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凳子 编辑
在坐具当中,家具凳子,马扎是最早出现的,它是凳子的前身,在凳子上加一个靠背就演变成为了椅子。凳子在民间的称谓叫杌凳。最初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民间俗称的名字中,还有“武凳”,因为习武之人坐如钟,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凳子的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了方形,还出现了圆形、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等,形式各样。
中文名:凳子
外文名:stool
别名:椅子、马凳、武凳、轿凳
用途:坐具
基本释义:有腿没有靠背的、供人坐的家具
前身:马扎
又称:马凳、轿凳
源流
凳子的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它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的多。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
凳子的材料南北各异,江南的凳子多为编藤面;而北方的则多用牛皮,两种材料的优点都是透气、柔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以大理石为主的凳子,坐上去凉爽,且看上去美观。
最初作为坐具的凳子,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两侧作为脚凳;摆在柜子旁,兼有花几的作用,摆放盆花、盆景。至于家中高大的顶墙柜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庙中,作为打禅的坐具,因此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宽又矮,造型则素雅简洁。农家使用的凳子则粗犷、质朴,凳腿一般较粗,看上去质朴坚固。
历史背景
说椅子就不能不提凳子,因为没有凳子就衍生不出后来的椅子。
凳,最早并不是我们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作为坐具,是以后的事。这种坐具发展到宋代使用得更为普遍。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级稍次于椅子,明清时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长方凳、长条凳、圆凳、五方凳、梅花凳等。
凳子
按材料通常可分为竹凳、木凳、石凳、塑料凳、玻璃凳,绝缘凳,沙发凳等;
按型式通常可分为方凳、圆凳、长条凳(板凳)、 T字凳、工字凳、折叠凳、Z型凳等;
按用途通常可分为马凳、画凳等。
圆凳
圆凳
方凳
方凳
绣墩
绣墩
春凳
春凳
储物凳
储物凳
脚凳
最矮的一种凳子叫脚凳,也叫脚踏,踩在脚底下,最符合它的原始功能。古人很聪明,在脚踏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凳子,叫滚凳。凳子中间有四个轴可以转动,可以按摩脚底。当时的读书人,一边写文章,一边把脚在上面来回搓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