清代版本北乡义《刘氏家谱》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明朝年间,直隶真定府枣强县大刘村人、礼部尚书刘公因遭祸变,被满门抄斩;其孙刘士元逃至北乡义村,被戴德后裔收留,躲过不测。刘士元见此处民风淳厚,感叹“乡义之号定不虚传”,遂定居于此。
至清朝中期,北乡义刘氏已发展为大姓,而村中戴氏家族已经无人。刘氏族人追思戴氏相救之恩,便于村南官道北侧立“汉大儒戴德之墓”碑一通,以资纪念。故当地有“戴冢碑,刘家修”之说。民国《成安县志·金石卷》记曰:“城东北二十里北乡义村有汉大儒戴德碑,代远年湮,风霜剥蚀,字迹模糊,莫可辩识,惟中间云。村人为之建坊,以资保护云。”
模糊的字迹内容,根据家为北乡义村的多位村中耆老皆回忆说,下款所题为“刘氏十二世族长玉树敬立”。刘玉树根据民国《成安县志·人物卷》有载,其于清嘉庆己巳年(1809年)中进士,曾任国子监学正。刘玉树以族长名义立戴氏碑,进一步说明了刘氏家族对戴氏的感念。戴氏碑立起后,受到各界人士的尊重,旧时过此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即使民间祈雨时众人所抬神汉巫婆也须步行。
口碑传说戴德无后,但明万历《成安县志》引《戴氏谱》记曰:“裔孙景珍,为后魏司州从事;仲孙胄,字玄胤,相(唐)太宗; □孙至德,相(唐)高宗。”此处所说裔孙,当是戴德之直系,看来是有后人的。
民国《成安县志》引《新唐书》又说:““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这就是说戴至德是戴胄的过继之子,两人均为唐朝宰相。
明万历《成安县志》引《戴氏谱》又曰:“圣生空,空生月,作《中山人物志》,生凭。凭字次仲,侨寓汝南及辉县……正旦朝贺,(汉光武帝)令不能说经者夺席,凭重坐五十席。京师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官职)。在职十八年,卒于官。子孙绵延不绝,传至后世曰宽者,同弟聚仍返斥丘乡义村居焉。祖茔尚存,裔孙名九一,习堪舆。”
戴圣的后裔戴宽、戴聚又返回斥丘乡义村居住。到明万历年间,戴氏祖坟依然存在;戴氏裔孙戴九一,研习风水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