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 编辑

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

张天师张天师

张天师是世袭的正一道领袖,是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

“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自张陵第1代至今共经历63代。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张天师

定义: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

张天师简介

编辑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人称他为“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张陵传子张衡,称嗣师;张衡传子张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

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天师起源

编辑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张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来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天师承袭

编辑

张天师张天师

道教由东汉张陵(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张陵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

根据中国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第六十三代亲传弟子殷明石表示,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除了有一定的要件,鉴定天师世代的信物,相传的对象,一定要以张氏宗亲为原则。

也就是说,承继张天师,特别强调血统,不是天师血统不传,多半是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后代无子嗣,则由兄弟叔侄辈中,选出贤能者来承继、传授,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继给叔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传给次子张宗演。但是,从相关的历史背景来看,从来没有将天师传给没有血缘的外姓来接任,更绝对没有让女人承袭的例子。

历代传人

编辑

世系

姓名

帝号

赐封年代

封号与赠号

备注

1

张道陵

唐玄宗

唐僖宗

宋神宗

宋徽宗

宋理宗

元成宗

明思宗

天宝七年

中和四年

熙宁元年

大观二年

嘉熙三年

元贞元年

崇祯年间

封太师

封三天扶教大法师

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封正一靖应真君

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靖应真君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汉献帝

元武宗

建安廿年

至大元年

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汉献帝

元顺帝

建安廿年

至正十三年

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侯

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

张回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

张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冲和真君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

张高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庙,年92岁

22

张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宋真宗

元顺帝

大中祥符五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真静先生

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干

仁宗

元顺帝

天圣八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澄素先生

敕赠崇普济湛寂真君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宋仁宗

元顺帝

至和二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白先生

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

宋神宗

元顺帝

熙宁元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光先生

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景瑞

宋徽宗

元顺帝

大观二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真先生

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张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宋徽宗

元武宗

元顺帝

崇宁四年

至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靖先生

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敕赠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景瑞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着《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宋孝宗

元顺帝

干道六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正应先生

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太道真君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宋理宗

元世祖

嘉熙三年

至元廿八年

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篆

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元世祖

元世祖

元成宗

至元十三年

至元十四年

元贞元年

赐封嗣汉天师

敕授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

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元成宗

元成宗

元武宗

元贞二年

大德八年

至大元年

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

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元仁宗

泰定帝

元顺帝

明太祖

延佑四年

泰定二年

至元三年

洪武三年

授太玄辅化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

特制加封知集贤院事,追赠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真人,主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

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明太祖

明成祖

洪武十三年

永乐四年

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编修《道藏》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明成祖

明宣宗

永乐八年

宣德元年

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真人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着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

明宣宗

明英宗

宣德四年

正统六年

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

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正常三子,娶王侯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明英宗

明代宗

明宪宗

正统十年

景泰六年

成化三年

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领道教事

授正一嗣教洞译音大真人,赐尚方宝剑

授正一嗣教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懋丞之孙,善画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元庆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

明孝宗

明世宗

弘治十四年

嘉靖五年

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点人

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原庆长子,娶王侯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迭山书院

49

张永绪

明世宗

明世宗

嘉靖廿八年

嘉靖三十年

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

赐伯爵祭服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明神宗

明神宗

万历五年

万历三十五年

袭教赐玉印金冠带及“真人府”、“宗传”匾额

奉旨撰《续道藏》,授正一嗣教阐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

永绪堂侄,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明熹宗

明思宗

清圣祖

天启六年

崇祯元年

康熙四十二年

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加赠太子少保

追赠光禄大夫

国祥长子,着《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清世祖

清世祖

清圣祖

顺治六年

顺治八年

康熙四十二年

命袭职掌理道篆,给一品印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追赠光禄大夫

显庸长子,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到颜氏封一品夫人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张继宗

清圣祖

清圣祖

清圣祖

康熙二十年

康熙三十五年

康熙四十二年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赐书上清宫匾

赐乾坤玉剑

授光禄大夫

葬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元年

雍正五年

授光禄大夫,妻韩氏封为一品夫人,奉诏入觐,病故于杭州,娄近恒请旨由庆麟署理大真人事

继宗长子,年29岁

署理真人

张庆麟

张昭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九年

雍正十三年

命署理大真人,协修上清宫

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禄大夫

锡麟二弟

锡麟三弟

56

张遇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乾隆七年

乾隆十七年

乾隆三十六年

奉旨随叔父昭麟入觐,袭爵赐书“演教宗传”牌匾

左都御史梅毂成劾降为五品

追通议大夫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

清高宗

乾隆四十一年

袭爵由五品晋三品,赐老子绣像,授通议大夫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清仁宗

清穆宗

乾隆三十九年

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五十年

嘉庆~同治

任河南开封布政使(县丞级)

奉旨袭教、授通议大夫

重修宗谱

赠通议大夫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清仁宗

清德宗

嘉庆年间

光绪三十年

整修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追赠光禄大夫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清穆宗

清德宗

同治十一年

光绪三十年

-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晸

清穆宗

清德宗

清德宗

同治元年

光绪十六年

光绪三十年

-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民国三年

民国八年

-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于上海羽化,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

民国十三年

民国三十七年

-

元旭长子,善画符,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去台湾,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于台北,因其子张允贤在民国四十三年逝世,由堂侄张源先承袭代理掌教。

代理掌教

张源先

-

-

-

恩溥堂侄1971年起执掌代理掌教教职。于2008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在南投县草屯镇羽化,享年78岁。

64

张道祯

-

民国

-

第62代张天师嫡孙,并由在大陆的张天师家族族长承认。于2009年5月11日,张道祯于台湾南投市体育场启建道教天师袭位科仪。

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

张继: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

张金涛: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金华:道教祖庭天师府驻京办主任、中华天师道友会执行会长、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天师府、龙虎山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在大陆的第六十四世:张稻香,恩溥之女。

第六十五世:张金涛,稻香之子(原名鲁金涛,后改张姓)。张金涛是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人大代表、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的主持。

附:张源先,为嗣汉天师府代理掌教,掌道教正一派万法宗坛。张源先为张恩溥天师堂侄,1969年张恩溥过世,其子张允贤早于1954年病故,翌年张源先于台湾台南市天坛启建道教天师张原先既成科仪,1971年正式接任。

生平简介:张源先出身陆军行伍,1970年以陆军中尉退伍袭职。接任掌教后,增补《正统道藏》中张天师世家,于1977年出版《历代张天师传》。1992年创立“中国嗣汉道教协会”,曾任第一、二任理事长,第三任荣誉理事长,后又出任第四任理事长至今。1995年于台湾南投国姓乡建中国道教嗣汉天师府,祀奉道教诸神与张道陵天师。

下一篇 正一道

上一篇 嗣汉天师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