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后实 编辑

汉语成语

先声后实先声后实

先声后实(拼音:xiān shēng hòu sh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先声后实(声:声势;实:实力)指先以声势威慑对方,然后以实力取胜。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先声后实

拼音:xiān shēng hòu shí

近义词:先声夺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音字母:ㄒㄧㄢ ㄕㄥ ㄏㄡˋ ㄕㄧˊ

语法结构:联合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编辑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先声后实”。

成语典故

编辑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韩信带领一部分人马向东进攻赵国。赵王听说后,与成安君陈余把军队聚在井陉山口,准备迎敌。

赵王的参谋李左车献计道:“井陉这地方,不能容两车并行,也容不下列队的骑兵。汉军的后勤部队一定跟在后面。如果让我带兵抄小路截断他们的辎重,不出十天,他们必然败走。”这本是很好的计策,但是赵王和陈余没有采纳。

韩信探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同时暗暗佩服李左车的才华。于是他悬赏千金,要求活捉李左车。

不久,韩信大败赵军。赵王被俘,陈余阵亡,李左车被汉军生擒。他被押至韩信帐内,韩信连忙为他松绑,十分客气地向他请教:“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用什么办法才能成功呢?”

李左车起先不愿意多谈,说:“我只是一个吃了败仗的俘虏,哪有资格论及这样的事情。”韩信急忙说:“赵军失败,是因为赵王没有听取你的计谋。如果他按照你的话做,恐怕我就要成为你们的俘虏了。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地想听听你的高见,请你不要推辞了。”李左车这才直言道:“你从关中出兵,渡过黄河向东,先灭魏,再灭赵,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你目前的优势。然而你现在的兵士已相当疲乏,如果急于攻燕,万一不能很快取胜,时间拖久了,齐国必定做好了充分准备,那时,你的弱点就不免要暴露出来。善于用兵的将军,总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利用对方的弱点,你不如先在这里休整军队,一面大造攻燕的声势,一面派一个极有口才的人,带着你的信去见燕王,故意显示汉军的强大,逼燕王投降,这样,齐王也就容易对付了。用兵本来就要先虚张声势,后实施计划,就是这个道理。”

韩信听后说:“太好了!”于是他听从了李左车的计策,派使者前往燕国,燕国果然望风而降;韩信派使者回报汉王,请求封张耳为赵王,汉王答应了。楚国多次出奇兵渡过黄河进攻赵国,张耳、韩信又来救赵,收复了沿途城邑,接着又回师增援汉王。

成语寓意

编辑
首先大张自己的声势,威慑敌方,瓦解敌人士气,再以实力歼灭敌人。常言三军可以夺将,不可以夺气、两军相争勇者胜。在政治斗争中,善于先声夺人,在气势上压倒对手,或在舆论上抢先一步,争取主动,往往能立于不败之地。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先声后实”指先以声势威慑对方,然后以实力取胜。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晔传》:“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

后晋·刘昫《旧唐书·窦建德传》:“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居守,更率众鸣鼓建旗,逾太行,人上党,先声后实,传檄而定。”

元·脱脱《宋史·余端礼传》:“谋敌决胜之道,有声有实。敌弱者先声后实,以聋其气;敌强者先实后声,以俟其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臣艾切谓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此席卷之时也。”

下一篇 半渡而击

上一篇 置之死地而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