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 编辑

陕西省安康市辖县

紫阳县紫阳县

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东为汉滨区、岚皋县,西为镇巴县,南为城口县、万市,北为汉阴县。介于东经108°06—108°43′,北纬32°08—32°49′之间,总面积2204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10月,紫阳县辖17个镇 。截至2021年末,紫阳县常住人口25.8977万人 。

紫阳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紫阳生态环境优美,富硒资源富集,紫阳富硒茶是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紫阳民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歌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2年,紫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7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2.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6.4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6:38.9:42.5。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紫阳县

外文名:Ziyang County

行政区划代码:610924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陕西省安康市

地理位置:陕西省南部

面积:2204 km²

下辖地区:17个镇

政府驻地:城关镇紫府路中段

电话区号:0915

邮政编码:725300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25.8977 万(2021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擂鼓台、文笔山、任河漂流、仙人洞

火车站:紫阳站

车牌代码:陕G

地区生产总值:108.78 亿元(2022年)

历史沿革

编辑

为古梁州之域。

紫阳县紫阳县

属庸国。

春秋

属巴。

战国

后期,属楚之汉中郡。

战国末期,秦灭巴、楚,汉水流域俱归于秦。

秦、汉

紫阳地属益州汉中郡西城县。

三国

曹魏时,属荆州西城郡西城县;魏文帝改西城为魏兴。

西晋

泰始三年(267年),分益州立梁州,魏兴郡改属梁州。

东晋

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为了安置巴山一带流民,晋廷增设晋昌、安康等郡县。宁都县治在今紫阳境内白马石,即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宁都县治松溪口。

南北朝

晋昌、安康等郡先属南,后归北。

刘宋时(420年),宁都县划归安康郡辖;并分宁都县南、西城县西设广城县,隶于魏兴郡。县治在王谷(今任河)谷道中,疑为今八庙。

梁天监初,梁州西部被魏占领,梁武帝将梁州迁设西城。

紫阳县紫阳县

魏分安康郡设魏明郡,辖汉阳、宁都2县,属新设立的东梁州。

西魏大统元年、梁大同元年(535年),梁夺回东梁州。

西魏废帝元年、梁天正元年(552年),西魏大举伐梁,占领汉水上游之地,寻改东梁州为直州,撤销广城、汉阳2县,并入宁都。

北周时,沿袭西魏建置,在宁都县治增设安康郡,仍属直州。

开皇三年(583年),撤销安康郡。

大业三年(607年),撤销直州,同时改宁都为安康,改属金州总管府西城郡。

武德元年(618年),于安康县兼设西安州,同时分设宁都、广德2县。

武德二年(619年),改西安州为直州。

贞观元年(627年),撤销直州及宁都县,将广德县并入安康,属山南东道金州西城郡。

天宝元年(742年),西城郡更名安康郡。

至德二年(757年),又更名汉阴郡,并将安康县更名汉阴。

五代

今紫阳县地仍属汉阴,隶于金州。先后属后梁、前蜀、后唐、后周、后晋、后汉、后周领有。

北宋

汉阴县属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昭化军节度。

南宋

初沿袭北宋建置。

建炎四年(1130年),改属利州路。

汉阴等县撤销,辖地归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

紫阳县紫阳县

洪武三年(1370年),分金州地设汉阴等县。

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汉阴,并入石泉县,后又复设,仍属金州。

正德初,川陕一带爆发农民起义,于正德五年(1510年)设立紫阳堡。

正德七年十一月(1512年12月)升为县,割金州西南、汉阴县东南为其疆域,隶于金州。

万历十一年(1583年),金州改名兴安州。

紫阳属陕安道兴安州。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安州升为府。

中华民国

初年,紫阳隶于陕西省汉中道。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撤道,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以后,隶于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30日,紫阳解放后,属陕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区辖;

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5月,整编各区,紫阳县属安康专区。

1969年,专区改称地区,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地区。

2001年1月1日,安康地区撤地设市,紫阳县属安康市。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紫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明代县下设里,里下设甲。全县计有5里:镇江里、任河里、清水里、靖宁里、东明里。

设城厢和4乡,乡下设铺或牌。东乡辖洞河、庙沟、目连桥、围圈、古家村、八道河(上下牌)、汝河、双河塘、六道河、中南等10铺;南乡辖外权河、内权河、西权河铁佛寺、竹黄溪乱石滩、鱼溪河、绕溪河、盘厢河(上下牌)、毛坝关、朱溪河、麻柳坝等10铺;西乡辖大南(上下牌)、鸡公滩(上下牌)、小石河、王家湾(上下牌)、尚家坝(上下牌)、东七元河、西七元河等7铺;北乡辖中北(上下牌)、蒿坪河、林闹河、五郎坪、马营铺汉王城、大北(上下牌)等6铺;总计34铺,16牌。

清末将全县划为5个行政区域。除东、南、西、北4乡各为一区外,又从东、西、北3乡中分出中南(前山)、大南(下牌)、中北、鸡公滩(下牌)等铺的5牌设立中区。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年9月,紫阳增设东区许家河铺、古家村铺(上中下牌)、八道河中牌,南区大坝塘铺,西区大南铺中牌、小石河铺(上下牌),红椿坝铺、阳坡铺、阴坡铺、尙家坝铺(上下牌)、鞍子沟铺,北区蒿坪河铺(上中下牌)。全县总计5区、44铺、31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年起,紫阳陆续实行保甲制。

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县划为城区、蒿坪、林闹、五马、七宦、鸡王、尚石、红瓦、洞汝、双许、古围、八道、庙目、权河、铁绕、竹黄、渔溪、大盘、朱麻等19个乡。各乡设保长联合办公处,称联保。其中林闹乡设置不久即并入五马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撤销鸡王、尚石,并入红瓦乡;撤销古围、八道,新设古道(后更名为洄道)乡;撤销权河、铁绕,新设铁权乡;撤销渔溪并入竹黄同时更名为朱盘乡,全县减为14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取消联保建制,并将大盘、朱盘合并为竹溪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铁权、竹溪合并为权竹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撤销庙目,并入洄道乡,全县共11个乡,辖102保。

民国三十五年(1946)初,全县调整为10乡、95保、1573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30日,紫阳解放后,全县划为蒿五、瓦宦、双河、权河、毛坝等5区。

1950年2至8月,设7区96乡.

1952年,又改为13区、126乡;区名均以序数为名,1955年底改为地名。

1956年2月26日后,又重新划为9区70乡,撤销焕古、瓦房、洞河等3区,并入城关;撤销麻柳区,并入毛坝;另设城关、洞河、瓦房等3镇。

1958年,全县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全县划为10个公社、84个管理区(含10个直属队、2街)。1961年改人民公社为区,下设60公社、1镇(县辖)。

1984年,改公社为乡,另设瓦房、三台、蒿堰等3镇(均为区辖)。根据政社分设精神,人民公社一律改制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全县行政区划为十区,4个镇,57个乡,562个村民委员会,3262个村民小组。

1996年3月,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高桥等八个乡撤乡建镇,八个镇的原辖区不变,属所在区镇管理。此次撤乡建镇后全县共12个镇49个乡。

1996年10月,紫阳县撤销十个区公所,61个乡镇建制整建制合并为29个乡镇。三台镇更名为洞河镇,蒿堰镇更名为蒿坪镇。原焕古乡改制为焕古镇,斑桃乡改制为斑桃镇,瓦庙乡改制为瓦庙镇,麻柳乡改制为麻柳镇。全县15个镇14个乡,乡镇由股级升格为正科级。

2002年12月,省政府批复,撤销六河乡并于双桥镇;撤销白鹤乡并于高滩镇;撤销青荆乡并于毛坝镇;撤销深磨乡并于高桥镇。全县即为25个乡镇,其中15个镇10个乡。

2010年,撤销紫阳县芭蕉乡并入向阳镇,撤销苗河乡并入双桥镇,撤销金川乡并入焕古镇和双安镇,撤销燎原乡、东木乡合并设东木镇,撤销界岭乡设界岭镇,撤销广城乡设广城镇,撤销绕溪乡设绕溪镇,撤销联合乡设联合镇。全县共计21个镇。

2015年6月,撤销紫阳县联合镇,并入毛坝镇;撤销绕溪镇、广城镇,并入高滩镇;撤销斑桃镇,将小河、端垭2个村划归洄水镇,将新垭村、麻园村、斑桃村、斑桃街道社区划归界岭镇。全县共计17个乡镇。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紫阳县辖17个镇 。紫阳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紫府路中段。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924100000

城关镇

610924101000

蒿坪镇

610924102000

汉王镇

610924103000

焕古镇

610924104000

向阳镇

610924105000

洞河镇

610924106000

洄水镇

610924108000

双桥镇

610924109000

高桥镇

610924110000

红椿镇

610924111000

高滩镇

610924112000

毛坝镇

610924113000

瓦庙镇

610924114000

麻柳镇

610924115000

双安镇

610924116000

东木镇

610924117000

界岭镇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东为汉滨区、岚皋县,西为镇巴县,南为重庆市城口县 、万源市,北为汉阴县。介于东经108°06—108°43′,北纬32°08—32°49′之间,南北长97.3千米,东西宽57.4千米,边界线长365千米,总面积2204平方千米 ,地图呈叶状。北距省会西安195千米,东距安康市区50千米。

紫阳县

地质构造

紫阳位于扬子准地台沉积区与秦岭地槽沉积区过渡带。西南部为大巴山地层,属扬子地层沉积区;中部为高滩—兵房街地层区和北部紫阳—平利区属南秦岭地层区。区内地层从震旦系至侏罗系均有出露。特别是与地质灾害有关的寒武、奥陶、志留系地层更是广泛出露。

紫阳横跨扬子准地台,秦岭褶皱一级构造单元。二者以饶峰—麻柳坝断裂为界,南为扬子准地台的南大巴山台缘隆褶带,北为秦岭褶皱系。区域性大断裂主要有饶峰—麻柳坝断裂(F6)、高桥—八仙街断裂(F7)、红椿坝—曾家坝断裂(F8),一般性断裂有白鹤—铁佛断裂、蒿坪断裂、汉王—双安断裂。境内岩土体类型主要有块状坚硬侵入岩类、中厚—厚层状坚硬碳酸盐岩类、薄层状较坚硬浅变质岩类和松散粘性碎石土类等。

紫阳全境坡陡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地质环境条件极差等特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其中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且分布广、损失大,是陕西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

地形地貌

紫阳属于秦巴山地的一部分,境内万山重叠,古有“岩邑”之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轮廓呈现为三山两谷一川的特征:汉江、任河将全县分割为大巴山、米仓山和凤凰山三个部分,山脉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凤凰山东部有蒿坪河川道,汉江、任河流经地均为峡谷。地面海拔277—2522米,以洞河口最低,大巴山脊最高,境内2000米以上高峰11座。北部为低山区,海拔多在600米左右,山势较缓;中、南部为中山区,海拔一般为1500米左右,山势较陡,水系发育、切割深度一般在1000米左右;东南部高山区海拔多在1800—2100米间,峡谷深邃,峰岭陡峭。

紫阳县属大巴山、米仓山和凤凰山三大山脉。

大巴山

县境内的大巴山总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东以洞河为界,与岚皋县地域相接;西为任河,同米仓山隔河相对;南至川陕边界大巴山脊;北至汉江。海拔280—2522米,千米以上山峰51座,县内2000米以上高峰均分布于本区。最高峰为川陕边界的五个包,其次为漆朳大梁(2279米)、界岭(2260米)、大太阳山(2137米)、中山寨(2118米)。许多山溪性河流发育于大巴山脊。域内较大的汉江支流有洞河、汝河及任河较大的支流权河、绕溪河、盘厢河。

米仓山

为大巴山的一部分,同狭义的大巴山以任河为界;紫阳县西南部为其东缘。县境内的米仓山总面积约85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285—1799米,千米以上山峰47座,以老兰山为最高。河溪皆自北西流向南东,进入任河或汉江。较大支流有渚河、麻柳坝河、朱溪河、绵鱼河等。

凤凰山

横亘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原为米仓山之一部分,后因汉江改道而独成一脉。汉滨、汉阴、石泉、紫阳诸县区若干乡镇亦分布山内。中山地带为狭长的地垒式山岭,两侧断崖发育,流水侵蚀强烈,狭窄的岭脊上多陡峭的山峰,形成优美的擂鼓台风景区。县境内凤凰山总面积约35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277—1891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20座,最高点在九条沟大梁顶(营盘梁)。地域内有汉江较大支流林本河、蒿坪河、沔峪河。

气候特征

紫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一、气温

年平均气温15.0℃,年平均最高气温20.2℃,年平均最低气温11.2℃。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5.7℃。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41.2℃(1994年8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8.9℃(1991年12月28日)

二、降水

年均降水总量1066.0毫米,年≥0.1毫米降水平均日数为131.6天,年≥50毫米降水最多日数为6天,最多年降水量1682.8毫米(1974年),最少年降水仅623.2毫米(1999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191.3毫米。

三、日照

年均日照时数1586.8小时,8月最多为202.6小时,2月最少为85.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36%,最大8月为49%,最小2月为28%。

四、蒸发

1986—2009年累年蒸发(采用金属圆盆状的小型蒸发器测定)平均为1188.5毫米,大于年平均降水量1066.2毫米。春季蒸发量最大,夏季次于春季,秋季至冬季逐渐减少。

五、湿度

1986—2009年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因受季节影响,空气干燥的春季相对湿度较小,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多,相对湿度最大,到了秋冬季节,大陆季风开始活跃,湿度逐渐降低。

水系水文

紫阳境内属汉江水系。任河为汉江的一级支流,其它较大支流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洞河、汝河、林本河、蒿坪河等;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绵鱼河、沔峪河等。任河一级支流有渚河、麻柳坝河、权河、绕溪河、朱溪河、盘厢河等。

汉江

源于秦岭中段南侧宁强县境内。从秦岭、巴山两条大山脉间东流湖北注入长江。在地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大巴山的组成部分凤凰山南侧发生断裂沉降,以致汉江在石泉以东折向南流,在米仓山、大巴山和凤凰山之间形成一个大弯弓,至吉河口以下进入安康盆地。至此,原为汉江河谷的月河成为汉江的支流,任河下游河谷则为汉江所占有。流经紫阳75千米。

境内的汉江,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多激流险滩。两岸台地极少,悬崖陡壁比比皆是。常水位宽80—200米,深0.7—10米,流速每秒约0.5米,流量每秒约200立方米,河流总比降为0.6‰。夏秋汛期常达1000—14000个流量,最高达22000个流量(1983年7月31日),每秒流速达3米以上。

任河

汉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源于重庆市城口、巫溪2县同陕西省镇坪县交界处的大燕山(古名万倾山),向北西流经城口、万源2县,穿越大巴山后,于青荆、麻柳2乡进入县境,折向北东,于县城南汇入汉江。全长211.4千米,俗称700里。流域平均宽度20—25平方千米,总面积4871平方千米。在紫阳县境内长56.9千米。河床狭窄,河面宽100—150米。常水位宽50—80米。任河及其主要支流渚河、麻柳坝河、权河沿岸,是县内茶叶、苎麻、生漆集中产地。沿岸有麻柳坝、毛坝关、高滩、高桥、瓦房店、红椿坝等自然镇。

任河以其谷峡滩险,与峰岭奇峭的巴山为伴,共同组成雄奇壮观的山水。任河上、中游城口、万源县境内,有灰龙峡、青龙峡、平坝河峡等大峡谷,而川陕交界处的三十里峡,为诸峡中最壮观者。三十里峡又名木兰峡。任河自东南向西北击穿大巴山脊,激浪奔流10千米,流滩达28处之多。据紫阳县水电局1979年7月枯水期测量,仅小木栏、幺卡子、窑坪、木栏洞4处2千米流程,跌差12米。其中木栏滩“浩浪翻天,喷响如雷”,“滩间冷风逼人”,(道光《紫阳县志·地理志》)形成数米高的瀑布。

汝河

源于大巴山北坡,流经双桥镇、洞河镇,于洞河自然镇西流入汉江。上段名六道河,中段名许家河。干流总长51.9千米,流域总面积262.75平方千米,均在县境内。河床比降30.3%,均宽50米。上游地处大面积天然林区,水量丰富。

洞河

位于汝河东侧,流经界岭、斑桃、洄水等镇,于洞河镇流入汉江。源头在大巴山五个包,分岔为大北河和八道河,分别在岚皋县和紫阳县境内。干流长69.1千米,县境内长61.9千米,流域总面积532平方千米。

林本河

源于凤凰山南坡,上段支流有牛溪河、廖家河、闹河、安家河等,下游名沙坪河。干流总长35.3千米。沿岸地势开阔平缓,为紫阳县水稻、蚕茧集中产区。流经双安镇、汉王镇,于双安镇三元沟口流入汉江。

蒿坪河

源于凤凰山炮台梁北坡滴水崖,干流长37.9千米。县境内长11.4千米,流域总面积100.8平方千米。

绵鱼河

又名鲇鱼河,源于米仓山北坡,分叉于焕古镇王家沟和尖山沟,西段称东七元河,东段称五郎河。干流长19.95千米,于椿树垭西流入汉江。流域面积64平方千米。

沔峪河

源于蒿坪镇明垭子,流经蒿坪镇、双安镇,由东向西流入汉江。干流长18.86千米,流域面积51平方千米。

渚河

任河最大支流,源于汉中市镇巴县星子山东坡,上游支流分别为中渚河、大市川河。入县境内后,在红椿坝汇小石河于瓦房店流入任河。干流总长125.1千米,县境内27.4千米。

权河

源于大巴山脊光头山金山谷,在高桥镇汇东权河于权河口流入任河。干流长28千米,流域面积120.85平方千米。河床比降62%。

绕溪河

源于大巴山鸡公梁,纵贯绕溪乡全境,干流21.7千米,有“百里盘河十八弯,七十二道脚不干”之说,流域面积55平方千米。

朱溪河

源于镇巴县星子山三叉河,上游称白河,全长41.1千米,流域面积161.69平方千米。在县境内斑竹园与瓦庙河汇流,流经瓦庙、毛坝二镇,在家坝流入任河。

麻柳坝河

源于镇巴县星子山,入县境内后与紫溪河、青岩溪合流后,于唐家大湾流入任河。干流长33.4千米。流域总面积262平方千米,县境内102平方千米。

此外,干流长度在10千米以上、流域面积25平方千米以上流入任河的河流有青石板河、渔溪河、竹瓦溪、黄谷溪等4条。干流长度在10千米以下、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下的流入汉江的河流有:松河、磨房沟(即魔王沟)、西门河、紫阳沟、长滩沟、大米溪、小米溪等6条。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紫阳县多年平均总水量为162.444亿立方米,其中过境客水总量为146.26亿立方米,自产水总量为16.1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为自产水的9倍。在自产水中,地表水总量为12.97亿立方米,地下水为3.21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紫阳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17403.08公顷(261046.20亩)

水田673.01公顷(10095.15亩),占3.87%;

水浇地5.53公顷(82.95亩),占0.03%;

旱地16724.54公顷(250868.10亩),占96.10%。

耕地主要分布在紫阳县双安镇、汉王镇、瓦庙镇等区域,占全县耕地的19.8%。

位于2度以下坡度的耕地31.88公顷(478.20亩),占0.18%;

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42.62公顷(2139.30亩),占0.82%;

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245.37公顷(18680.55亩),占7.16%;

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5069.75公顷(76046.25亩),占29.13%;

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0913.46公顷(163701.90亩),占62.71%。

(二)园地7333.36公顷(110000.40亩)

果园316.46公顷(4746.90亩),占4.32%;

茶园5023.53公顷(75352.95亩),占68.50%;

其他园地1993.37公顷(29900.55亩),占27.18%。

园地主要分布在紫阳县焕古镇、向阳镇、城关镇,占全县园地的43.45%。

(三)林地185300.83公顷(2779512.45亩)

乔木林地181228.97公顷(2718434.55亩),占97.80%;

竹林地423.44公顷(6351.60亩),占0.23%;

灌木林地3554.07公顷(53311.05亩),占1.92%;

其他林地94.35公顷(1415.25亩),占0.05%。

林地主要分布在紫阳县界岭镇、高滩镇、毛坝镇、大楠河国有林场,占全县林地面积30.88%。

(四)草地462.61公顷(6939.15亩)

天然牧草地26.46公顷(396.90亩),占5.72%;

其他草地436.15公顷(6542.25亩),占94.28%。

草地主要分布在紫阳县焕古镇、红椿镇,占全县草地面积24.20%。

(五)湿地6.41公顷(96.15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

紫阳县湿地类型仅有内陆滩涂6.41公顷(96.15亩)

湿地主要分布在毛坝镇、双安镇,占全县湿地面积的77.21%。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500.51公顷(67507.65亩)

建制镇488.51公顷(7327.65亩),占10.85%;

村庄3806.91公顷(57103.65亩),占84.59%;

采矿用地175.77公顷(2636.55亩),占3.91%;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9.32公顷(439.80亩),占0.65%。

(七)交通运输用地2336.99公顷(35054.85亩)

铁路用地52.63公顷(789.45亩),占2.25%;

公路用地612.29公顷(9184.35亩),占26.20%;

农村道路1671.94公顷(25079.10亩),占71.54%;

港口码头用地0.13公顷(1.95亩),占0.01%。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75.20公顷(64128.00亩)

河流水面4152.94公顷(62294.10亩),占97.14%;

水库水面82.61公顷(1239.15亩),占1.93%;

坑塘水面24.02公顷(360.30亩),占0.56%;

沟渠4.55公顷(68.25亩),占0.11%;

水工建筑用地11.08公顷(166.20亩),占0.26%。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紫阳县洞河镇、城关镇、焕古镇,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34.56%。

植物资源

紫阳县境内中草药400余种,20世纪60年代起,又陆续从外地引进种植了枣皮、黄连、独活、白芍等中药品种,扩大了紫阳县的药源。药用植物的分布规律大致是:花草类多集中于低山区,树皮果实类多集中于中半山,根茎类多集中于高山。

动物资源

兽类

有猕猴、草兔、珀氏长吻松鼠、松鼠、普通竹鼠、豪猪、狼、赤狐、貉、豺、黑熊、黄腹鼬、黄鼬、猪獾、水獭、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金猫、豹猫、豹、野猪、林麝、小麂、毛冠鹿、羚牛、鬣羚、青羊等。

鸟类

有大白鹭、豆雁、赤麻鸭、环颈雉、石鸡、岩鸽、鸢、红脚隼、画眉等。

矿产资源

紫阳县已知矿物40余种,其中可供开采的20多种,以大理石、板石储量最丰。

黑色金属矿:褐铁矿、菱铁矿、磷钛磁铁矿、钛磁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锰矿、钒矿。

有色金属矿:铜矿、黄铜矿、铜铅锌矿、铅锌矿、铜镍矿、闪锌矿、砂金矿。

冶金辅助材料矿:粘土、白云岩。

化工原料矿:硫铁矿、磷矿、铝土矿、毒重石矿、重晶石矿。

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板石、石灰石、方解石、高岭土。

能源矿:烟煤、无烟煤、石炭、砂炭。

除上述矿物外,紫阳县还有汞、银、铀、镓、锗、镍、钻、铬、钼铝、白铅、方铅、自然铅、雄黄、雌黄、锆石、滑石、石膏、白钨、独居石、曲晶石等。

人口

编辑
截至2021年末,紫阳县常住人口25.8977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17317人,占45.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41660人,占54.7%;出生率7.58‰,死亡率8.56‰,自增率-1.18‰。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2年,紫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78亿元,同比下降1.1%,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42.32亿元,下降6.3%;第三产业增加值46.44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6:38.9:42.5。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紫阳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低于全市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9.1%;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4.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1%。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4.3%,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22.9%,工业技改投资下降27.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6%;民间投资下降15.0%,占全部投资37.5%;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79.9%,占全部投资1.0%。

财税收支

2022年,紫阳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6亿元,同口径增长2.96%。全县财政支出完成34.63亿元,较上年增加0.23亿元,增长0.69%,其中:民生支出28.57亿元,同比下降0.34%。

第一产业

2022年,紫阳县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8亿元,增长3.3%。

农业

2022年,紫阳县粮食播种面积55.7万亩,下降0.8%;粮食总产9.6万吨,下降8%。油料总产1.1万吨,增长2.3%;全年蔬菜及食用菌种产量26.8万吨,增长4.4%。

林业

2022年,紫阳县茶叶种植面积25.9万亩,增长1.2%,茶叶产量达10011吨,增长5.1%。

畜牧业

截至2022年末,紫阳县生猪存栏16.5万头,增长1%;家禽存栏60.1万只,增长0.02%;全年生猪出栏24.1万头,增长1.2%,羊出栏5.1万只,增长0.8%。家禽出栏77.8万只,增长0.01%;肉类总产量2.2万吨,增长1.3%,禽蛋产量5300吨,增长1.2%。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紫阳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7%,低于全市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一季度平稳开局后,后期持续下行,年末虽略有回升,但增速全部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下行态势十分严峻。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59.7%;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67.8%。支柱行业“三升三降”。全县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0.3%;食品制造业增长8.8%;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163.8%;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下降5.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6.4%;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33.3%。2022年,紫阳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7亿元,同比下降13.3%;利润总额12.4亿元,同比下降17.7%。

建筑业

2020年,紫阳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家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9亿元,增长8.7%,全年签订合同额7.8亿元,下降1.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万平方米,增长2.5%。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紫阳县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62万元,同比下降24.2%,降幅较上季度收窄12.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增速由负转正,增长0.03%,其他盈利性服务业实现收入同比下降23.73%,降幅较上季度收窄4.3个百分点。

国内经济

2022年,紫阳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7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91亿元,同比下降3.1%,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5.1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0位。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51亿元,增长4.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55亿元,增长4.7%。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8.33亿元,增长4.8%;餐饮收入7.74亿元,增长3.2%。按限上企业商品零售类值分,全县限上企业统计的16类商品类值中,6类正增长,其中,煤炭及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中西药品类表现亮眼,分别增长30.3%、27.2%、21.3%;受疫情影响,居民外出减少,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36.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6.2%,化妆品类下降7.6%。

房地产业

2022年,紫阳县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9%,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0.0%。

旅游业

2020年,紫阳县接待境内外游客188.8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4.97%;旅游总收入8.71亿元,比上年下降67.93%。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紫阳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7.43亿元,较年初增加15.14亿元,增长10.64%;各项贷款余额61.67亿元,较年初增加8.71亿元,增长16.15%。

保险业

2020年,紫阳县保险市场保费收入为1.58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21亿元,增长8.0%。产险保费收入0.37亿元,增长1.8%。保险赔付0.36亿元,其中产险赔付0.18亿元,寿险公司赔付0.18亿元。

交通运输

编辑

交通

紫阳县境内有襄渝铁路、包茂高速、国道、省道和汉江水运。已形成连接安康、西安、汉中、重庆、襄阳、武汉等大中城市,铁路、加上纵横交错的县乡公路,构筑起便捷通达、形式多样的交通运输网络。

截至2020年末,紫阳县公路总里程达3568.31千米其中国道1条76.38千米,省道3条249.686千米县道7条206.334千米,乡道13条271.208千米,村道2764.702千米,公路网密度162.05千米/百平方千米。紫阳县境内航道总里程138千米,其中汉江主航道75千米,任何、洞河、汝河等支航道63千米。全县共设6个码头:紫阳港客运码头、紫阳港旅游码头、洞河码头、焕古码头、金川码头、汉城码头。

运输

截至2020年末,紫阳县民用车辆拥有量369辆。其中:载客汽车233辆;载货汽车136辆。全年货运量226万吨(不含铁路,下同),比上年下降40.2%;货运周转量1.58亿吨/千米,增长4.6%;客运量140万人,下降28%;旅客周转量9080万人/千米,下降30%。全县拥有客运线路81条,农村客运车辆34辆,班线客车102辆,出租车150辆,公交车17辆,机动车驾驶培训学校3家。

运输运输

社会事业

编辑

科技事业

2020年,紫阳县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2项,其中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2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3项,合同成交总额2580万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50项,成交金额1460万元;技术转让合同3项,成交金额184万元;技术服务合同60项,成交金额936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140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26件,外观设计专利110件。专利授权量16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专利31件,外观设计专利120件。授权数量包含由其他地区转让至紫阳县的专利,其中转让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0年末,紫阳县共有小学42所,在校生21333人;普通中学20所(其中初中阶段18所、高中阶段2所),在校生16839人(其中初中10908人、高中5931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100%。截至2020年末,紫阳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072人。截至2020年末,紫阳县共有幼儿园35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3个),在园幼儿(含附设幼儿班)8234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0年末,紫阳县有图书馆1个,图书藏量251千册;文化馆1个;广播电视台1座。

卫生事业

截至2020年末,紫阳县拥有卫生机构237个,其中:医院2家,卫生院17家,村卫生室215家。共有床位1323张,其中:医院病床510张,卫生院病床789张。共有卫生人员2175人(卫生室医生22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05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464人,注册护士508人。

社会保障

2020年,紫阳县新增城镇就业509人,登记失业682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020年,紫阳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685人,比上年增加1244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879人,比上年增加313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0.75万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人数0.91万人,离退休人员人数0.52万人,扩面新增参保0.01万人。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31.3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1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0.81万人。

截至2020年末,紫阳县有城市低保对象489户809人,农村低保对象8688户20195人。现有敬老院18所,床位3512张。截至2020年末,紫阳县共有城乡特困供养人员5675人,其中农村特困人员5587人,城市特困人员88人,全年发放供养金5647.58万元。全年城乡临时救助2413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162.17万元。

环境保护

2020年,紫阳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9%。全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安全良好,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

安全生产

2020年,紫阳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起,比上年增加1起;死亡3人,比上年增加2人;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同比增加137.7万元。

历史文化

编辑

综述

紫阳县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文化融合性强、包容性大,形成了以紫阳贡茶、中国名茶之乡为代表的茶文化;以中国道教南派发祥地仙人洞(真人宫)、擂鼓台、盘龙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紫阳民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文化,以富硒绿色产品为代表的富硒文化;以紫阳蒸盆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转弯宴席、民间小吃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芭蕉口安康老地委机关旧址、东城门中原军区布告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民间社火、跳端公、紫阳道场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芭蕉口显钟沟口志留系古生物化石为代表的弓笔石文化;以瓦板岩建材及其雕刻工艺为代表的板石文化;以紫阳风物传说为代表的故事文化;以剪纸、竹编草编、根雕、土陶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以瓦房店会馆群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汉王城、白马石、东明庵为代表的遗址文化等独具特色、脉络清晰的紫阳文化旅游体系。

地名由来

紫阳是全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份,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在这里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据《陕西通志》:“县南紫阳滩旁有三洞,乃紫阳真人所居,称为紫阳洞。县名本此。”

器乐曲

紫阳县民间器乐曲主要有鼓吹乐和打击乐两种。

鼓吹乐以唢呐为主,靠近四川的任河流域为川调派,四川情味浓厚;汉江流域为汉调派,是典型的陕南风味。两派互相交融,产生了一些同曲异名或异曲同名的曲牌。

曲调的吹奏因时间、场合不同而异,如迎客到,首先吹“大开门”、“小开门”、“银纽丝”;摆宴时,吹奏“厨调”、“满堂红”、“节节高”;迎亲、送葬时,吹奏“长路引”、“四六调”等,不容混淆。特别是“翻天空”、“辞朝”、“太子游四门”等曲牌,过去被认为是最大的调子,非唢呐名家不能吹奏,否则,还可能发生纠纷甚至动武。今则无多大忌讳。

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阳民歌已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几大类,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风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种。由于积蕴深厚、传唱广泛,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歌之乡”。

乡民对歌乡民对歌

紫阳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的一种具有浓郁陕南地方色彩的民间歌曲。紫阳位于陕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

紫阳民歌流传久远,其歌词借喻巧妙,风趣幽默,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韵味独具;其旋律优美婉转,高腔唱法中游移于调式音级间的色彩性颤音唱法具有独特的价值。紫阳民歌的传承直接依托于各种民俗活动,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紫阳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紫阳民歌对于丰富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紫阳社火

紫阳社火由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一中民歌艺术活动。一般在新春佳节的夜晚举行。紫阳民歌社火也叫玩灯,它是舞狮子、彩莲船、龙舞、踩高跷、地蹦子等各种杂耍艺术形式总称。分为出灯、玩灯、卧灯和化灯几个阶段。出灯仪式其实是全部节目的预演;玩灯时,按照一定的节目顺序依次表演,唱词多以吉祥语编成的顺口溜;每个玩上玩到最后一家时,便卧灯,第二天晚又从这家开始接着表演;化灯是玩灯活动结束时,把用作表演的灯具集中火化,活动结束。

民间美术

刺绣

不晚于明清,且所占比重最大。20世纪70年代前后,本县时兴一种毛线架花,即在布料窗纱上按图样挑进彩色毛线,成品常作被搭、茶盘罩之用,此法造型简洁,手工粗放,易兴易传,流行较广。

补花

用各色布料剪成图样贴在底布上,再经缝缀而成一种装饰品。

印染

紫阳县解放前,染坊甚少,品种单调,大量染花织物由家庭妇女自己完成。其主要印染方法属唐代流传下来的“绞缬”法:先在布上用白粉石绘出图样,按图压上并包紧细绳,投染后拆绳而成。瓦房店金钟敏的“绑染库单”,线条清晰,图案饱满,花边处理尤精细巧妙。网状二方连续纹丝不乱,小菊花辫则利用撮起缝紧的纹路自然形成。

编结

紫阳编结为勾针花边和绒线编结工艺,图案多为花卉虫蝶之类。花样繁美,既是装饰品,又有实用价值。20世纪60年代前后,各地还时兴用塑料丝和塑料软带编结各类装饰品和用具。80年代,又时兴勾床褡、茶盘罩、窗帘衬花等。

剪纸

紫阳剪纸分为老派、新派、外来派。

雕塑

紫阳雕塑主要是石雕、竹雕、泥塑、面塑,玉雕工艺多为外地流入。

除此之外,紫阳县民间艺术还有镶拼、灯彩、折纸、年画等,但不普遍,且工艺水平不高,摹仿多,突破和创新极少。

风景名胜

编辑

仙人洞仙人洞

仙人洞

仙人洞真人宫景区位于紫阳县城南岸,是距县城最近的旅游景点。面积320公顷,纵深4千米,景区内植被丰富,气候宜人,有几百种亚热带植物,是安康地区最大的植物基因库。

仙人洞是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修炼之处,因张平叔号紫阳,紫阳县名由此而来。张平叔生活在北宋年间,原是浙江一名县令,因一句玩笑使其奴坤自尽,悔恨不已,被判充军,后遇道人点化人道,云游至此,见此处山高林密,水流潺潺,实为修炼佳地,遂凿洞面壁,修炼内丹,著有《悟真篇》等南派道教艺术著作,奠定了南派道教的理论基础,开现代内功之先河,人称紫阳真人,正式恢复道教活动经省宗教局批准,修建了真人宫。

擂鼓台自然风景区擂鼓台自然风景区

擂鼓台自然风景区

被誉为“陕南小武当”,是陕南著名道教圣地和旅游风景区,1995年,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擂鼓台风景区北瞰月河川道,南临汉江谷地,既有峻岭峡谷,又有高山阶地,既有尖峭嶙峋的干仞绝壁,又有姿态万千的山间溪流。主峰海拔186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山寨28座,山顶有真武上殿,山腰为下殿,中有“关南第一峰”题额。

任河漂流任河漂流

任河漂流

汉江最大的支流——任河,谷狭滩险,修建了漂流旅游项目。

任河漂流从高滩出发顺河漂流而下至权河,全程15千米,有大小险滩36个,任河水道水流有急有缓,水势有惊无险,两岸群山连绵起伏。

地方特产

编辑

紫阳富硒茶紫阳富硒茶

紫阳富硒茶

紫阳是中国两大富硒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紫阳县所生产的各种食品不仅天然富硒,而且无公害、无污染。紫阳富硒茶在唐朝曾作为贡茶供宫廷享用。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特种保健功效优质绿茶。

紫阳金钱橘紫阳金钱橘

紫阳金钱橘

紫阳自古有“橘乡”之称。早在唐代今紫阳海拔450米以下的汉江及任河流域已有大面积柑橘种植,尤以金钱桔最为名贵。金钱桔皮红似火,瓤嫩肉满,汁水丰盈,酸甜适度,品味无穷,深受宫廷官吏的喜爱,因此被唐朝列为贡品,仍为陕西桔中珍品,汉王城的皱皮柑由于注重品种改良,科学种植,规模生产,已成为紫阳柑桔又一品牌。

特色小吃

编辑
紫阳地处南北分界线上,明、清两代,曾有湖广、闽粤移民迁徙于此,生活习俗、饮馔文化相互交流影响,故紫阳的饮食呈南北风味,饮食习俗与川楚相近,喜食大米,但因稻田不多,常年以年谷、洋芋、红苕为主,豆类辅之。其口味,川味中的“酸、麻、辣”俱全,又兼有闽粤的甜腻。传统小吃以大米、糯米、包谷、豆类为主,如米浆馍、油糍、糍粑、洋糖饺子、豌豆饼、荠面巴、浆巴馍、包谷花糖等,城镇兼有麻花、油条、花卷、包子、椒盐饼子、酥炕炕等面粉制成品。又因出产芝麻,喜食芝麻饼、芝麻糖。豆类食品最多,有豆腐、豆腐脑、豆油皮子、豆腐干、菜豆腐、豆腐乳(素称“红豆腐”或霉豆腐),皮豇豆、豆瓣酱等。而最具有紫阳地方特色的则是除夕夜合家欢聚时方能见到的紫阳传统大菜——蒸盆子。

油糍:将面粉、黄豆粉、紫阳豆腐搅拌和匀油炸而成,吃时浇上淀粉醋蒜辣椒汁,口味酥脆麻辣,令人回味。

浆巴馍:系桐叶包裹包谷浆和新麦面蒸就而成,其味微酥带甜又有桐叶的清香。

水煎包子:用和好的面团包裹萝卜、粉条、肉丁及各类香料,水蒸油煎而成,外脆内软,口味独特。

洋糖饺子:将蒸熟的糍粑在油锅里微炸,再滚以燕麦、冰糖、花生、核桃掺和而成的拌面,其色泽金黄透亮,油而不腻。

椒盐饼子:将涂拌了花椒、盐、油汁的面块撮成条状,左右扭动挤压成饼,外炕内烤而成,其形整齐圆旋,其味脆麻可口。

酥炕炕:层层涂拌花椒、盐、油汁,一面撒上芝麻,外炕内烤而成,层层酥脆,层层清香。

荣誉称号

编辑
2019年2月2日,紫阳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紫阳县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2021年8月,被陕西省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11月5日,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2年2月,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健康促进县。

2022年8月,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2年12月,入选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名单。

下一篇 岚皋县

上一篇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