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字本 编辑
活字本,指用活字排印出来的书。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瓢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北宋出现了泥活字,此后陆续出现多种材质的活字本古籍。元代首先用木活字印出《大德旌德县志》,明代使用了铜活字,清代又出现了磁活字版的《周易说略》,咸丰七年上海出现铅活字本《六合丛谈》,开近现代铅字印刷之先河。
中文名:活字本
作者:徐忆农
出版时间:2002年12月1日
页数:198 页
ISBN:9787806437957
装帧:平装
现存最早著作:1972年发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版本类型: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
较多时期:明清时期
出现最早年代:北宋中期
丛 书 名: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版 次:1
字 数:210000
纸 张:胶版纸
印刷时间:2003-8-1
活字本
《书经集传》 四行 第六字“積”字倒置
《书经集传》卷六 版心“萬暦二十五年刊”
活字本
主要特征
l、活字本在栏线四角的横线竖线衔接处,连接的不是那样严密无缝,多数有隔开的缝隙。雕版印本却无此现象,因版刻栏线地在上版稿纸上预先画好镌刻的整体。
2、排字行气不整齐,有时倾斜不直、有些字排列歪扭,甚至个别字倒置或卧(横)排。
3、字的大小不一致,笔画精细也不匀,版刻系写稿上版,字体大小一致且刻工一气呵成,因而大小匀整,字与字间可以互相照应。活字刻本却完全不同。活字是一字一刻,这个活字与另外的活字照应的不好,难免有大小不匀之处。一行之内,不但字有大小,且笔画粗细有时也难一致。
4、墨色轻重(浓淡)不均。拼字排版,会出现版面凹凸不平,因此印刷出来,墨色就有轻有重,浓淡不均。
5、活字与活字的笔画之间绝不交*。雕镌书版时,是将一页之内的文字写成书稿,粘在版上进行刊刻。因此,在书写上版时,上下字之间的撇、钩、竖、捺有时笔画交*相互照应。这是为了行气整齐,字体结构美观。而活字则不然,它是每字一刻,自为整体,字与字之间没有交*的可能。因此,拼接成版时,不会有字与字笔画间的交*现象。
6、书口上下栏线整齐。版刻印本由于印刷涂黑,书版会出现涨缩,或版心大小不一,致使装订成册后,栏线不齐,装订规矩是齐下齐上的,活字印本拼版时,上下栏线尺寸一定,故装订成册后,从收口看来,上下栏线均整齐。
7、活字印本无断版裂版现象。雕版有的因刻成年久,经刷印施墨或遭风吹日晒,常会断裂。活字印书,印完,版即拆散,如需再印,即行再版,不会有象雕版那样现出断裂的情况。因此,在鉴定古籍时,遇不断版裂版现象的,即非活字印本。
8、行格界线时有时无。活字要行格界线亦系拼排,因而也会不平,从而着墨不匀,故出现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现象。
铜活字
首先,活字是否铸造。铜便于铸造而难以雕刻,以当时的技术能力,铜活字应该是铸造的,表现为每一页上重复的字由同一个字模翻铸而成,字形结构相同。如清道光间福建人林春祺铸造了二十余万枚铜活字,排印了《音学五书》等几部书。在书前的《铜版叙》中,林春祺说明了制作铜活字的过程,几次说铜字是镌刻的。但我们很容易观察到,林氏印的书一页之中有的字出现几次,字形完全相同,乃至有共同的缺陷,证明这些字实铸非刻。林氏自称“镌”、“刻”,只是用词习惯而不是技术描述。朝鲜古代用铜活字印书的规模远大过我国,他们的铜字也都是铸造的。可铸造是铜的独有属性,铸字也成为铜字区别于木字的根本特征。如果我们发现一部书的字是同模铸造的,在排除了陶瓷字可能后,即可断定它是铜活字本而非木活字本。同样,如果我们发现一部有文字记载的“铜活字本”上的字并非铸字而是刻字,就应该有所警觉,先搞清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再断定它是否铜活字本。
第二,能否高质量地刷印出大面积图形,这也体现了铜的特性。木字吸附墨水的能力强,刷印出来的文字图形无论大小均墨迹均匀。而铜金属表面光滑,吸附墨汁能力差。文字笔画纤细,尚可解决着墨问题,遇到版心鱼尾这样面积稍大的图形,就难以保证墨色均匀。古人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尽量消除这类图形,改变鱼尾的式样。例如清代刻书鱼尾基本上是整体黑色的,称为黑鱼尾,但几种铜活字本如康熙、雍正间武英殿本与道光间林春祺本,鱼尾只有几条边线,线内图形印出来是空白的,称为白鱼尾。又如古代朝鲜的书基本为花鱼尾,即在鱼尾中刻上几道花纹,究其原因,最初应该也是为保证铜字版印刷质量采取的技术措施。因此,如果遇到这类带“白鱼尾”、“花鱼尾”的书,不妨先考察一下它是否铜活字本。此外,明代还有所谓“活字铜版”印书,其版框可证实由铜铸成,刷印出来的墨色也不能均匀。我们可以根据版框与文字之间的墨迹对比,来判断其文字是否为铜活字。
第三,活字是否新旧杂用、断裂残缺。这主要体现了木字的特性。木料远没有铜材坚硬,在墨汁的浸泡和棕刷的反复冲击下,木字很容易损坏。损坏较轻时,印出来的字往往笔画损坏、残缺,特别是几道笔画会顺着同一道木纹断裂。损坏严重时,就需要雕刻新字更换坏字,在印出的书页上,会出现新字与破旧字同存的现象。铜字由于不易损坏,即使因各种原因添加了新字,也不会出现文字新旧杂用、断裂残缺的情形。
第四,版框能否拼合严整。无论铜活字还是木活字,在排版时都要用四周的版框围合成版面,固定活字。从理论上说,一副版框在新制成时总能拼合得比较严实,四角没有缝隙或缝隙很小。但木料有遇水膨胀的特性,在经过墨水浸泡后,木活字慢慢涨大,版框就会被它们撑开,四角产生缝隙。特别应注意观察这种现象:在一本书刚开始印刷时,因木字尚干燥,版框的四角也拼合严整。随着刷印继续,字不断膨胀,版框四角的缝隙也越来越大。这时,就应该考虑它是木活字本。而铜活字遇水不会膨胀,所以不存在撑开版框的问题,印刷质量一般要好于木活字,版面看上去也更加美观。
概说
上编 文献记载的活宇印刷术
宋元——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时代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与毕昇“活版”
南宋周必大“胶泥铜版”
蒙古杨古与“沈氏活版”
元王祯《造活字印书法》
元马称德“活书板”
明朝至清朝前期——活宇印刷术的发展时代
明华燧会通馆“活字铜版”
明华埕“活板”
明毗陵人用铜与铅为活字
明安国“铜板”
清康熙泰安州士人“为活字版”
清吕抚活字泥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