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 编辑

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研究型公立综合性大学

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简称台大(NTU),成立于1928年,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台北市的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公立大学,素有“台湾第一学府”之称,也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大学。台湾大学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松联盟等著名高校联盟成员。台大已有11个学院,以及3个专业学院,共56个学系、112个研究所、18个硕博士学位学程。另设有4个国际级、6个国家级及51个校级研究中心,是台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台湾大学前身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所建立的“台北帝国大学”,为当时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国大学之一。1945年,台湾光复后,改名为台湾大学。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台大取代了当时尚未在台复校的中央大学,成为了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资助经费第一的高校。自改制起,台大即以傅斯年校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者而著称,其教授、学生与校友皆对当代台湾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翁启惠、沃尔夫农业奖得主杨祥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首位亚裔校长田长霖、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诗人余光中、作家李敖等。台大位列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68位,中国台湾第1位,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97位,2022CWUR世界大学排名第90名,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第40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台湾大学

外文名: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简称:台大(NTU)

创办时间:1928年

创办人:罗宗洛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学校特色:旧帝国大学,松联盟成员高校迈向顶尖大学计划高校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成员高校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高校

主管部门: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

现任领导:陈文章(校长)

专职院士数: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

院系设置: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社会科学院等

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校歌:《台湾大学校歌》

校庆日:1945年11月15日

院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地址:主校区:台湾省台北市大安区罗斯福路四段一号

主要奖项:诺贝尔化学奖1项图灵奖1项沃尔夫化学奖1项、沃尔夫农业奖1项

知名校友:李远哲、姚期智、翁启惠、杨祥发、廖俊智、钱煦李罗权、陈建仁、廖国男、许峰雄、邹祖炜、李镇

历史沿革

编辑

日据时期

1922年,日本驻台田健治郎总督计划在台北设立大学。

台北帝国大学,正门台北帝国大学,正门

1925年,日本政府驻台伊泽多喜男总督正式编列“帝国大学创设准备费”。

1928年2月,由内阁总理大臣田中义一将台北帝国大学设置案提请阁议。3月16日,建校案经日本政府裁决,依据《帝国大学令》,17日公布实施。其为当时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国大学之一。人文学博士币原坦受命为第一任总长,校址设于台北高等农林学校内,即今校总区现址。初设文政学部、理农学部,以及因取消高等农林学校而设之附属农林专门部。4月30日,第一届新生入学宣誓。

1931年3月25日,举行大学第一届及附属农林专校第三届联合毕业典礼,计有毕业生46人(文政学部14人,理农学部32人)。其中台籍毕业生仅五位:柯设偕(史学)、锺德钧(政学)、徐庆钟(农学)、刘兴文(农学)、蔡雨泽(农学)。

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alt="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4b90f603738da977aa17de64b751f8198618e341?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1935年12月26日,公布设立医学部,由币原坦总长暂兼部长。

1936年4月1日,将台北医学专门学校改为台北帝大医学部附属医学专门部。5月17日,鉴于综合大学体制已略具规模,币原坦总长主持正式开学(创校)仪式。

1937年7月21日,获淮从台中州管辖下之能高郡番界地拨山林240甲移交管理,设置山地农场。11月,前总长币原坦将其所有北投纱帽山寓所及周縁地共570坪捐赠给学校。

1938年4月1日,获台湾总督府同意将台北医院移为学校教学附属医院。

1939年4月28日,公布附设热带医学研究所。

1941年4月1日,成立台北帝大预科,设置于士林芝山岩下。4月26日,三田定则总长辞职,由安藤正次博士任第三任总长。

1943年3月15日,公布设立“南方人文研究所”及“南方资源科学研究所”。31日,公布将理农学部分设为理学部及农学部。4月1日,附属农林专门部分离独立为台中高等农林学校,仍借台北帝大教室授课。5月28日,公布工学部规程,正式成立工学部。10月1日,台中高等农林学校全部移转台中。

1945年3月29日,农学部植病教室遭联军炸毁,全校各部向台北近郊之汐止、三峡、北投、阳明山及中部的田中、北斗等地疏散。

民国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11月15日,国民政府指派之台湾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罗宗洛先生与台北帝大前总长安藤一雄完成大学接收工作,学校改制为“台湾大学”,计六个学院:文、理、法、医、工、农;罗宗洛为台大首任校长。

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alt="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999a9014c086e06b1af660405087bf40ad1cb7e?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1946年,医学院成立医学专修科。

1947年1月,接收中国台湾省立法商学院并入法学院。

1949年3月,为收容回台之本省籍学生及大陆来台失学青年,成立一年级寄读生特别班,同年9月结束。

新中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退守台湾。

1950年,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附设医院,医学专修科停办。7月,农学院演习林改称实验林,设管理处于南投县竹山镇。农学院与经济部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水工实验室,为学校与校外机构合作之始。12月20日,傅斯年校长逝世,由文学院沈刚伯院长代行校长职务。

1951年3月,热带医学研究所改组为公共卫生研究所,该所原有制造血清疫苗部分与中国台湾省卫生处有关单位合并,改称“台湾血清疫苗制造所”,由学校与中国台湾省政府合办。

1952年,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分发寄读生来校寄读。农学院成立家畜医院。

1953年,医学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改称“高级护理职业学校”。

1954年8月,学校参加大专以上学校联合招生。本年度起开始实施军训。

1955年10月,为供成年人士进修,开办夜间补习班。

1956年,医学院与中国台湾省政府合办“台北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农学院与台湾糖业公司签订三年之建教合作合约。

1957年,医学院高级护理职业学校停止招生。9月,农学院“农事试验场”改组更名为“农业试验场”。

1958年9月,附设医院开始代办中央公教人员保险之疾病医疗。

1959年,增设侨生先修班。7月起,医学院与中国台湾省政府卫生处及台北市政府合办“台北公共卫生教学示范中心”。农学院与中国台湾省政府农林厅航空测量队及中国摄影测量学会合办“航空测量中心”。附设医院7月1日起代办省级公教人员保险之疾病医疗。

1960年,试办夜间部,初设外文、法律、商学、农推等四系。

1961年,侨生先修班结束。

1962年,学校与中国台湾地区台湾研究院进行合作计划。

1963年,学校与台湾研究院合聘人员开始实施。本学年起,夜间部停止招收新生。

1964年,农学院成立“农业陈列馆”。附设医院增设石门分院。学校终止与中国台湾省政府合办之“台湾血清疫苗研究制造所”。

1965年7月,学校与中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及台湾清华大学合办“数学研究中心”及“化学研究中心”;与台湾中兴大学及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合办“农业研究中心”;与中央研究院及台湾清华大学合办“物理研究中心”;与中央研究院合办“生物研究中心”;与台湾成功大学及台湾交通大学合办“工程研究中心”;与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合办“语言中心”。

1966年,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全校性合作。

1967年,开办新制夜间部,初设外文、法律、商学等三个系,夜间补习班结束。学校与新加坡共和国南洋大学订定合作交换学生办法。

1968年12月,学校校歌正式颁布。

1969年,学校考古队在台东长滨八仙洞发现文化层,经李济教授勘察后,判定为旧石器时代人类史前遗址,年代至少在一万年以上。

1971年,夜间部增设历史系。

1972年,夜间部增设中国文学系。

1973年10月,成立台大校讯社,侨生及外籍学生辅导室。

1975年,与庆龄工业发展基金会合设“工业研究中心”。文学院、农学院与大韩民国忠南大学及私立中央大学结为合作学校。

1976年,开始全面实施电子计算机注册选课作业。

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alt="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5eef01f3a292df5e0fe64a73d7b4b6034a85edfd564?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1977年,工业研究中心研究大楼正式启用。

1978年,设置“校园规划委员会”。

1979年,蒋经国先生指示整建学校“医学中心”。学校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签订合作协定。附设医院为连体婴忠仁、忠义进行分割手术成功。7月,学校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1980年,“台湾大学组织规程”奉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座落于济南路一段二之一号“台大校友会会馆”落成。12月,学校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1981年,行政会议通过“访问学人设置办法”。虞兆中教授接任台大第七任校长。6月,学校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

1982年,考古人类学系自七十一学年起正名为“人类学系”。行政会议通过将法学院商学系改成为管理学院,惟管理学院迟至七十六年方正式设立。7月,学校与奥地利外籍学生服务处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1983年11月,前校长钱思亮博士在“中央研究院”院长任内逝世。

1984年,为纪念钱故校长卓越贡献,特将新建理学院综合实验大楼命名为“思亮馆”。学校“医学中心”整建工程动工。学校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院校合办之数学、化学、工程、生物等研究中心,原由“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支助设立,从此该会订立五科学研究中心办事细则,各中心性质由原合办改为委托所在院校协办。11月,学校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定。

1985年,设立“台大联络中心”并定期出版“台大校讯”刊物。学校图书馆装设完成“国际百科资料库检索系统”。

1987年,成立“推广教育中心”。将原属于法学院之工商管理、会计、国际贸易、财务金融四系及商学研究所划出,成立管理学院。

<p>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

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

1989年1月,医学院新大楼完工启用。

1990年底,学校“医学中心”整建工程完工。

1991年10月,学校“医学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工程耗资达新台币91亿余元,为学校历年来最巨大之工程。联络中心易名为国际学术合作联络中心。

1992年8月,正式成立“全球变迁中心”。12月,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台湾大学校长人选推举委员会组织章程”。

1994年9月,成立“校园规划小组”。

1995年4月,举行首届“台大艺术季”活动。6月,临时校务会议通过“台大哲学系事件省司查报告”。10月,学校新修正组织规程业报奉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尚有部分条未核定)。

1996年6月,经校务会议通过“电机学院”、“法律学院”及法学院更名为“社会科学院”;并通过“台大哲学系事件受害人回后名誉与教职之原则及办法。10月,经校务会议通过筹建大学博物馆。

1997年3月,举办首届“杜鹃花节”,向高中生多元而完整地介绍台大各院系。6月,校务会议学校“四六事件资料蒐集小组”提出总结报告。

1998年1月,校务会议通过学校师道维护委员会所提之“台湾大学教师伦理守则”。

1999年1月,校务会议通过成立“台湾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4月,人口研究中心更名为“人口与性别研究中心”。6月,学校进修推广部设置办法业报奉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核定。

2002年1月,校务会议通过学校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办理国际研究生学程协定。8月,农学院更名为生物资源暨农学院。

2003年3月,校务会议通过学校“特聘研究讲座设置办法”。8月,成立生命科学院。

2004年4月,署立云林医院改制为学校医学院附设医院云林分院。5月,校务会议修正通过学校“组织规模及发展规划准则”及“教职员额调整准则”。8月,台北护理学院附设医院整并为学校医学院附设医院北护分院。9月,资工系二馆德田馆启用。

台湾大学校门台湾大学校门

2005年1月,实验林林地登记工作自1989年开始办理,终于在最后一件林农所有权确认上诉案判决后,全部完成。总计登记4061笔,面积32747.31公顷。3月,校门口广场改善工程,恢复1970年代校门口空间形式,并命名“大学广场”。10月,成立“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为落实关怀社会而设立“台大公共论坛”。12月,秘书室访客中心正式运作。

2006年1月,获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迈向顶尖大学计画”第一年补助,成立“艺文活动推展工作室”。5月,成立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8月,施行“特聘教授”制度。11月,首次于校庆典礼颁发“杰出校友”。

2007年1月,电机系研究大楼明达馆落成启用。6月,发行学校《NTU Newsletter》季刊,全版英文。9月,鸿海集团所属永龄健康基金会与学校签署150亿台币捐赠暨合作备忘录,为设立“第一,世界一流”之癌症专科医院达成共识。系近40年来,全世界捐给医学院金额最大的单笔捐款,也是全世界大学捐款金额前十名。11月,学校“博物馆群”、“台大人文库”正式启动。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 alt="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c6d55fbb2fb4316ae9c223527a4462308f7d3fa?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

2007年4月24日,与日本名古屋大学签署全校学术交流协议。

2008年9月,首届开办“台大新生学习入门书院”。11月,创校八十周年校庆,周年庆标语为:八十台大、前进百大。

2009年6月8日,法律学院新馆“霖泽馆”及“万才馆”启用。11月,化学新馆“积学馆”启用。12月,竹北产学大楼完工启用。

2010年5月,雅颂广场揭牌启用。7月10日,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揭牌。10月1日,北海岸金山医院改制为台大医院金山分院。10月27日,与北京大学共同签署两校之“策略联盟备忘录”。11月12日,人类学博物馆于旧总图后栋西翼大厅剪彩启用。

2011年2月,博雅馆落成启用。3月7日,“Intel-台大创新研发中心”正式揭牌运作。

2012年4月,台大云端储存空间服务“NTU Space”启用。6月21日,校友梁次震捐赠5.7亿新台币用于基础科学上,作为兴建研究大楼与台大梁次震宇宙与粒子天文物理学中心永续基金。8月,“药学专业学院”正式成立。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设置

截至2015年11月15日,台湾大学共设有11个学院,以及3个专业学院,共约54学系。

学院

下属系别

文学院

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图书资讯学系、日本语文学系、戏剧学系

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工程科学及海洋工程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理学院

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科学系、心理学系、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大气科学系

电机资讯学院

电机工程学系、资讯工程学系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系、会计学系、财务金融学系、国际企业学系、资讯管理学系

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学系

法律学院

法律学系

生物资源暨农学院

农艺学系、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农业化学系、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动物科学技术学系、农业经济学系、园艺暨景观学系、生物产业传播暨发展学系、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昆虫学系、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

生命科学院

生命科学系、生化科技学系

医学院

医学系、临床医学研究所、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护理学系、物理治疗学系、职能治疗学系

公卫学院

公共卫生学系

牙医专业学院

牙医学系

药学专业学院

药学系

兽医专业学院

兽医学系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12月,台湾大学共有专任教师2044人,其中教授1127人、副教授473人、助理教授394人、讲师50人;兼任教师1911人,其中教授714人、副教授337人、助理教授365人、讲师495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当中有外籍教师248人。截至2014年12月,教师中共有中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2014年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讲座主持人2人、2013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科学奖获得者3人、2013年重要学会会士201人。

在职中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于靖、伍焜玉、周昌弘、周美吟、宋文薰、廖一久、曾永义、朱国瑞、朱时宜、林仁混、林荣耀、林秋荣、林长寿、杨泮池、江博明、沈哲鲲、王瑜、管中闵、罗铜壁、胡佛、胡正明、谢道时、贺曾朴、陈培哲、陈定信、陈永

中国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讲座主持人(2014年2人):陈荣凯、庄立民

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科学奖获得者(2013年3人):彭旭明、卢志远、赖明诏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12月,台湾大学共有105个研究所设有硕士班,94个研究所设有博士班。

  • 重点研究领域

    医学(基因体医学、磁振造影、兽医)、历史学、管理学、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凝态物理等)、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天文学、宇宙学、大气科学(台风预报、气候变迁)、地质学(台湾板块运动、地震预警)、政治学、生物科技、法学、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电信工程、教育、材料科学、机械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

  • 硕、博士学位授予

    开设硕士班的研究所名单

    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学研究所

    音乐学研究所

    台湾文学研究所

    环境工程学研究所

    应用力学研究所

    建筑与城乡研究所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研究所

    工业工程学研究所

    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应用物理研究所

    应用数学科学研究所

    食品科技研究所

    生化科学研究所

    国家发展研究所

    新闻研究所

    公共事务研究所

    临床动物医学研究所

    分子医学暨比较病理生物学研究所

    商学研究所

    临床医学研究所

    临床药学研究所

    毒理学研究所

    分子医学研究所

    免疫学研究所

    解剖学暨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暨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生理学研究所

    微生物学研究所

    药理学研究所

    病理学研究所

    法医学研究所

    脑与心智科学研究所

    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暨研究所

    医疗器材与医学影像研究所

    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职业医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

    环境卫生研究所

    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究所

    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

    资讯网络与多媒体研究所

    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电信工程学研究所

    电子工程学研究所

    生医电子与资讯学研究所

    法律学系暨研究所

    科际整合法律学研究所

    临床牙医学研究所

    口腔生物科学研究所

    临床药学研究所

    动物学研究所

    植物科学研究所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

    渔业科学研究所

    -

    -

    参考资料:

    开设博士班的研究所名单

    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学研究所

    台湾文学研究所

    环境工程学研究所

    应用力学研究所

    建筑与城乡研究所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研究所

    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应用物理研究所

    应用数学科学研究所

    食品科技研究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临床医学研究所

    毒理学研究所

    分子医学研究所

    免疫学研究所

    解剖学暨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暨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生理学研究所

    微生物学研究所

    药理学研究所

    病理学研究所

    基因体暨蛋白体医学研究所

    肿瘤医学研究所

    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暨研究所

    商学研究所

    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职业医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

    环境卫生研究所

    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究所

    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

    资讯网络与多媒体研究所

    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电信工程学研究所

    电子工程学研究所

    生医电子与资讯学研究所

    法律学系暨研究所

    临床牙医学研究所

    渔业科学研究所

    植物科学研究所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

    生化科学研究所

    -

    -

    参考资料:

  • 学科排名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学科(总领域)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商业与管理

    66

    -

    -

    工程技术

    40

    41

    29

    生命科学与医学

    80

    80

    59

    社会科学与管理学

    69

    54

    39

    自然科学

    62

    54

    29

    艺术与人文

    84

    81

    44

    参考资料:

    办学模式

  • 开放式课程

    台大开放式课程专案小组致力于该校OCW课程之制作与推广,由专案工作人员及教学发展中心数位媒体组共同制作课程,同时收录科学教育发展中心、台大新百家学堂系列讲座及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台湾通识网制作之校本课程。

  • 双语并重

    台湾大学开设各种英语进修班,除了听、说、读、写课程外,也包含语言检定及留学考试准备课程,如全民英检、GRE词汇、GMAT、TOEIC、IELTS、TOEFL;其中多采用小班化授课,部分课程以全英文授课。

    在校人数

    台大目前已有11个学院,以及3个专业学院,共56个学系、112个研究所、18个硕博士学位学程。另设有4个国际级、6个国家级及51个校级研究中心,是台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学生总人数现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学部16,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经成功转型为研究型大学。台大培养出众多学术界顶尖学者,包含中国台湾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政府、企业领导人,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学校。

    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

  •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机构

    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学校显示,台湾大学共有109个研究所,另设有国际级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7个、校级研究中心44个。

    国际级研究中心(5个):

    智慧机器人及自动化国际研究中心、Intel-台大创新研究中心、跨国顶尖癌症研究中心、台湾欧洲联盟中心、台大新能源中心

    “地方级”研究中心(7个):

    台湾实验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当局科技主管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台湾理论科学研究中心台北办公室、台当局科技主管部门化学研究推动中心、台当局卫生福利主管部门暨台湾大学传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台当局卫生福利主管部门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台当局科技主管部门台湾大学贵重仪器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44个):

    科研机构

    已建成

    人口与性别研究中心

    凝态科学研究中心

    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新兴物质与前瞻元件科技研究中心

    资讯电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

    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神经生物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

    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血管新生研究中心

    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

    数学科学中心

    数位人文研究中心

    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物理学研究中心

    科技政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能源研究中心

    智慧生活科技整合与创新研究中心

    生医暨科技伦理法律与社会中心

    健康科学与生活研究中心

    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计量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

    气候天气灾害研究中心

    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研究中心

    分子生医影像研究中心

    智慧健康科技研发中心

    光电创新研究中心

    理论科学研究中心

    公共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中国信托慈善基金会儿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台积电-台湾大学联合研发中心

    合设奈米中心

    健康资料研究中心

    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永龄生医工程中心

    建设中

    调查研究中心

    海洋中心

    联发科技-台大创新研究中心

    创意创业中心

    医疗器材研发中心

    食品安全中心

    国家理论科学研究中心

    创新设计学院

    参考资料:

    科研指标

  • 科研数据

    获奖情况

    获奖情况

    历年获“台科会”奖助人数

    年度

    获奖等级

    总计

    杰出特约研究员

    杰出

    2013

    15

    2

    13

    2012

    24

    1

    23

    2011

    29

    6

    23

    2010

    26

    26

    2009

    31

    1

    30

    参考资料:

    论文发表情况

    2014年12月,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2014全球自然指数(一项基础性研究的标志性指标),台湾大学排名世界第102名。

    教师发表论文篇数

    年度

    SCI科技类

    SSCI社科类

    2013

    5493

    535

    2012

    5485

    508

    2011

    5178

    487

    2010

    4783

    410

    2009

    4609

    408

    参考资料:

  • 科研经费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自2006年起推动“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分二期执行,后并更名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希望五年内打造至少一所在台大学进入世界前一百。2005年10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第一期计划入选名单,台湾大学获得每年30亿元新台币补助。第二期计划于2011年4月公布,台湾大学获得每年31亿元新台币补助,为期5年。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台湾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4101086册,包括中日韩文图书1756804册,外文图书2344282册;此外还有非书资料共计3348350件。馆藏书刊资料以配合校内师生教学研究学习之需要为主,举凡文、理、法、医、工、农、管理、公共卫生、电机、社会各领域之图书、期刊、小册子、视听资料等均予收藏,为台湾收藏资料量最多的图书馆。此外,该馆收藏中外文古籍善本资料逾五万件,如淡新档案、明版线装书、琉球历代宝案、西洋摇篮期刊本等均至为珍贵。另外,台湾史文献、东南亚研究等资料,及日据时代之日文文献亦相当丰富。该馆与六十余个国家地区、二千余个学术及研究机构维持出版品之交换赠送关系,达到促进校际、国际间之学术交流之目的。

  • 博物馆群

    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台湾大学博物馆群成员馆共有十处,分别为:校史馆、人类学博物馆、地质标本馆、物理文物厅、昆虫标本室、农业陈列馆、植物标本馆、动物博物馆、档案展示室及医学人文博物馆等馆室。

  •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期刊类别

    期刊名称

    人文艺术

    《台大文史哲学报》、《台大历史学报》、《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台大中文学报》、《中外文学》、《台湾大学哲学论评》、《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台大日本语文研究》、《美术史研究集刊》、《戏剧研究》、《台湾文学研究集刊》、《台大佛学研究》

    社会科学

    《政治科学论丛》、《大学图书馆》、《台大管理论丛》、《经济论文丛刊》、《图书资讯学刊》、《农业与经济》、《人口学刊》、《台大社会工作学刊》、《建筑与城乡学报》、《国家发展研究》、《Asian Journal of WTO & International Health Law and policy》

    自然科学

    《Taiwania》、《地理学报》、《医殿园》

    人文学

    《生命教育研究》

    参考资料:

  • 合作交流

    编辑
    台湾大学与大陆及世界各国著名高校签署了校际间学术交流协议,包括64个国家的630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台大的主要合作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及政府机构包括:

    中国大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普渡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兰大学、天普大学、奥本大学、犹他大学、波士顿大学、西北大学、莱斯大学、特拉华大学、佐治亚大学、俄勒冈大学、马里兰大学、密歇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福特汉姆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韦恩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南卫理公会大学、罗格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夏威夷大学、夏威夷太平洋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希洛分校、三一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伍斯特理工学院、雷鸟全球管理学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华盛顿实习和学术研讨会中心、希望之城生物科学研究生院、贝尔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美国农业部等。

    日本:大阪大学、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早稻田大学、北海道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东北大学等。

    英国: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诺丁汉大学、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大学、科隆大学、海德堡大学等。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等。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渥太华大学、多伦多大学等。

    文化传统

    编辑

    校徽

    台湾大学校徽的制订,在阎振兴校长时期即开始酝酿,虞兆中校长任内开始推动,历经校务会议集思广益之后,于1982年11月15日校庆典礼上虞兆中校长正式宣布校徽,校徽图案是以校名、校训、傅钟,和大王椰树为主要内容,深具意义亦很美观 。

    校徽 校徽

    校徽图说:

    台湾大学历史悠久,黉舍宏开,师资优良,设备完善。创校以来,多所育成,对国家社会贡献匪浅。为发扬光荣传统,并开示来者,爰将该校之作育目标与立校精神,融会于校徽之中,俾全体师生知所勗勉。

    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为立教之根本,修身之准则。

    傅钟:作息定时,生活有序,俾闻声惕厉,精进不已。

    椰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步康庄大道,养恢宏志气。

    至若图案中之梅花布局,蓝白设色,及雷文边缘,乃融合立国精神与文化传统之精蕴,庶台大人之三复斯义焉。

    此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校徽中的大王椰树是抽芽的。这是专案小组同仁的建议,象征学校的生生不息。

    校训

    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台湾大学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系傅斯年校长在1949年该校第四次校庆纪念会演说词中,期勉师生之训示。不过,当时他所用的是“力学”,不是“励学”。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校长猝逝后,为纪念傅校长,由洪炎秋、洪耀勋、苏芗雨三位教授提议,以“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八字为校训。

    释义:

    “敦品”,即敦厚的品行。傅斯年认为,一个社会里品行好的人多,这个社会自然健全;好的人少就很危险。青年是下一个时代的领导人,他们的品行在下一个时代必然影响很大。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与其责备对方,不如责备自己,责备自己的第一件事是自己是不是守信。在政治上,立信是第一要义,在个人也是如此。说话不算话,必然不会有好结果。话到这里,他似有所指地说:“这一个时代,真是邪说横流的时代,各种宣传每每以骗人为目的,在宣传者不过是想用宣传达到他的目的,但是若果一个人养成说瞎话的习惯,可就不得了。人与人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团体与团体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社会上这个风气如果厉害了,社会就不上轨道。”这就是说,要想寻求真理,就不能说一句瞎话。如果大学生也养成说瞎话的习惯,科学发明与学术研究就可能造假,整个社会就会丧失诚信。所以他认为,“立信”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基点,也是组织社会、组织国家的根本。

    台湾大学校训台湾大学校训

    “励学”,就是勤奋地学习。傅斯年对自己的学生说:“在我这样年龄,一年就是一年,在诸位这样年龄,一年有十年之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觉得几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同学们的一辈子特别重要,因此万万不可松懈。他还说:“这些年来,大学里最坏的风气,是把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当作第一件重要的事,其实在大学里得到学问乃是最重要的事,得到证书乃是很次要的事。”这些话对于如今的大学生也很重要。

    “爱国”。傅斯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的民族中,没有一个文化像我们这样久远而中间不断的,埃及比我们的文明古,但现在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并不是一个民族。印度的文明同样发达,但印度经过很多的民族的和文化的变化。现在世界上一脉相承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了。”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辜负“我们这个文明先觉者的地位”。

    “爱人”。傅斯年认为仅仅爱国很容易流于空谈,因此还应该爱人。他引用“无侧隐之心非人也”的古训,要求大家克服自私自利的心理,立志“走上爱人的大路”。

    校歌

    台湾大学校歌为第二任文学院院长沈刚伯教授提出制作的,并将草拟之歌词致呈钱思亮校长,经多次修正,于1963年12月17日行政会议通过后,函请赵元任博士谱曲,1968年12月5日正式颁布校歌。

    《台湾大学校歌》

    作词:沈刚伯 作曲:赵元任

    台大的环境郁郁葱葱,

    台大的气象勃勃蓬蓬。

    远望那玉山突出云表,

    正象征我们目标的高崇。

    近看蜿蜒的淡水,

    他不舍昼夜地流动,

    正显示我们百折不挠的作风。

    这百折不挠的作风,

    定使我们一切事业都成功。

    台湾大学校歌台湾大学校歌

    校园校区

    编辑
    台湾大学校地分布台北、宜兰、新竹、云林,以及台湾中部高山地区,校地面积约3万4千公顷,占中国台湾地区总面积的百分之一。

    校区分布校区分布

    台湾大学校总区,台北市大安区,108.62公顷;

    法学院、社会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台北市中正区,4.75公顷;

    医学院,台北市中正区,9.81公顷;

    台大医院,台北市中正区,7.79公顷;

    农业试验场,新北市新店区,19.5公顷;

    文山植物园试验地,新北市石碇区,5.03公顷;

    实验林场,南投县信义乡、水里乡及鹿谷乡,33310.29公顷;

    实验林管理处,南投县竹山镇,25.87公顷;

    雾社山地农场,南投县仁爱乡,1019.08公顷;

    竹北校区,新竹县竹北市44公顷(计划);

    云林校区,云林县虎尾镇60.38公顷(计划)。

    台湾大学

    学校领导

    编辑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校长

    陈文章

    副校长

    丁诗同

    廖婉君

    曾宛如

    张上淳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

    姓名

    职务

    任期

    台北帝国大学

    币原坦

    总长

    1928年3月~1937年9月

    三田定则

    总长

    1937年9月~1941年4月

    安藤正次

    总长

    1941年4月~1945年3月

    安藤一雄

    总长

    1945年3月~1945年10月

    台湾大学

    罗宗洛

    校长

    1945年10月~1946年7月

    陆志鸿

    校长

    1946年8月~1948年5月

    庄长恭

    校长

    1948年6月~1948年12月

    杜聪明

    代理校长

    1948年12月~1949年1月

    傅斯年

    校长

    1949年1月~1950年12月

    沈刚伯

    代理校长

    1950年12月~1951年3月

    钱思亮

    校长

    1951年3月~1970年5月

    阎振兴

    校长

    1970年6月~1981年7月

    虞兆中

    校长

    1981年8月~1984年7月

    孙震

    校长

    1984年8月~1993年2月

    郭光雄

    代理校长

    1993年2月~1993年6月

    陈维昭

    校长

    1993年6月~2005年6月

    李嗣涔

    校长

    2005年6月~2013年6月

    杨泮池

    校长

    2013年3月~2017年6月

    张庆瑞

    代理校长

    2017年6月~2017年9月

    郭大维

    代理校长

    2017年10月~2019年1月

    管中闵

    校长

    2019年1月~2023年1月

    参考资料:

    校区环境

    编辑
    图书馆在1928年台北帝国大学成立之初,以原台北高等农林学校校舍为基础,图书馆亦于同年3月由总督府营缮课负责兴建馆舍,称为「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图书馆」。 1945年台湾光复,同年11月15日政府接收「台北帝国大学」,改组后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亦同时改隶,溯至本馆创设,至今已逾90年历史 。

    图书馆图书馆

    图书馆新馆自1986年7月规划施工以迄落成历经12年,于1998年11月正式落成启用。新馆建筑由沈祖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以山墙、拱窗作为旧总图书馆建筑语汇的延伸,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而对称、稳重的造型也有传达知识殿堂的意涵。自此,各式服务也迈入新的里程,新馆集中校总区原有34所院系单位图书馆室分散式的服务,纾解过去分散式人力配置的窘困,解决读者以往费时奔波各馆室间查询资料之辛劳,并进而提供多元化、专业化与效率化之服务:如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借书册数与借期、提供更多电子参考工具与电子全文期刊、启用国内首座图书馆「自动化书库」增加至少120万册典藏空间、进行特藏资料数位化工作和举办艺术品展览等 。

    社会评价

    编辑
    台湾大学被多个主要的世界大学排名及地区性排名列为中国台湾第一,QS研究总监斯沃特说:“台大已进入世界顶尖大学之列”。

    注:排名实际发布时间与排名标题年份不同

  • 软科(ShanghaiRanking)

    2021年,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201-300名。

    2020年,2020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13名。

    2020年,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201-300名。

    2019年,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151-200名。

    2018年,2018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9名。

  •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2021年,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13名。

    2020年,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97名。

    2020年,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世界第40位

    2019年,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20名。

    2018年,2019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70名。

  • QS

    2021年,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68名。

    2020年,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66名。

    2019年,2020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69名。

    2018年,2019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72名。

    2017年,2018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76名。

    2016年,2017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68名。

    2015年,2016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70名。

    2022年,2023QS亚洲地区大学排名:亚洲第19名。

    2023年6月,2024QS世界大学排名第69位。

  • U.S. News

    2021年,2022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92名。

    2020年,2021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84名。

    2019年,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86名。

  • 其他

    2021年,2022CWUR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90名

    2020年,2020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世界第88名。

    2019年,2019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世界第108名。

  • 知名校友

    编辑

    知名校友

    政治界

    马英九

    前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前中国国民党主席,前亚太经合组织中华区代表。

    法律系

    连战

    前中国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前中国国民党主席,现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

    政治系

    蔡英文

    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台湾民主进步党主席。

    法律系

    陈水扁

    前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前民进党主席。

    商学系

    吕秀莲

    前中国台湾地区副领导人。

    法律系

    谢长廷

    前中国台湾“行政院”长,前高雄市市长。

    法律系

    李登

    前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前中国国民党主席,前中国台湾大学教授。

    农经系

    张昭

    台湾亲民党副主席,前台湾长庚大学校长。

    医学系

    蔡同荣

    前台湾民意代表,“台联党”第一任主席,台湾人公共事务会首任会长。

    法律系

    陈文茜

    前台湾民意代表,前民主进步党妇女部主任。

    法律系

    黄昭堂

    前“台联党”总本部主席。

    经济系

    林洋港

    前中国台湾地区“监察院”院长。

    政治系

    罗福全

    前中国台湾当局“驻日代表”、前亚东关系协会会长。

    法律系

    彭明敏

    台湾自救运动宣言三位起草人之一。

    政治系

    许世楷

    前台湾当局“驻日代表”,前无党团结联盟主席。

    政治系

    郑南榕

    中国台湾自由时代周刊发行人。

    哲学系

    赵少康

    中国台湾时事评论员,飞碟电视台董事长,现任台湾中广董事长。

    农机系

    李敖

    前台湾民意代表。

    法律系

    辜振甫

    前台湾海基会会长。

    政治系

    郭婉容

    前台湾财政部长、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政务委员等职。

    经济系

    沈富雄

    前台湾民进党“正义连线”秘书长。曾为美国内科学院院士,美国肾脏医学会专科医师,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医学院副教授。

    医学院

    学术界

    李远哲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退休教授,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学院院士。

    化学系

    钱煦

    美国加州大学总校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特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医学院

    劳思光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哲学系

    金耀基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

    法律系

    李欧梵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外文系

    成中英

    国际东西大学校长,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教育家,哲学家。

    外文系

    李镇源

    前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前国际毒素学会会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毒素学会最高荣誉“雷迪”(Redi)奖得主。

    ——

    李志文

    中国教育部特聘“世界著名学者讲座”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美国杜兰大学弗里曼商学院的“弗里曼讲座”教授兼副院长。

    经济研究所

    田长霖

    前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机械工程学系

    姚期智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物理系

    翁启惠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学系Scripps Family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基因体中心特聘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沃尔夫化学奖得主。

    化学系

    张炎宪

    前台湾过年史馆馆长,台湾史学者。

    ——

    张光直

    前“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人类学者。

    考古人类学系

    施敏

    台湾纳米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正明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讲座教授,微电子学家,美国工程科技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国家技术和创新奖获得者。

    电机系

    周芷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医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农业化学系

    李罗权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物理系教授,国家太空计画室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海外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物理系

    廖俊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

    化学工程系

    廖国男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科学与海洋系杰出教授及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共同创立的“区域地球系统科学与工程联合学院”的首届院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杨祥发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沃尔夫农业奖获得者。

    ——

    许峰雄

    计算机科学家,深蓝的创造者与主要设计者。

    电机系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农工系

    李远鹏

    台湾交通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德国宏博基金会宏博研究奖,日本光化学会本多-藤嶋奖,中国化学会化学学术奖章获得者。

    化学系

    李远川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农化系

    王倬

    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马林克拉德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院士。

    化工系

    莫宗坚

    美国普渡大学数学系教授,华裔数学家。

    数学系

    林本坚

    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台积电联合研发中心主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

    电机工程学系

    陈定信

    原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亚太地区及世界肝脏病学领域杰出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

    医学系

    范良士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化学及分子生物工程学系杰出大学讲座教授及C·John Easton工程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裴正康

    美国圣述德儿童研究医院肿瘤系主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儿童白血病生物学和治疗学领域是全球的领军人物。

    ——

    邹祖炜

    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西北工业大学荣誉研究教授,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美国金属协会会士,美国航空系统中心会士,美国陶瓷学会会士,美国材料协会会士。

    ——

    苏纪兰

    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

    林盛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地质系

    周义明

    中国科学院探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地质科学系

    赖明诏

    中国医药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南加大终身成就奖、新加坡亚洲百大科学奖获得者。

    医学院

    陈建仁

    前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动物学系

    陈建德

    台湾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

    物理系

    文学、艺术界

    余光中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外文系

    白先勇

    美籍华人作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外国文学系

    简媜

    台湾实力派女作家,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梁实秋散文奖、鲁芹散文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首奖、国家文艺奖、九歌年度散文奖、台北文学奖获得者。

    中文系

    陈芳明

    台湾散文家、诗评家、历史人物传记作家。

    历史研究所

    陈锦

    台湾画家,新意象派创导人,2001年联合国“全球宽容奖”获得者。

    外文系

    周华健

    华语流行乐男歌手、音乐人

    数学系

    陈匡怡

    台湾影视女演员,平面模特。

    国企系

    苏有朋

    台湾知名歌手,演员,导演。

    机械工程系

    韦礼安

    台湾知名创作歌手。

    外文系

    商界

    蔡宏图

    台湾国泰金控董事长。

    法律系

    林百里

    台湾广达电脑集团董事长。

    电机系

    杨台莹

    美国吉利德药品开发及制造部门执行副总裁。

    化学系

    高民环

    美国Garmin公司董事长兼CEO。

    电子工程系

    张汝京

    中国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总裁。

    ——

    刘忆如

    现任香港北威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

    政治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