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文化圈 编辑
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
中文名:东亚文化圈
外文名:East Asia cultural circle
意思: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影响
共同点:曾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
基本要素:汉字、中国式行政律令制度
年代:秦汉以后
地区:中国和藩属国以及东亚邻邦友国
定位:世界四大文明区之一
四大文明区
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文言文、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
文化服饰:中国汉服,朝鲜韩服,日本和服。
三个国家
中华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有三个层面并衍生出维系东亚文化圈的四根纽带。
三个层面
三个层面是:(1)物质文化:主要是中国向这三国的民族迁徙所伴随的汉字以及稻作文化的传播;(2)精神文化:主要是道教和佛教的传播;(3)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传播。
四根纽带
四根纽带是:(1)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2)道教促进精神文化整合;(3)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4)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在古代东亚,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国与三个文化近邻互相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同质文化丛的东亚文化圈。
文化群体间的汲纳吞吐可以跨文化圈进行。在同一文化圈内,内核与外缘、原型与变型、辐射与受容文化之间,并非单向流通关系,而存在相互学习、消化、发展、改造。
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5日在上海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日韩三国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彼此之间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中日韩都在为保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进行努力。评选“东亚文化之都”,也希望求同存异,在不同的基础上获得对东亚文明共同点的认识。
据透露,中日韩还将在东亚以外地区联合举办东亚艺术节,向域外展示东亚文化的魅力。
中华疆域相对封闭的格局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生、发展的地理前提。这使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前后递进,绵延不绝,也使中国人染上了“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渐走出闭塞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础和核心是中国哲学。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名、阴阳、纵横百家争鸣。秦代尚法家,又盛行神仙之术。汉初,道学盛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成为国策,后来汉武帝时儒学开始盛行,并逐渐定于一尊。六朝隋唐时,道儒释并举,有时释道居先。宋以后理学对社会上层的意识形态曾长期起支配作用。理学以儒为表,释道为里,熔三者于一炉。
近代以后,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也取得了新的形式,增加了新的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学、儒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儒道的结合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中国古代思想家重视人的问题,认为人们之间有一种共同点,即人性,人性也就是道德性。老子认为人要返回自然,如“婴儿”一般,而孔子把人性解释为“仁”,孟子解释为“仁、义、礼、智”,荀子解释为“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认为人不尚贤;而儒家强调人的终极目的或人的价值就在于道德人格的自我实践,并从个人道德扩及家庭、社会和国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