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严宗 编辑
华严宗,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祖庭是西安华严寺。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〇年,即法顺)为初祖。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华严寺
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严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于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经纬于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睹矣。后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于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在判教上尊《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并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发挥事事无碍的理论。此派从盛唐立宗,至唐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西安华严寺
华严寺由初建到以后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建筑的记载,而只记有凿原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华严寺可以说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从塔的记载看,这里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但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砖塔两座,其余全毁。1930年陕西大旱,朱子桥居士来陕西赈灾,与佛教界人士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
华严寺现存的两座塔中,东边的是杜顺的灵骨塔。杜顺(556——640年),俗姓杜,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18岁出家,皈依因圣寺珍禅师学习禅观。因圣寺也是一座窟洞寺,相传珍禅师修寺时,有一只灵犬在洞内衔土,往返劳而不倦。杜顺一生中,有不少为人治病、除害行善的事迹,受到当时僧俗的崇敬,这对他传法十分有利。唐太宗慕其盛名,引入内宫隆礼崇敬,后妃、王族、贵臣奉之如生佛。杜顺虽是禅师,但又以华严为业,住静终南山,着《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圆寂时,有两只鸟飞入房中,悲鸣哀切。杜顺尸身一个月后仍肉色不变,一直有异香飘出,后起塔藏葬。现存的杜顺塔呈方形角锥体,共7层,高约21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昂等,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刻石。
原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的灵骨塔。澄观(737——838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圆寂后数十年,中兴华严宗的著名思想家和学者。澄观11岁出家,以后遍寻名山,旁求秘藏,广学诸宗。因感华严的旧疏文繁义约,决心撰华严新疏,历时四年撰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后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这两部书后合刊为《华严经疏钞》,是《华严经》注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观有华严疏主之称。澄观多次奉敕译经撰疏、入殿讲经,深得皇室尊崇,被委任为天下大僧录主持全国佛教。澄观世寿一百零三岁圆寂,历唐玄宗至唐文宗九朝。澄观弟子很多,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外法宝及寂光号为门下四哲;宗密不仅继承其学说,而且发扬光大,被称为华严五祖。澄观的一生以振兴华严为目标,他批判慧苑两重十玄说和四教说,恢复和继承了法藏的五教判释和十玄宗义,并加以发挥,吸收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性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由于他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从而极力将华严思想与禅宗融通。澄观的禅教一致、诸宗融通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1、十玄门
真如法界随缘转动而成差别之诸法,诸法各各缘起圆融无碍,称为十玄缘起无碍。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总说时空相即相入。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万有异体相入之关系,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万有同体相即之关系,空有相即,诸法融通。
(四)因陀罗网境界门:万有相即相入不只一重,一珠中有无数珠影,互相映现无有穷尽。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极细微中,亦容摄一切万法。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表里俱成无碍,无有前后。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诸法相互摄藏,一法中具一切法为杂,诸法融成一法为纯。
(八)十世隔法异成门:过现未三世,三世各三为九,摄在一念中成十世。前后差别无碍异成。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以上所说甚深难解,故托事物令生解。以浅近事法,显深妙之理。
事物相即相入无碍自在,而差别之相历然分明,实具重重无尽缘起一体之关系。故观一微尘:可举法界而全收之。此事事无碍玄妙不可思议的道理,称十玄门。
2、六相
(一)总相:一法含多法而成。即一含多德。
(二)别相:法有色心之别。多德非一。
(三)同相:事物虽有多义,而同成一总,不相违。
(四)异相:多义相望而各异,虽差别会成一体,然又不失其各部分之特质。
(五)成相:部分相依而成全体,由差也融成—体。
(六)坏相:差别而各住自法不可移动。
3、法界观
为显示法界缘起,以十玄、六相表示事事无碍,相融相即。
法界有事理之别,事:法是诸法,界是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总该万有回法界。如天台宗之十法界不同。理:指真如之理性谓法界,即实相、实际、法性等答法界之异名,其体一故。界有因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或性义,诸法所依之性(同一空性)。
五教分别各一个缘起:
小乘,业感缘起,即惑、业借三道展转。
大乘始教,赖耶缘起,藏识执持种子,遇缘现行,由现行法再熏习成种子,以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展转同时因果。
终教,真如缘起,如来藏俱染净二道,染道为生灭门,随染缘现六道;净道,随净缘现四圣。以真如之体,生灭之相,因缘之用,说明缘起。
顿教,性空缘起,诸法虽性空而不碍缘起之假有。或说顿教知妄即真不立缘起。
圆教,法界缘起,即是本宗的思想。即法界之事理,有为无为,色心、依正尽为一大缘起,更无单立以一法成一切法,而以一切法成一法,万有缘于万有而起,称法界缘起。
法界只是一心,此—心总该万有,名一真法界(绝对真实的真如)。就其融摄万有而言,便成四种法界。
(一)事法界:一一差别事法各各分齐。
(二)理法界:无穷尽的事法都同一体性。
(三)事理无碍法界:体性与差别的事法不相妨碍。
(四)事事无碍法界:诸法各自差别,各住自性而事事相望,各别缘成,一线通尽多缘,力用交涉,无碍自在,重重无尽,一一事法不坏本相而互相涉入无碍。
以事法界为体,建立三观:
(一)以理法界立真空观:观诸法无性,当体即空。
(二)以事理无碍法界立事理无碍观:观理遗于事,事法无不是真理。
(三)以事事无碍法界立周遍含容观:真理遍在事相上,事相与真理无碍。
华严宗
一、《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十卷 晋佛陀跋陀罗译 又称旧译华严
二、《大方广佛华严经》 八十卷 唐实叉难陀译 又称新译华严
三、《大方广佛华严经》 四十卷 唐般若译 又称后译华严。
在三译华严中,贤首以前均依六十《华严》而弘教化,宗密则依八十《华严》而弘教化。此外,世亲造《十地经论》十二卷,为《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为本宗所依论典。
贤首大师依《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制三时五教说,在前面已谈过,不再重复,现就华严教义主要内容略述如下:
(一)四法界:杜顺和尚依《华严经》立四法界,相即相容,重重无尽。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事法,有界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界有性分二义。盖理因事显,事依理成,理事交融,相得益彰。四、事事无碍法界:一一事相,大如须弥,小如毫末,得理法界之熔融,皆随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碍。
(二)三观:杜顺和尚又于四法界立法界三观。一、真空绝相观,观理法界。万有事相,一一皆空无自性。万有既空,而空亦不存。必须泯绝念虑,无所住著。二、理事无碍观,观事理无碍法界,真空之理,具不变随缘二义。以不变故,一理湛寂;以随缘故,万象森罗。不变而随缘,理不碍事;随缘而不变,事不碍理。即理即事,非理非事,如水与波。三、事事无碍观,观事事无碍法界,一一事物,虽有大小精粗之分,而各各皆据全理而成。故一一事物,莫不具真理之全体。且事事随真理而普遍,真理亦普遍于一一事物中而无所分别。彼此互遍,互不妨碍,成为一大缘起。杜顺和尚说:‘此理超情离见,非世喻能说’。
华严宗简说
(四)六相:六相见于《华严经、十地品》,智俨大师取之以补益十玄,使十玄由繁而简。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然法界同体,本无异相,由法入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一、总相:一即是多为总。谓一真法界之体,能具多种差别,如人身,能具眼等诸根为一体,故云总相。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为人身虽一,而眼等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如眼等诸根,虽各有不同,而其一身不相违背,故称同相。四、异相:多义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如眼等诸根,其用不杂乱,故云异相。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如眼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由,故云成相。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如一屋,楹、柱、瓦、砖等,各自独立,即一屋不成,故称坏相。六相中,总、同、成三相,是无差别门;别、异、坏三相。是差别门,万物皆有此差别,无差别二义六相,事事之中,有十玄之妙理,六相之圆融,是谓事事无碍。
“业感缘起”是小乘教所主张的,小乘教认为众生由惑而作业,由业而生苦果,由苦果再起惑做业,轮回不断,所以众生身心世界皆由业力所起。
“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每一有情都有“阿赖耶识”,即一种深细难知的心识,它含藏能生起万法的无量种子,一切皆由这些种子遇缘而显现出来。
“真如缘起”是大乘终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真如”随缘而生万法,所以森罗万像即是真如。
“法界缘起”是华严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法界乃一大缘起,宇宙万法融通,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所以亦称为“无尽缘起”。
法界是含摄理事的圆满佛界整体,缘起则是从这一整体自然现起的妙用,因此法界缘起的一切法皆非他家所说的生灭无常法,而是由一真法界之真实体性起现的不生不灭的妙法。此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亦即真心,所谓“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即是一切万法本有的超绝言相的如如实相,从理讲它是法性,从行讲它是“佛自穷证”的如来性。而由于法界中缘起的一切万法本于佛所证真心体性而起,故法界缘起实际上等同于如来性起,即是所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
华严宗
华严经
日本于养老六年(722)十一月,即已开始书写新华严经,而于天平八年(736)七月,唐代之道璇携入华严之章疏,始传本宗。新罗僧审祥则为日本讲华严经之第一人,亦为日本华严宗之初祖。其后,传法于日僧良辨,以良辨之奏请,圣武天皇(724~749在位)敕建东大寺,成为华严之根本道场。后经实忠、等定、正进等传法至光智,光智系中兴华严宗之高僧,建尊胜院为专修华严之道场,其下分为东大寺系、高山寺系。此二系派出凝然、高辨二师,为镰仓时代之二大巨匠,同为复兴华严之大德。东大寺于明治五年(1872)九月,曾一度为净土宗所管辖,至十九年六月方独立。
简介
中国佛教华严宗以对宇宙整体把握的理论思维见长,它的事事无碍论更表现出独特的境界追求与哲学特点。本文拟从界说事事无碍切入,分析事事无碍论的内容,进而揭示该论说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无碍界说
事事无碍论,由华严宗人提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从华严宗学者的有关论述来看,事事无碍的意义是:
第一,佛的殊胜境界。华严宗以事事无碍为法界缘起的境界。所谓法界缘起是指诸法相即相入的缘起,也即整个宇宙的诸法都浸没于相即相入的缘起关系之中,这也称为“大缘起陀罗尼法”。“大”,盛大,表示无所不包。“陀罗尼”,意为总持,表示能持不失的智慧力,“大缘起陀罗尼法”,被认为是华严宗人奉持法界缘起观时宇宙的整体面貌,其特征是事事无碍。华严宗人还说,毗卢遮那佛在“海印三昧”中应众生的愿望而示现的境界,就是法界缘起,也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三昧”,即定。海印三昧也称“海印定”,被称之为佛在说《华严经》时所入的三昧。华严宗人说,当佛入海印三昧时,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都同时在一心中印现,犹如深渊大海,湛然映现一切景象一般,一切法都相即相入,相摄相容,圆融无碍。如此在海印定时客体化出现象世界、宇宙整体,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
华严寺
第四,真如本觉。法藏说:“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观。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第637页中。)这是说,海印三昧所示现的事事无碍境界,就是真如本觉。真如是指这种境界的真理,本觉是能动主体性。真如与本觉、理与心的合一,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事事无碍境界。
从上述事事无碍的界说来看,含有境界论、认识论、宇宙论、修持论的内容,这是华严宗人的重要理论创造。值得注意的是华严宗事事无碍论的特殊之处,即事事无碍法界是佛在海印三昧中所示现的种种无碍事象,是佛的圆明性德的呈现,称“性起”缘起(法界缘起)。法藏认为,这种佛境的缘起是出自“法性”(一心法界),是佛心本来具足一切功德,能不假修成而随缘示现。这是最圆满的缘起。法界缘起是佛的性德的起现,与其他缘起不同,它不论及生死流转的现象,它的每一法都具价值意义,法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具有无比的价值,同时,这种存在都是缘起性空的,都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说,是以性空之理作为通于一切的根据,从而避免了万物因有自性而势必互相妨碍的理论困难。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是一种缘起实相论。佛在海印三昧中印现的境界被认为是宇宙的真实本相、真实本质,是对无限差别的宇宙全部现象的最圆满、最究竟的映现。事事无碍法界是佛在海印定中,自心客体化出的现象世界,在华严宗看来,这是佛对现象界、对种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最真实、最正确的体悟与把握。这反映了华严宗人对宇宙现象界的基本看法,表现出了华严宗人从主观方面调和、消除一切差异、对立、矛盾,以摆脱、超越各种烦恼、困惑、痛苦的愿望。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说,这是从佛教修持出发阐述的宇宙现象论,是一种现象圆融论。
无碍内容
华严宗人事事无碍论的内容包含两个理论要点: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
六相说是华严宗人继承并发展地论师的理论而成的。《佛地经论》在解释《华严经·十地品》时立有一个凡例,即应用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以说明经文每种十句的关系和理解每种十句的内容。智俨由此体会华严法界缘起的相状也不外乎这六个方面,于是就用来解释缘起现象。法藏由此更进一步联想和推论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由六相体现的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他对六相作了这样的界定:
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比(止)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7页下。)。又作颂文说:
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干总,各体别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8页下~509页上。)。
华严宗二祖智俨大师像
“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无时间先后之分。“具足”,无所遗漏。“相应”是不相妨碍。此门是说,因缘和合而起的每一事物,都一时圆满具足而又彼此互相照应,映现宇宙的最高真实。这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无时空差异的一体世界,或者说,宇宙万物同成一大缘起,全宇宙是万物和谐共存的统一体系。此门是事事无碍法界的总相,最为重要,以下九门都是此门的别义和发挥。
“广狭自在无碍门”。“广”,广大。“狭”,狭小。至大之物与极小尘毛,互相包容。广可入狭,狭可容广,广不碍狭,狭不妨广,广狭相即,任运俱现,自在无碍,这一门是从空间范围方面说的,意思是,无论事物的广狭,大小多么的各不相同,但都相即相容,圆融无碍。
“一多相容不同门”。“一”指本体或个别事物,此处指个别事物。“多”,千差万别的种种事物。事物都是相对的,都能互为自他,任何一个事物都能总摄其他事物。就法界缘起来讲,一个事物与众多事物彼此有相容相摄的意义。“多”能容“一”,“一”也能容“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彼此相容。“一”能容“多”而不失“一”,“一”“多”历然,各不相同。“一”与“多”相容而不相混同。
“诸法相即自在门”。此门的相有异体相即和同体相即两类。异体相即是说,因需待外缘而得果,由此而与外缘相即。相即是不离的意思。如一月当空,万川印影,月非影,影非月,然月影不离,相即无碍。同体相即是因不待外缘,而自身具足果德,如众生初发心作佛与成就佛果,即为同体相即。如此两种相即,自在成立,无障无碍,为诸法相即自在门。
“密显隐了俱成门”。“隐密”,隐覆,是里。“显”,显了,是表。这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是互相容摄的,若此物容受彼物,那此物是显而彼物是隐,若彼物摄受此物,彼物是显而此物是隐。由于此物与彼物互为隐显,同具隐显两种形相,因此能同时成就。
“微细相容安立门”。“微细”,指细如微尘不能再分割的事物。此门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能容摄包含其他事物,即使是细微得不能再细微的事物,也能把极大的事物容摄进去,细微与极大相容安立,圆融无碍。法藏说:“小时正大,芥子纳于须弥;大时正小,海水纳于毛孔”(注:《华严策林》,《大正藏》第45卷,第597页下。)。大小相对,小入于大,大入于小,彼此相容,不碍安立,秩序井然。
“因陀罗网法界门”。“因陀罗网”即帝释天宫中的宝珠网。此网中的任何一珠,都可显现出其他一切珠的影象,珠珠映照,彼此互为隐显,以至于重重无尽。法藏以此比喻万物之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的关系,这是十玄门中对无尽缘起说——事事无碍论的形象比喻和生动说明。
“托事显法生解门”。“显法”,显现一切事法。“生解”,产生事事无碍的悟解。这是说,随意托举一事,便显现一切事物互为缘起的道理,产生事事无碍的胜解,悟见重重无尽的法界。一枝一叶,一花一草,都是甚深微妙法门。深奥的道理,从平凡的事物中就能显现出来,并非是在所见的事物之外另显事事无碍之理。
“十事隔法异成门”。“十事”,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又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称“九世”。又九世相即相入,都不出当前一念,为一念所摄。一念为总相,九世为别相,总别相合为“十世”。“隔法”,指十世前后事物的相隔不同。这是说,此十世相即相入,前后相隔而又交渗互涵,浑融一体,既同时具足显现,又隔法异成。
贤首宗祖师
华严宗的六相圆融和十玄门说,具有宗教、社会和哲学等多方面的意义。从宗教的层面看,事事无碍是直接为佛教修持实践服务的,它作为一种法门,为信徒提供重要的观法。人们应当以佛禅定时映现出的圆融图景为目标,修持六相观和十玄门,以求于一念中圆满悟解宇宙万物的真实本相,达到佛的境界。事事无碍论,也反映了华严宗人调和佛教各派、各种修持法门所作的一种努力,以为佛教众多的教派、法门都是相融无碍的,并以提倡这种圆融法门的华严思想为最究竟的教义。华严宗用十玄解释“性起”理论,强调此心本来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成而随缘显现,发挥了“一切现成”的思想,从而为中国佛教信徒提供一条返本归源的内心修持之道。
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反映了人类某种希望消除痛苦、追求理想以及协调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深刻思想。华严宗以佛在禅定时所示现的事事无碍的统一世界为理想境界,这是对人类社会痛苦根源的反思的结果。华严学者已直感到差异、对立、矛盾的存在,乐与苦、成与败、得与失、是与非、生与死等一系列的差异、对立、矛盾地形成人类痛苦的根本原因。华严宗人把消除差异、对立、矛盾的理想境界归结为佛的境界,安置于人的内心,这就从主观上消除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把现实提升为理想,给人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再从世界理想来看,佛呈现的圆融无碍世界,是一种整体世界,慈悲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个人的独立存在既被肯定,同时又强调与他人的关联,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自性既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与他人、与社会处于相即相入的统一环境中。华严宗人这种包含于宗教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理想,尤其是既重视个体的独立自性,又强调个性与社会的关联性思想,具有明显的现代意义。
哲学逻辑
事事无碍论是一种独特的宇宙现象论,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的基本看法,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华严宗人所阐发的有关宇宙学说的现实、整体、圆融三个观念,有关事物与事物相即相入的两种相互联系形式,都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维与丰富的逻辑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华严宗
华严宗认为,在觉悟者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事物与事物之间、一事物与其他一切事物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这种事事无碍的具体表现形态是相即和相入,就是说,相即与相入是构成现象间普遍联系的两种形式,是法界缘起中诸法关系的逻辑形态。华严宗分别从体或力(用)两个不同方面来论述相即或相入,相即是相应于体,就缘起法自身的或空或有(幻有)说,相入则是相应于用,是就缘起法在表现上或为有力或为无力说。
相即,“即”,是不异、不离的意思,“相即”就是彼此不相异,密切不可分离,是表示“同一”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异、不离是构成同一的可能的根据。从缘起法自身的或空或有说,“即”是一方的否定构成为他方的肯定的必要条件,“相即”就是以否定肯定两者构成为同一的必要条件。法藏说:
初中,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故他即自。何以故?由他无性,以自作故。二由自若空时,他必是有,故自即他。何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以二有二空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即”。有无无有,无二故,是故常相即。
这是透过空、有两个概念来说明相即,认为相即双方必是一方为空,另一方为有,只有一方是空一方是有,才能圆融无碍,同时都是空或同时都是有的情况是不能相即的。就自他两面的缘起来说,自有他无(空)是“他即自”,自无他有是“自即他”。也就是说,在自他的缘起法中,处于虚位、否定位、潜在位的一方,依顺于实位、肯定位、现在位的一方,也就是前者容让后者,以后者的存在为自己的存在,这种依顺就是“即”,由这种相即的关系而成就了事事无碍法界。
法藏在描述法界缘起时说:“初义者,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相状耳。”(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3页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华严宗人表述相即观念的基本命题,此“一”是指一事物,“一切”是指其他一切事物。华严宗人有时也用“多”、“十”表示“一切”。这一命题的意思是,一事物与其他一切事物之间,不异不离,圆融无碍。每一事物都是缘,“大缘起陀罗尼法”就是由众多的缘和合而成。其间每一缘都与其他缘相即,其他缘也与任何一缘相即,一与一切,一切与一,相即相入,圆融无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就“大缘起陀罗尼法”来说,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逻辑上的排斥关系,而是共同互为缘起的关系,由此而能相即无碍。在“大缘起陀罗尼法”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相即关系,是真如实相的呈现,是众多缘的空性的显现,而不是由具体时空所规范的决定关系,是无特定相状可言的。
华严宗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成就“大缘起陀罗尼法”的缘,而缘起法中的任何一个别法也都是自在相即,圆融无碍的。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的房舍比喻,就总相别相相即关系,提出“椽即是舍”的重要论断:
问:“何者是总相?”答:“舍是。”问:“此但椽等诸缘,何者是舍耶?”答:“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自独能作舍故。若离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时,即得舍矣。”问“若椽全自独作舍者,未有瓦等,亦应作舍?”答:“未有瓦等时不是椽,故不作,非谓是椽而不能作。今言能作者,但论椽能作,不说非椽作,何以故?椽是因缘,由未成舍时无因缘故,非是缘也。若是缘者,其毕全成;若不全成,不名为椽。”问:“若椽等诸缘,各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有何过失?”答:“有断常过,若不全成但少力者,诸缘各少力,此但多个少力,不成一全舍故,是断。缘并少力皆无全成,执有全舍者,无因有故,是其常也。若不全成者,去却一椽时,舍应犹在,舍既不全成,故知非少力并全成也。”问:“无一椽时岂非舍耶?”答:“但是破舍,无好舍也,故知好舍全属一椽,既属一椽,故知椽即是舍也。”问:“舍既即是椽者,余板、瓦等应即是椽耶?”答:“总并是椽,何以故?去却椽即无舍故。所以然者,若无椽即舍坏,舍坏故不名板、瓦等,是故板、瓦等即是椽也。若不即椽者,舍即不成,椽、瓦等并皆不成。今既并成,故知相即耳。一椽既尔,余椽例然。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即已,成则相即,融无碍,自在圆极”。(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7页下,508页上。)
这是以房舍喻缘起的世界,以椽、瓦等喻成就缘起世界的缘。按照六相圆融的义理,房舍是总相,椽、瓦等诸缘是别相。法藏在论述中强调“椽即是舍”,别相即是总相,别相与总相相即不异。这里的论证逻辑是,就缘起的义理而言,一切缘起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如以缘起而成就的房舍为例,椽是因缘,是建成房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椽,就不能建成房舍。法藏认为,椽是房舍建成时才称为椽,房舍未建成时,或未完全建成时,并不称为椽。就椽与建成的房舍来说,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正是从这意义上说,“椽即是舍”。文中还说“椽全自独能作舍”,强调椽自身即能成就房舍。这是说,椽作为缘必“全力”作舍,而不是“少力”作舍。全力是表示“全成”,整全,少力则表示“不全成”部分。由此也可说,没有椽就没有房舍;没有椽,此时的板、瓦等也都不名为板、瓦。有了椽成就房舍,此时板、瓦等也与椽不离不异,相即无碍,从这层意义上说,板、瓦等即是椽。由此也进一步说明“椽即是舍”。不言而明,华严宗的总相、别相等六相是一种非自性说,其所喻指的是事物,如房舍、椽、瓦等都不是有自性的东西,由此而有彼此相即,融合无间的实相境界。
相入,“入”,指事物之间的作用、影响。相入就是相摄、相容,也就是现实的东西把非现实的东西作为可能性而含容着。法藏就相入的涵义说:
二明力用中,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摄他。他全无力故,所以能入自。他有力,自无力,反上可知。不据自体,故非相即;力用交彻,故成相入。又由二有力,二无力,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入”。有力无力,无力有力,无二故,是故常相入(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3页中。)。
华严宗四祖
如上所述,华严宗人的“六相圆融”、“十玄无碍”所涉及的概念,都是非决定的概念,如“相即”的“即”并非数学的等同义,同样,相入的“入”,也是无决定的时空相的,“力用”也非物理学意义的力用。总之,一切概念在本质上都是空无自性的,非决定的,概念的意义只能在相互的依待中确定、成立。华严宗正是依据概念的空义,来阐明遍于整个法界的缘起现象的事事无碍关系。
中国特色
华严宗人吸取《摄论》的三性和种子六义的学说(注:见《摄大乘论释》卷5,《大正藏》第31卷第181~190页,《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第31卷第135页上。),加以改铸,提出了三性同异和因门六义的理论,构成为事事无碍论的原理。华严宗的改铸,以及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事事无碍论的内容,都呈现出明显的中国思维特色。
印度瑜伽行派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理论,是一种显示唯识无境的学说。遍计所执性是表示境,依他起性表示识,圆成实性表示境识俱空的境界。三性说从境与识的关系角度,阐扬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观点,为转识成智的修持奠定思想基础。法藏吸取了瑜伽行派的三性说,但又无视其原意,用本末范畴和“真妄交彻”的观念把它改变为“三性同一说”:
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由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碍。(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499页上。)。
华严宗的因门六义是吸收和改变瑜伽行派种子六义说的产物。瑜伽行派所讲的种子是指藏匿于阿赖耶识中的潜在功能和精神力量。种子生起现象有一定规律,这些规律是由种子的体性决定的,种子的体性有六个方面,称为“种子六义”:1.“刹那灭”,种子不会暂住,而是不断变化的;2.“果俱有”,种子生起现象后仍然存在,并支持现象的存在;3.“恒随转”,种子随灭随转,永远与阿赖耶识共存;4.“性决定”,种子的善恶性质始终不变;5.“待众缘”,种子生起现象,必须具备其他条件,即只有众缘和合才有生起的作用;6.“引自果”,种子只能引生自类的果(注:见《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大正藏》第31卷第135页上,文云:“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法藏采取了瑜伽行派种子六义的说法,又从体性的有无(空)、作用(力、用)的胜劣(即有力无力)、依待(对其他条件的关系)的有无(即待缘不待缘)三个方面(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2页下。)加以区分,提出“因”有六种情况,称“因门六义”:1.“刹那灭”是体空、有力、不待缘;2.“果俱有”是体空、有力、待缘;3.“待众缘”是体空、无力、有待;4.“性决定”是体有、有力、不待;5.“引自果”是体有、有力、有待;6.“恒随转”是体有、有力、无待(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2页上。)。法藏在阐述因门六义的内容后,又论述了因门六义的融摄问题,他用六相来融摄因门六义,进而以因门六义来说明一切事物之间的圆融关系。他说:
融摄者,然此六义,以六相融摄取之。谓融六义为一因是总相,开一因为六义是别相;六义齐名因是同相,六义各不相知是异相;由此六义因等得成是成相,六义各住自位义是坏相(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2页下,503页上。)。
这是把六相与六义沟通,将因门六义重新区分组合为总、别、同、异、成、坏六种相状,为六相圆融说提供理论基础。法藏进一步以因门六义来说明一切缘起事物的圆融关系:
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也;由有待缘不待缘义故,有同体异体门也。由有此等义门,故得毛孔容刹海事也(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3页上。)。
这是说,由于原因有六种特性,六种特性内部又有体、用、待三类不同情况,这种种错综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一切缘起事物的相即相入,构成为一小毛孔能容纳大刹海的圆融景象。
华严宗的三性同一和因门六义理论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的成果。从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整个学说来看,它是华严学者综合印度大乘佛教与中国道家等思想并加以创造的结果。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性空论是华严宗人观察、体悟事物本质的基本思想,性空就是事物的理。万物性空之理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得以融通无碍的理论前提。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一切唯心、万物唯识的观点,也构成为华严宗事事无碍论的理论前提。瑜伽行派的三性说和种子六义说是唯识思想的展开,是华严宗事事无碍理论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但是,从主要方面看,事事无碍论还是中国佛教的思想命题,它的结构、内涵与旨趣都表现出与印度佛教迥然相异的中国思想风貌。那么,事事无碍论究竟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思想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务实”思想。在儒家思想主导下,形成重视现实的务实精神,“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注:王符:《潜夫论》卷第10《叙录》第36,第5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反对浮华,主张求实。中国人的这种黜玄想而务实际的思想,不仅抑制了宗教的盛行,而且也影响了外来宗教的改造,使中国佛教更加面向现实。华严宗人以事事无碍为最高境界,就是重视现实思想的表现。2.“齐同”思想。《庄子·齐物论》并不否定万物之间的客观差别,但主张主体在精神上逍遥自在,用“道”的观点平等观看万物,勘破一切事物在质上的对峙和量上的对立,否定是非、然否、美丑、善恶的差别,否定辩论的意义,否定世间的绝对客观的价值标准,强调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认为万物是齐同的。《齐物论》以“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来描述“齐物”的境界,这对华严宗的事事相即思想以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命题的提出,是有启示作用的。3.“本末”“体用”思想。这是中国固有哲学的范畴。“本”指宇宙本体或本原,“末”指天地万物。华严宗人吸取这一范畴来沟通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三性关系,以此作为真妄交彻、三性同一说理论构架的支柱,并进而为事与事之间的圆融关系提供理论根据。“体用”指本体与现象,或指形体与功用。华严宗人从体性与力用的意义上使用体用范畴,并用以分析“因”的不同意义,以为六相圆融论的理论根据。从这些中国传统思想对构成事事无碍论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说,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是典型的中国佛教思想命题和中国思维方式,是先秦庄子以来齐物论思想的发展,也是着重探讨本末体用关系的魏晋玄学的发展。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乾》中批评了华严宗的圆融论,他说:“释氏之言,销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使之相参相入,而曰:‘一念缘起无生’。盖欲齐成败得失于一致,以立真空之宗”(注:《周易外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页。)。王夫之认为,佛教把六相的相即相入归于“一念缘起”,抹杀成败得失的区别,确立以真空为理论最高宗旨,是“捐弃伦物之邪说”(注:《周易外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页。),即否定了万物是有条理有差别的真实存在。
一马鸣尊者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
东天竺国人。说法时。能感群马得解悲鸣。故曰马鸣。依百本大乘经造起信论。是为初祖。
二龙树尊者龙树乃西土十三祖也
。南天竺国梵志之裔。始生之日。在于树下。因入龙宫而得成道。故号龙树。申明起信论义。是为二祖。(梵语梵志。华言净裔。)
三帝心法师帝心
号也。姓杜。讳法顺。世间聋哑者遇之。必能闻能语。唐太宗诏谓之曰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作法界观门。专弘华严。是为三祖。
四云华法师云华
寺名也。师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赵。讳智俨。得帝心之亲传。以授贤首。其教大行。是为四祖。
五贤首法师贤首
谥号也。讳法藏。其先康居国人。唐则天诏于太原寺开华严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须臾成盖。万众欢呼。如对长生殿。指殿隅金师子以喻法体用而为说法。则天领解。遂着其说为金师子章。是为五祖。
六清凉法师清凉
号也。姓夏侯氏。讳澄观。会稽人。造华严大疏。唐德宗诞节。如对内殿。能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宪宗问华严宗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示寂。凡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是为六祖。
七圭峰法师圭峰
终南山之别名也。师居是山。因得是名。姓何。讳宗密。果州人。清凉尝谓之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遂着圆觉华严等疏钞。唐文宗诏问佛法大意。赐号大德。是为七祖。(毗卢。梵语具云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华藏即华藏世界也。),九朝者。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守。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简介
该宗观法以法界观为主。此观有三重,华严宗主以此三重观法证入佛境:
真空观
依理法界而立,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即空;
真空观又分为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空色无碍观、泯绝无寄观四重。
理事无碍观
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诸事法与真如理,互相交融;
理事无碍观又有理遍于事、事遍于理、依理成事、事能显理、以理夺事、事能隐理、真理即事、事法即理、真理非事、事法非理十重。
周遍含容观
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以同一真如理为本性的一一事,遍摄无碍。修行阶位有两门:
一、次第行布,依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次第,由浅至深,阶位分明;
二、圆融相摄,指得到一位,就能前后诸位相即相入,因果不二,始终无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