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锦城散花楼 编辑
《登锦城散花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游成都时的作品。此诗通过对登楼所见景物的描绘,抒发了登楼的愉悦之情。全诗以时间为主轴展开描述,从朝光到暮雨,并且向四周扩散,东到长江三峡,南至双流县城,形象鲜明,意境飘逸,诗人以华丽言辞写所见景物,颇切合青年李白的身份。
作品名称:登锦城散花楼
作者:李白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版本一
登锦城散花楼⑴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⑵,珠箔悬银钩⑶。
飞梯绿云中⑷,极目散我忧⑸。
暮雨向三峡⑹,春江绕双流⑺。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版本二
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词句注释
⑴锦城:锦官城的简称,故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即用作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一名锦楼,在成都摩诃池上,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
⑵金窗:华美的窗。绣户:雕饰华美的门户。
⑶珠箔(bó):即珠帘。由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银钩:玉制之钩。银:一作“琼”。
⑷飞梯:即高梯,指通往高处的台阶。
⑸极目:尽目力所及远眺。忧:一作“愁”。
⑹三峡:指长江三峡。其说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在重庆市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
⑺双流:县名,属成都府。因以县在二江(郸江、流江)之间,故得名双流,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
白话译文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
华美的窗间夹着锦绣的门户,珍珠缀饰的帘子间悬挂着玉钩。
台阶高耸直入云端,我登高极目远望舒散怀忧。
日暮时潇潇细雨飘洒向三峡,春时江水漫漫环绕着双流城。
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正如同身游于九天之外。
整体赏析
此诗首二句写清晨春光明媚,普照锦城,散花楼更是光彩夺目、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点明登楼的时间和地点。次二句描绘散花楼的精美装饰。再次二句用夸张的手法抒写登楼的感受,楼接霄汉,气象雄伟,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然后再二句正面描绘登高楼所见远近的景象,暗用“巫山云雨”的典故。末二句用比喻形容登楼观感,既叹楼之高,又赞所见景物。全诗以华丽言辞写所见景物,颇切合青年李白的身份。
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此诗就相当于一首五言律诗了。而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诗眼”。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诗人的快意之感,这两句初步显示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感染力。
综观全诗,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虽属年少之作,已经显示了李白的诗歌天才,大手笔已见端倪,不是人尽能为之的。当时苏梃就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名家点评
郁贤皓《李白集》:“全诗所写先后顺序,由近及远,语言精美,体物工细,确是诗人早年的代表作之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