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棒花鱼 编辑
棒花鱼,是鲤形目鲤科棒花鱼属鱼类。鱼体延长,后部稍侧扁,背部稍隆起,背鳍起点处为身体最高处,腹部较平直;头较长,吻较长,向前突出;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较发达,乳突较细小;鼻孔小,背鳍较长,无硬刺;胸鳍较大,后缘呈圆形;臀鳍短,尾鳍叉形;肛门靠近腹鳍,鳞片圆形;雌雄鱼体色差异很大,雌鱼颜色较深。 棒花鱼以形色而得名。
棒花鱼分布于中国金沙江、长江中上游干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支流中下游,此外在黑龙江、辽河、黄河、钱塘江和闽江等水系也有分布。 棒花鱼是底层鱼类,栖息于静水的河流、湖泊、池塘及沟渠中底层。是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底栖动物、藻类及有机碎屑等。棒花鱼4-5月繁殖,繁殖时在水底泥沙中挖小窝作为产卵场所,雄鱼有筑巢护巢习性, 雌体怀卵量8000-10000粒。
棒花鱼可食用,蛋白质含量为16.82%,其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 棒花鱼生长较快,肉味鲜美,是淡水养殖很有前途的种类, 还可用作饵料。 棒花鱼可供烧、煮、炸、蒸,为家常所常食。山西运城地区民间有“葱爆棒花鱼”菜式。
外文名:Amur False Gudgeon
别名:爬虎鱼、沙锤、花里棒子,鲤科
中文学名:棒花鱼
拉丁学名:Abbottina rivular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鲤形目
科:鲤科
属:棒花鱼属
种:棒花鱼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Basilewsky,1855
棒花鱼
体长为体高的4.2~6.2倍,为头长的3.4~4.8倍,为尾柄长的6.0~8.8倍,为尾柄高的9.5~12.8倍。头长为吻长的2.0~2.9倍,为眼径的4.0~5.6倍,为眼间距的3.2~5.2倍,为尾柄长的1.7~2.2倍,为尾柄高的2.4~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5倍。
体稍长,粗壮,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略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头大,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向前突出,吻端稍圆,鼻孔前方下陷,口下位,近马蹄形。唇厚,发达,其上不具显著乳突,上唇通常具有极不明显的褶皱,下唇中央1对卵圆形紧靠在一起的肉质突起为中叶,侧叶光滑,特别宽厚,在中叶前端相连,与中叶间有浅沟相隔,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上下颌无角质边缘。须1对,较粗,须长与眼径几相等。眼较小,侧上位。眼间宽,平坦或微隆起。体被圆鳞,胸部前方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发达(雄性个体鳍条特长),外缘明显外突,呈弧形,起点距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胸鳍后缘呈圆形,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后缘稍圆,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约与背鳍第三、四根分枝鳍条相对。肛门较近腹鳍基,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前1/3处。臀鳍较短,起点距尾鳍基部较至腹鳍基为近。尾鳍分叉较浅,上叶略长于下叶,末端圆。
下咽齿侧扁,各齿的长度和形状较相似,上部侧扁,呈扁圆形,末端稍钩曲。鳃耙不发达,仅有少数瘤状突起。肠管粗短,其长度约与体长相等,为体长的0.9~1.1倍。鳔大,2室,较发达,前室近圆形,后室长圆形,后端略细,末端圆,后室长为前室的1.5~2.0倍。腹膜银白色。
雄性个体体色鲜艳,雌体色较深暗。雄体背部、体侧上半部棕黄色,腹部银白。头背部略呈乌黑,喉部紫红,头侧自吻端至眼前缘有1黑色条纹。体侧自侧线之下的2行鳞片始至背中线的体鳞,边缘均有1黑色斑点,横跨背部有5个黑色大斑块,以背鳍基部后方及尾柄部的较显著,体侧中轴具7-8个黑斑点,各鳍为浅黄色。背、尾鳍上有多数黑点组成的条纹,通常背鳍外缘呈黑色,胸鳍上亦有少数小黑点,基部金黄。性别上除色彩差别外,雄鱼胸鳍不分枝鳍条变硬,其外缘及头部有发达的珠星,各鳍均长,末端圆形;雌体鳍的外缘平截。
棒花鱼 | 钝吻棒花鱼 | |
---|---|---|
特征 | 鱼体延长,后部稍侧扁,背部稍隆起,背鳍起点处为身体最高处,腹部较平直;头较长,吻较长,向前突出;口下位,呈马蹄形。 | 吻短钝,鼻孔前凹陷,上唇具乳突,上下颔具角质边缘,体呈棕色,腹边乳白,侧线上有一排黑色斑纹, 或许为其伪装之用。 |
图片 |
|
|
棒花鱼分布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