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 编辑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是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浙江大学入选珠峰计划、101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1914年停办。1928年于求是书院旧址新建国立浙江大学。1937年举校西迁,在遵义、湄潭等地办学,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校区,占地面积7931901平方米;设有7个学部、39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附属医院;有全日制学生65821人,教职工9746人。创办时间1897年5月21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知名校友厉绥之、施承志、束星北、李政道、路甬祥、丁仲礼、谈家桢、杨焕明、朱玉贤、谷超豪、胡和生、王元、段永平、李兰娟学校官网http://www.zju.edu.cn图集目录1历史沿革▪求是溯源▪探求崛起▪调整发展▪争创一流2办学条件▪院系专业▪师资力量▪学科建设▪教学建设▪社会评价3学术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科研活动▪学术资源4合作交流▪社会服务▪国际合作5校区情况▪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西溪校区▪华家池校区▪之江校区▪舟山校区▪海宁校区6学校领导▪现任领导▪历任领导7文化传统▪形象标识▪精神文化8校园环境▪逸夫科学馆▪求是大讲堂▪启真湖南华园▪艺术与考古博物馆9校友情况10所获荣誉11校园设施▪宿舍条件▪校园环境基本信息
求是溯源
浙江省巡抚廖寿丰为创办求是书院呈报清廷的奏折,由光绪亲笔朱批
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的渊源——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求是书院首届招收“举贡生监”(后称“内院生”)30名,学制5年。以后也招“经生”、“蒙生”,统称为“外院生”。书院注重“新学”,必修课设有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等。延聘外籍教师,选派留学生。1898年选派4人,1900年选派18人。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4年之久。
求是书院
级别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
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病毒性肝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保健和儿童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浙江国际纳米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海洋土木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先进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
出生缺陷诊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肝病和肝移植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光电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园艺作物品质调控与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绿色饲料与健康养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固体废物能源化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工业生物催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园艺产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药物制剂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智能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脑与脑机融合前沿中心
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
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命系统稳态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脏器衰竭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膜与水处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压过程装备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图书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抗肿瘤创新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电子病历与智能专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长兴作物有害生物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舟山群岛海洋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核农学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动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产后处理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华东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光谱检测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产地处理装备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实验室
良渚实验室
东海实验室
白马湖实验室
浙江应用数学中心
浙江应用数学中心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心脑血管检测技术与药效评价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电磁及复合暴露健康危害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细胞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可再生能源电气装备与系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增龄与理化损伤性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心血管介入与再生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遗传缺陷与发育障碍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地学大数据与地球深部资源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运动系统疾病研究与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骨骼肌肉退变与再生修复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电机系统智能控制与变流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精神障碍诊疗和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饮用水安全与输配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设计智能与数字创意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园艺植物整合生物学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新型吸附分离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软体机器人与智能器件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先进微纳电子器件智能系统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网络多媒体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肝胆胰肿瘤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有机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光电磁传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协同感知与自主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微生物生化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肾脏疾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心血管病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新生儿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无人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腔镜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临床体外诊断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空间结构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观测-成像试验区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呼吸疾病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大数据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区块链与网络空间治理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制冷与低温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学精准检验与监测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化工高效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神经外科疾病精准诊治及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胰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妇科重大疾病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生殖障碍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新型信息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作物病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微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量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微波毫米波射频技术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免疫与炎症疾病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脉冲电场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智能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宽禁带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癌症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角膜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激发态材料合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智能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严重创伤与烧伤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清洁能源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汽车智能热管理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先进递药系统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智能运维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微量有毒化学物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认知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电子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网络媒体云处理与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
人文科学创新单元
据2023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浙大拥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1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2个其他国家部委相关研究基地或中心、9个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4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11个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9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
类别 | 名称 |
---|---|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 |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 |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浙江大学)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 | 德国文化研究所、东北亚研究中心、中东欧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亚洲文明研究院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 |
“985工程”创新基地 |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 |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 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 |
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 | 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浙江大学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扶持) |
科研成果
综述
“十二五”期间,浙大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7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中国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浙大2018年科研总经费45.60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33亿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70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6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7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8项;新增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5项,总经费3.87亿元;新增牵头主持国家重大专项课题5项(其中千万级课题4项),总经费1.21亿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65项,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
自然科学成果
2018年,浙大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4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分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
在论文著作方面,2018年,SCI收录浙大论文6903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及子刊发表论文46篇,授权发明专利1838项。
人文科学成果
截至2018年5月,浙大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每年稳定在2亿元以上,且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在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浙大共有29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5项。《希腊哲学史》、《<水经注>研究》、《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等著述已在中国行业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在开展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文书”等整理项目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科研活动
2022年10月27日-30日,第六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大连)在辽宁省大连市成功举办。浙江大学组队参赛 。
学术资源
图书馆馆藏资源
综述
截至2024年3月,浙江大学图书馆实体馆藏总量已达684.6万册(不含之江、舟山、海宁及院系资料室),包括线装古籍18.7万余册。近年来,浙江大学图书馆还大力加强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目前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已覆盖学校所有学科范围,共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含子库)829个,中外文电子图书254.9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805.4万册,中外文学位论文1607.8万册等。
紫金港图书馆
研究开发
浙江大学图书馆发表的《浙江大学与亚洲一流大学比较分析报告》、浙江大学内参《中美12所一流大学ESI论文情况对比分析》、教育部内参《全面认识“跟班式科研”改善高校科技创新质量报告》等受到一定的正向评价。同时,图书馆还加强古籍的保护与揭示工作,持续推进特色资源的建设。
档案馆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底,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8个全宗,即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之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杭州工学院、浙江省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档案计216,921卷, 861,062件,数档系统案卷级目录210,249条、文件级目录4,419,714条、电子文件2,108,260个;馆藏总容量达到70T。
馆藏档案反映了学校百余年来创建、变迁、发展的真实历史,珍品泛举: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照片、题词;
3000转/分双水内冷发电机、马丁一侯状态方程的发展和应用、全集成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新一代控制系统高性能现场总线--EPA等134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状与材料;
夏衍、都锦生、胡乔木、李政道、谷超豪、潘家铮等历届学生的学籍档案,1931年浙江大学土字第一号毕业证书,竺可桢文稿簿原稿,陈鸿逵1934年在美博士论文原稿,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路甬祥与李政道、吴健雄等来往信件,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就“四校合并”给江泽民的签名信;
马寅初、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顾毓琇、赵朴初、刘海粟、常书鸿、启功、沙孟海、陆抑非、马一浮、马世晓等名家的书画作品;
浙大各个历史时期校徽、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册《见证辉煌》(编号1897);
陈香梅女士1万余件中文史料及照片;蒋百里《国防论》手稿;李岚清书法作品和篆刻印章;路甬祥的照片、证书聘书及资料等1万余件;谈家桢、陈子元、鲍亦兴、李浩培、周有光、李辅燿、舒鸿、严文兴等名人手稿、实物、档案史料;沈德绪教授个人档案等。
学术期刊
截至2017年5月,浙大共出版18种学术期刊,包括浙大学报人文社科版、工学版、理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医学版,工程设计学报,地基处理,浙大学报英文版A辑、B辑,FITEE,WJP,HBPD-INT,FQS,WJEM,VI,Laparoscopic、LERS,BDM,WJPS等7种中文期刊和11种英文期刊,另有多种加盟刊,包括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M-JCU、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等。下面列举代表性质期刊收录情况: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被SCI-E,EiCompendex,INSPEC,CA,SA,JST,AJ,ZM,CABI,ZR,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1.214(2016JCR),位于JCR“工程综合”分库2区。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被SCI-E,MEDLINE,PMC,BA,BIOSISPreviews,JST,ZR,CA,SA,AJ,ZM,CABI,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1.676(2016JCR)。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被SCI-E,EiCompendex,DBLP,IC,Scopus,JST,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获2016-2018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C类),影响因子0.622(2016JCR)。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是中国肝胆胰疾病领域唯一、全球该领域SCI收录的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之一。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和教育部“名刊工程”,并获得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类核心期刊,先后被美国等15个重要数据库的著名索引收录。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和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多次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和优秀科技期刊奖,获清华知网“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已被CA、SA、MR、ZB1、ZR、CSA、AJ、IC、CABI(A+GH)、Scopus、国际期刊指南等多家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是美国《工程索引》(EI),《科学文摘》(SA)等和中国核心数据检索库来源期刊,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为北大图书馆和CSCD核心学术期刊,被CA、CABI、AGRIS等中国国内外16家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期刊等多项荣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是IM/Medline、CA、EMBAS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收录,获2016年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等荣誉。
《工程设计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Scopus、CSA(NS)、DOAJ、IC、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核心数据库的收录刊源,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荣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工程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机构收录。
《管理工程学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同时也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认定为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2012-2017年,该刊连续六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实用肿瘤杂志》为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列为浙江大学中国一级期刊。期刊为EMBASE、Scopus、AJ,VINITI、CA、Ulrich’sIPD、IC、CSACABI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同时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
社会服务
2018年,浙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签横向技术合同3493项,合同经费18.75 亿元,横向到款科研经费15.31亿元。转化科技成果287项,知识产权收益1.19亿元。继续教育办学总收入超10.52亿元。
浙大7家附属医院完成门急诊1887.66 万人次,住院70.08万人次,住院手术29.95万人次,业务总收入218.25亿元。
浙大教育基金会规模达到27.78亿元。全年社会捐赠签约金额4.13亿元,到款4.55亿元,获中央捐赠配比1.14亿元。
浙大控股集团实现收入25.98亿元、净利润1.32亿元、上交税费1.20亿元。创新技术研究院投资的科技型公司,出资孵化成立项目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入园企业86家,培育毕业企业10家,入选杭州市培育计划企业6家,大学生创业企业52家。出版社总收入2.30亿元。建筑设计研究院签订设计合同1247项,合同总金额7.83亿元。
国际合作
2018年,浙大接待海外访问团组1252人次,新签和续签校际合作协议及学生交换协议56项,全校师生海外学习交流总数达到13146人次,其中本科生赴海外学习交流4416人次,研究生公派出国(境)3312人次,博士研究生海外交流率达90.18%。
2023年8月11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崇德教授,园艺系系主任张波教授到访泰国农业大学甘烹盛校区,看望“致远”计划赴泰国(农业项目)实践团,推进浙江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和泰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际合作 。
紫金港校区
紫金港校区校区平面图
玉泉校区
玉泉校区
西溪校区
西溪校区
华家池校区
华家池校区
之江校区
之江校区
舟山校区
舟山校区
海宁校区
海宁校区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任少波 |
校长 | 杜江峰 |
党委副书记 | 杜江峰、朱世强、傅强、黄翔峰、朱慧 |
副校长 | |
党委常委 | 叶恭银、任少波、杜江峰、朱世强、王立忠、吴健、傅强、黄先海、黄翔峰、李晓明、朱慧、陈刚 |
总会计师 | 石毅铭 |
历任领导
校名 | 职位 | 姓名 | 任期 |
---|---|---|---|
求是书院至浙江高等学校时期 | |||
求是书院 | 总办(兼) | 林启 | 1897.05-1900.05 |
求是书院 | 总理 | 陆懋勋 | 1900-1901.09 |
浙江求是大学堂 | 总理 | 1901.10-1902 | |
浙江大学堂 | 总理 | 劳乃宣 | 1902.02-1903.06 |
浙江高等学堂 | 监督 | 陶葆廉 | 1903.07-1904 |
浙江高等学堂 | 监督 | 陆懋勋 | 1904-1905 |
浙江高等学堂 | 监督 | 项藻馨 | 1905-1906.07 |
浙江高等学堂 | 监督 | 吴震春 | 1906.08-1910 |
浙江高等学堂 | 监督 | 孙智敏 | 1910-1912 |
浙江高等学堂 | 校长 | 邵裴子 | 1912-1912.06 |
浙江高等学堂 | 校长 | 1912.07-1913 | |
浙江高等学堂 | 校长 | 胡壮猷 | 1913-1914 |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至国立浙江大学时期 | |||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 校长 | 1927.07-1928.04 | |
国立浙江大学 | 校长 | 蒋梦麟 | 1928.04-1930.07 |
国立浙江大学 | 校长 | 邵裴子 | 1930.07-1931.11 |
国立浙江大学 | 校长 | 程天放 | 1932.04-1933.03 |
国立浙江大学 | 校长 | 郭任远 | 1933.04-1936.02 |
国立浙江大学 | 校长 | 竺可桢 | 1936.04-1949.05 |
浙江大学时期 | |||
浙江大学 | 校长 | 马寅初 | 1949.08-1951.05 |
浙江大学 | 校长(兼) | 沙文汉 | 1952.10-1953.01 |
浙江大学 | 校长(兼) | 1953.04-1958.04 | |
浙江大学 | 校长 | 周荣鑫 | 1958.04-1962.03 |
浙江大学 | 校长(兼) | 陈伟达 | 1962.06-1968.04 |
浙江大学 | 校长(兼) | 1979.02-1982.06 | |
浙江大学 | 校长 | 杨士林 | 1982.06-1984.02 |
浙江大学 | 名誉校长 | 1982.06-1989.09 | |
浙江大学 | 校长 | 韩祯祥 | 1984.02-1988.02 |
浙江大学 | 校长 | 路甬祥 | 1988.02-1995.04 |
浙江大学 | 校长 | 潘云鹤 | 1995.04-1998.09 |
浙江大学 | 校长 | 潘云鹤 | 1998.09-2006.08 |
浙江大学 | 校长 | 杨卫 | 2006.08-2013.02 |
浙江大学 | 校长 | 林建华 | 2013.06-2015.02 |
浙江大学 | 校长 | 吴朝晖 | 2015.03-2022.12 |
原杭州大学(含浙江师范学院)历任校(院)长 | |||
浙江师范学院 | 院长(兼) | 刘丹 | 1952.02-1952.12 |
浙江师范学院 | 院长 | 俞仲武 | 1952.12-1957.06 |
浙江师范学院 | 院长 | 1957.06-1958.11 | |
杭州大学 | 校长(兼) | 1959.09-1962.05 | |
杭州大学 | 校长(兼) | 吕志先 | 1962.05-1964.04 |
杭州大学 | 校长(兼) | 王家扬 | 1978.07-1979.02 |
杭州大学 | 校长 | 陈立 | 1979.02-1983.10 |
杭州大学 | 名誉校长 | 陈立 | 1983.10-1998.09 |
杭州大学 | 校长 | 薛艳庄 | 1983.10-1986.01 |
杭州大学 | 校长 | 沈善洪 | 1986.01-1996.06 |
杭州大学 | 校长 | 郑小明 | 1996.06-1998.09 |
原浙江农业大学(含浙江农学院)历任校(院)长 | |||
浙江农学院 | 院长(兼) | 吴植椽 | 1952.12-1957.06 |
浙江农学院 | 院长 | 金孟加 | 1957.06-1960.03 |
浙江农业大学 | 校长(兼) | 李丰平 | 1960.03-1961.10 |
浙江农业大学 | 校长 | 丁振麟 | 1961.10-1965.11 |
浙江农业大学 | 校长(兼) | 1978.04-1979.03 | |
浙江农业大学 | 校长 | 丁振麟 | 1979.03-1979.06 |
浙江农业大学 | 校长 | 朱祖祥 | 1980.03-1983.10 |
浙江农业大学 | 校长 | 陈子元 | 1983.10-1989.09 |
浙江农业大学 | 名誉校长 | 朱祖祥 | 1984.06-1996.11 |
浙江农业大学 | 校长(兼) | 李德葆 | 1989.09-1993.03 |
浙江农业大学 | 校长 | 夏英武 | 1993.03-1997.12 |
浙江农业大学 | 校长 | 程家安 | 1997.12-1998.09 |
原浙江医科大学(含浙江医学院)历任校(院)长 | |||
浙江医学院 | 院长(兼) | 洪式闾 | 1951.10-1955.04 |
浙江医学院 | 院长 | 王仲侨 | 1956.05-1958.09 |
浙江医科大学 | 校长(兼) | 郑平 | 1960.02-1963.09 |
浙江医科大学 | 校长(兼) | 李蓝炎 | 1964.03-1968.11 |
浙江医科大学 | 校长(兼) | 王耀亭 | 1978.07-1979.03 |
浙江医科大学 | 校长 | 王季午 | 1979.03-1984.01 |
浙江医科大学 | 名誉校长 | 王季午 | 1984.01-1998.09 |
浙江医科大学 | 校长 | 郑树 | 1984.01-1996.10 |
浙江医科大学 | 校长 | 陈昭典 | 1996.10-1998.09 |
形象标识
校名
浙江大学
校标
浙江大学校徽始见于1990年12月15日公布的浙江大学校标设计稿方案(详见方案一、方案二)。通过广泛征求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意见,较为一致地倾向于方案一,即以传统的求是鹰为主体所构成的校标设计稿,保留二三十年代浙江大学校徽中求是鹰的基本形状,体现历史的继承性。
校标
1990年方案一

1990年方案二
1991年1月22日,学校举行校务会议,对校标方案作了审议,会议认为二个校标设计方案在设计思想和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方案二在形式上有一定新意。经过讨论,校务会议确定方案一为校标方案,并作进一步修改完善。1991年1月31日,校务会议再次审议了修改后的校标,现行校标获得正式通过。2017年5月11日,校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校标的数字化精细化处理方案。
校旗
浙江大学校旗
浙江大学校旗
精神文化
校歌
校歌历史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 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因为引用了较多的古典,用的是文言文,不太通俗,且读起来有时比较拗口,竺校长曾考虑改写,但他又觉得,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这首“大不自多”歌仍请著名作曲家、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并经校务会议通过,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
1992年4月浙大95周年校庆期间,曾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团团长)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以便阅读。
校歌译文
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万条江河。
学问的世界无边无际,抵达天地的尽头。
形而上的称为道,形而下的称为器。
礼制主导世界的差异,音乐使社会和谐共存。
明白其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更加聪慧明智。
有一所国立大学,在中国东南的浙水之滨。
它以求是为宗旨,其实就是启迪人们求真。
持之以恒潜心教学,才能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不要说已把握事物本质,也不要说已穷尽真理。
没有什么变革不需要继承,没有什么传统不可以创新。
怎样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奋勇争先。
诸位年轻的英才,应当明了这些重要道理。
要致力于学问,以达到思想睿智、见识通达。
我们有人文、科学、农业、技术多种学科。
要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源流和实践运用。
象金子在熔炉中一样,锻造伟大的成果。
立足民众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不要被宗派门户所束缚。
努力振兴祖国,使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
《浙江大学校歌》作词:马一浮先生
校歌新解
大——永不自满,象大海包容江河,
学——辽阔无际,广胸怀察天观地。
天地间形而上者称道,形而下者为器,
人类社会则有制度统摄差异,艺术促进和谐。
明白它们是统一的客体,学问才有洞察之力。
有一所中国最好的大学,在浙水之滨,
她曾经以求是为名,实质是启迪大学求真。
真理需要恒久的探索习教,才能一窥经纶,
所以莫言已达事物真谛,更莫言已穷尽真理。
没有什么革新不需要继承,没有什么旧例不可以创新,
如何改革创新?惟有走在民众前列勇于探求实践。
诸位青年才俊,要认识这样的科学路径。
专注于学问,才能思想深刻,识解通明。
我们有人文、科学、农业、技术多种学科,
要善于分析综合,掌握知识的源流走向。
真金在熔炉中才会闪现,伟大的成果在锤炼中产生,
绝不能固守宗派门户,走入人民大众才会找到通达之路,
大家努力振兴祖国,使世界各国心驰神往和平共处。
《浙江大学校歌》谱曲:应尚能先生
校歌歌词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 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 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 无曰已是 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 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 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 思睿观通 有文有质 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 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 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
|
校训:求是创新
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勤学 修德 明辨 笃实
浙大精神:海纳江河 启真厚德 开物前民 树我邦国
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艰难困苦和生死别离,使竺可桢校长对“求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可桢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可桢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在此,竺可桢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继后,竺可桢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竺可桢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所概括的科学家应取的三种态度,不仅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的历任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精神。自那以后,浙江大学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这是浙江大学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
路甬祥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词中说:“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我们学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路甬祥的这段话,既是对为何要立“求是创新”为校训的解答,也是对“求是创新”的诠释。
潘云鹤在1995年浙江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作的题为《抓住时机,迎接挑战,迈向一流》的讲话中,提出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得“求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更为具体、明确。潘校长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求是创新”是新时期求是学子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正可谓:“求是”源远流长,“求是创新”前程似锦!
逸夫科学馆
逸夫科学馆
求是大讲堂
求是大讲堂
启真湖南华园
启真湖南华园
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姓名 | 备注 |
---|---|
叶朝生 | 教育学院校友分会第三届理事会顾问 |
李政道 | 诺贝尔奖获得者 |
谷超豪 | 复旦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王淦昌 |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程开甲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
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20年10月15日 | 浙江大学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2020年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集体 |
2021年9月 |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公布,浙江大学入选特色基地(教育) |
2021年9月28日 | 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
2022年2月 |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
2022年3月 | 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入围名单公布,浙江大学在列 |
2022年4月19日 | 入选“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名单 |
2022年8月 | 入围中国大学官微十强 |
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 |
2022年8月31日 | 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 |
2022年11月 | 2023QS亚洲地区大学排名第6名 |
2023年3月 | 浙江大学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 |
2023年3月25日 | 反食品浪费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大学生竞赛2022年度全国总决赛成功举办,浙江大学代表队获得亚军 |
2023年7月24日 | 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正式公布、由浙江大学主持成果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二 |
2023年8月15日 | 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浙江大学排名第33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