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编辑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4千米处的嘉陵江东岸。始凿于北魏时期,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不断开凿。其开凿历史之长,居四川首位,也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素有“历代石刻艺术的陈列馆”之称。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全长388.8米,山崖顶高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龛窟作多层次排列,最多达13层,现有54窟、819龛,大小造像7000多躯。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1961年3月4日,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文名: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地理位置: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4千米处的嘉陵江东岸
所处时代:唐、宋
占地面积:7800 m²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景点:大云洞
编号:1-0044-2-01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石碑记为“一万七千有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道,造像被毁掉多半。
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所修《广元县志》统计,有唐代石刻27段,五代石刻5段,宋代石刻26段,元代石刻26段,明代石刻8段,无年号者41段。另有唐、宋、元、明、清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100多通。
石窟群
大云古洞
千佛崖第512号窟-大云古洞
莲花洞
莲花洞(535号窟)开凿于武周时期(约690—697年),位于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核心崖壁区中段底层,窟顶浮雕一朵莲花,故名“莲花洞”。窟内三壁各开一个圆拱形大龛,三壁大龛中各雕一佛二菩萨像,组成过去世阿弥陀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的三世佛造像组合。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莲花洞弥勒佛居中而坐,应是当时政治气氛下的产物。
睡佛窟
睡佛窟中央凿有佛坛,坛上设通顶娑罗双树,并有十三尊涅槃图像;坛上卧佛右侧而卧,身后弟子姿态各异,佛头侧在祥云上,摩耶夫人用双手亲抚佛祖头部,尽显母子深情,连续雕刻的涅槃图,再现了佛主涅槃的场景:六个女弟子奔走相告,佛已涅槃;十弟子或坐或卧,自焚金棺;摩耶夫人与佛相对而坐,神态安祥;娑罗双树下九位弟子与摩耶夫人围金棺而坐;十四位弟子共抬金棺。
藏佛洞
藏佛洞开凿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钦差赴藏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章嘉呼图活佛参加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的坐床典礼返回京师,于千佛崖开窟一所。窟内凿一坐像,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圆座上,座基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束腰部分刻二龙戏珠、二狮子滚绣球及二夜叉。主像头戴兰项子五叶僧冠,正面一叶作云字头形状,朱红色,内刻“日月合壁,五星联珠”。面相方额广颐,浓眉大目,嘴唇上有八字形胡须,下颌上有丁字形短须。该像身材魁梧健硕,内着白地回字纹大衣,肩着蓝色云字头披肩,饰以白菊蓝叶纹样,外着红色袒右肩袈裟,边饰白菊蓝叶纹样,颈系宝珠项圈,左肩头有金刚杵、花结状物,其上所托之物毁去。左手横置腹前托钵,钵中置莲花瓶,右手手指残,似作转法轮印。该像有桃形头光,桃形头光内彩绘蓝色云气双雁,边缘内为联珠纹,外为彩绘蓝色火药味焰纹。圆形身光内彩绘蓝色双蝙蝠,边缘彩绘联珠纹、火焰纹。桃形头光外侧,有浅浮雕彩绘蔓枝莲花纹样。坐像左侧有榜题,文云“钦差赴藏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章嘉呼图敬谨镌供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吉立”,与右侧相对位置,竖刻满文三行,义同汉文。
该窟是四世章嘉呼图克图伊希丹毕坚赞(1787—1846年)所雕凿。四世章嘉呼图克图伊希丹毕坚赞曾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当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1838—1855年)在拉萨布达拉宫坐床时,奉旨遣章嘉呼图克图赴藏照料,并送金册。由于坐像是四世章嘉呼图克图伊希丹毕坚赞敬谨镌供,则可进一步推断该像是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1716—1786年)之像。造像时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已去世56年,后世乃作为佛像供养。章嘉一系原系青海土族寺院佑宁寺活佛系统,因一世生于互助土族张家村,故称“张家活佛”。由于二世张家活佛阿旺洛桑却丹参与调解蒙古卫拉特部和喀尔部的纠纷大获成功,以及他在内蒙古和内地弘传佛法的功德,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封其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赐八十八两八钱八分纯金大国师印,以名号不雅,钦赐“章嘉活佛”,并成为清代惟一被封为国师的藏传佛教领袖。三世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年)不仅通晓显密经论、教法,除用藏语和梵文讲经外,还能熟练运用汉、满、蒙等多种语言。清乾隆年间,三世章嘉主持改建雍王府为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在白塔寺兴办满文讲经院,在颐和园建造三层佛楼,还亲自为乾隆皇帝授胜乐灌顶,使藏传佛教在京城弘传,北京近畿藏传佛教寺院达40座。千佛崖所镌三世章嘉活佛像,是中国石窟中惟一可以确认的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像。
千佛洞
千佛洞,洞高2米,宽3.9米,深3米,有造像926尊,是千佛崖造像最多的洞窟。以“牟尼阁”为代表的几龛镂空雕刻造像,是盛唐艺术精华,其造像肌肉丰满,比例适度,衣纹流畅,装饰别致。莲花佛座下,有八头六牙白象,两侧刻有二龙吐水,佛背后为镂空雕刻的屏风,左右二壁为十尊之佛雕罗汉像,高为1.2米,姿态各异。整个画面布局严谨,立体感强,后壁光线充足,经千余年风霜雨雪剥蚀和地震摇撼仍完好无损。
相关传说
相传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改唐为周。此时,白马寺主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而著《大云经》,书著成后由武则天为其作序,武自称是“弥勒佛”降生,把自己捧上了神的地位,又下令各州县营造“大云寺”,以藏《大云经》。千佛崖“大云洞”于是动工建造,历经五年而成。其洞中前方立佛为武则天之化身,庄严肃穆,后璧并列两龛,为“二圣”像,即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死后,千佛崖又在后山门处敬造了一尊弥勒佛像,在莲花洞的一通造像碑上,还题有“唐武后大周万岁万万岁”的年号。
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是佛教中国化、石窟寺中国化的产物。石窟寺源自印度,是在天然山石、崖壁间开凿洞窟为僧侣修行时提供活动的处所,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佛教日益世俗化,石窟寺已不能满足更多信徒的要求,于是在天然崖面上造浅龛或直接雕凿造像以形成规模宏大的道场,在建筑形式上是围绕敞口的摩崖大佛或大佛窟主题而展开。千佛崖摩崖造像正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2006年,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剑门蜀道遗址”。
地理位置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4千米处的嘉陵江东岸。
千佛崖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广元城区5路、27路公交可直达。
自驾:成都--成绵高速一绵广高速一(G5京昆高速)一广元出口离开上匝道一G108一千佛崖景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