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阳 编辑

督脉下属穴位

至阳至阳

至阳,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别名肺底。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7肋间动脉后支。主治咳嗽,气喘,黄疸,胸胁胀闷,脊背强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疟疾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至阳穴

别名:肺底

出处:《针灸甲乙经》

隶属经络:督脉

主治:咳嗽,气喘,黄疸等

功能: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主要配伍:配阳陵泉、日月主治黄疸、胸胁痛

名称释义

编辑

至有极的含义。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当七椎之下,考督脉为阳经,背亦属阳,七乃阳数,三阳为极,因名至阳。

功能作用

编辑

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治法

编辑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定位

编辑

在第7胸椎棘突下。

解剖

编辑

至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编辑

胸胁胀痛,脊强,腰背疼痛,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肠炎,肋间神经痛。

操作

编辑

斜刺0.5~1寸;可灸。

临床运用

编辑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配伍

编辑

配阳陵泉、日月,可疏肝利胆、清热止痛,主治黄疸、胸胁痛;配心俞、内关,可宽胸利气、温阳通络,主治心律不齐、胸闷;配委中、腰阳关,可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主治腰脊强痛。

功效

编辑

本穴位于背部,属督脉,适当第7椎之下,背属阳,督脉为阳脉,七为阳数,故本穴为阳之极,可助脾阳除湿热,治疗黄疸、胁肋疼痛、四肢重痛。本穴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胸背痛。督脉循行脊中,本穴属督脉,故又可治疗脊强。

相关论述

编辑

《针灸甲乙经》:“在第七椎节下间。”

下一篇 上盛下虚证

上一篇 着肤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