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庭兰 编辑
董庭兰(约695年-765年),陇西(今甘肃)人,中国唐代琴师。董庭兰是盛唐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年间较为有名的琴师。当时许多诗人与其交往甚密,他弹的“胡笳声”被诗人李颀赞为“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所传《小胡笳》后世诗人元稹称赞:“哀笳慢指董家本”。董庭兰在世时即已琴名远扬,是唐代诗人赞美最多的琴师,诗人高适在《别董大》诗中曾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明代《神奇秘谱》收有董庭兰的《大胡笳》《小胡笳》传谱。
董庭兰与高适
董庭兰为了吸众家之所长,“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后弹过杂调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广,为当时琴坛罕见。但他认为“多则不精,精则不多”,故只对其中的优秀琴曲精益求精,并不是每首都下同样的功夫。许多著名诗人都成了他的好友。李颀在诗中描绘了董庭兰的精湛技艺: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复睛。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描写筚篥声悲咽凄凉,幽咽缠绵,仿佛使生灵都窒息了。董庭兰极负盛名,著名诗人高适还赠诗给他:“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诗人与这位音乐家的深挚情谊和对他高超技艺的赞美。
董庭兰与高适
苏轼《破琴诗》云: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弦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董庭兰
董庭兰早年曾从凤州(今陕西凤县)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并把其擅长的《胡笳》整理为琴谱,董庭兰后来的声望已超过了沈祝两家,百年后,元稹在诗中仍赞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两曲,相传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谱中》收有他作的《颐真》一曲,曲调明快流畅,素材精炼,结构完整,是很有特点的小调。据说此曲是他隐居山林,过着“寡欲养心,静息养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董庭兰在琴曲创作上,反对雷同,强调创新。认为每谱一曲,必须“费尽构思”,这样才能使作品的“音律句读,弗类他声”,如果一首乐曲没有作者自己的“发明”,那就没有资格作曲。董庭兰非常喜爱西湖的山水景色,经常到那里客居,“暇则屏居萧寺,卧起禅榻。弄弦作响,木叶纷坠,冷风西来,薄寒中衣,蝶庵俯而思,仰而啸”,进行琴曲创作的构思。 董庭兰认为《高山》、《流水》等曲,音出自然,妙自入神,如果配上歌词,则音滞带,会损害原曲,另外一些曲子,如《赤壁》、《滕王》,原是琴歌,创作时便是取文谐音,所以演奏曲调时又不能“舍文而就音”。他的这些看法比较通达,比较有利于表现乐曲的内容,也符合于琴曲创作的实际情况。
董庭兰
他的学生郑宥听音敏锐,调弦“至切”,“尤善沈声、祝声”。另一个弟子杜山人也颇能青出于兰。戎昱在诗中赞他:“沈家祝家皆绝倒。”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