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阴阳营文化 编辑
北阴阳营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估计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距今已有6000~5000年的历史。
北阴阳营文化以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薛家岗文化以东的南京、镇江地区的河旁台地和丘陵上,向西到巢湖东岸与薛家岗氏族为邻,向东到太湖西部常州一带与崧泽文化相接,主要遗址还有江宁区太岗寺、卸甲甸、庙山,浦口区蒋城子,安徽滁县朱勤大山等。
中文名:北阴阳营文化
馆藏地点:南京博物院
所属年代: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出土地点: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
北阴阳营文化
北阴阳营文化
从大量石器工具和庙山遗址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可知,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从出土的兽骨得知,家畜有狗和猪。从骨镞、石球、陶弹丸等工具和鹿、水獭、鼋和龟类遗骸说明,渔猎是辅助性的经济部门。陶器制作处于手制轮修阶段,胎壁较厚。石器的磨光和穿孔技术较高。石料多从附近的紫金山(钟山)取得,有两件穿孔斧的质料属于铁矿石。制玉工艺较发达,使用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石英和玛瑙石等,成品都是小件装饰品。
根据生产水平、未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及随葬品数量有所差别等情况,北阴阳营文化大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但已孕育着父系氏族社会的萌芽(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据中国人类学家吴定良对于北阴阳营原始居民骨骼鉴定的报告,表明死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时期夭折的比例也较大。同时骨骼中所表现出的蒙古人种的特征很明显,与南京现代人的骨髓相比,差别很小,这说明五六千年前南京地区的人类已具有江南人的体质特点。
北阴阳营文化
在上述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石制生产工具。石器都磨制得很精细,多见舌形穿孔石斧,环状大石斧、穿孔石锄、长条形拱背或带脊的石锛、楔形凿,也有与薛家岗文化相近的七孔石刀。从丰富的生产工具和庙山遗址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可知,农业经济是这一地区氏族部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从出土的动物骨骼可以看出,狗和猪是普遍饲养的家畜,猪下颚骨在不少墓葬中都有发现。
由于宁镇地区既有密集的河流湖泊,又多丘陵林莽,采集和渔猎是农业经济的辅助手段。北阴阳营等遗址有数量较多的骨镞、石球、陶弹丸等狩猎工具,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鹿、水獭、鼋和龟类遗骸。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在制陶和石器制作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制陶工艺比较先进,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其次是灰陶,三足器、圈足器十分普遍。总的看来,陶器尚处于手制并经慢轮修整阶段,胎壁较厚,造型也比较简单。
北阴阳营文化
在北阴阳营遗址的253座墓葬中,东部较晚的13座墓出土物品与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出土物品很接近,一些灰坑中还发现了良渚文化的遗物,说明北阴阳营文化与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联系密切,晚期受到更为先进的良渚文化强烈影响,或者融入良渚文化,共同进入奴隶制的青铜时代。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