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之纯 编辑
李之纯(1022-1097),字端伯,古属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李之仪之从兄。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曾任户部、工部尚书,三迁御史中丞,以善治仁厚吏称。 是自明代即被供奉于庆云乡贤祠的一位先贤。
字:端伯
所处时代:宋朝
出生地:山东省庆云县
出生日期:1022年
逝世日期:1097年
本名:李之纯
外文名:LiZhichun
国籍:中国 北宋
民族:汉族
宋元祐元年(1086年),加龙图阁直学士衔,任职沧州。后诏还任户部侍郎。不久,又改集贤殿编撰,再出任河北都转运使。很快,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暂且主持开封府事务。不久,以直学士身份又暂且主持成都府事务。诏还,晋宝文阁侍制,任命他为太仆卿,升任户部尚书,又升任御史中丞。辗转数任,皆以善治仁厚吏称。
李之纯虽系朝廷命官,但同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宋朝实行以文治国的方针,把尊师重道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李之纯一生力倡三教合一,他认为近世儒者,推论大道,穷任命之源,其功甚巨,然其论佛,却不能深究其旨,以至坠于邪见,疑误后生。他因此对儒家学者有关论佛、辟佛的言说,进行分类条理,编定为《鸣道集说》。李之纯在该书中“援儒入佛,推释附儒”,闻述了他的“三教合一”思想。李之纯有《楞严》《金刚》等经的注释及诗文集,论述公允平直,皆出入三家。他的观点成为当时主张三教合一说的代表性思想。
在北宋的文学革新中,他和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人一样,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内容浮浅、单薄而又空泛,提倡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李之纯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大都写得简洁流畅而又丰满生动。
李之纯一生交游甚广。与苏轼、苏辙及“苏门弟子”黄庭坚等人关系密切,多有诗词文赋唱酬。与冯山、沈遘、元绛、王安国、吕陶、范祖禹等朝中重臣多有文字交。与理学家程颐等交厚,在礼部郎中、赠太师冯山的《安岳集》中,有赠李之纯诗文二首,对其为人为官赞誉甚高。
因李之纯身患疾病,改任工部尚书。绍圣中,御史刘拯劾李之纯阿附苏辙,降职单州太守。很快去世了,时年75岁。留有奏议5卷,文集20卷。
李之纯淳厚、博学,门徒甚广,著名学者王从之即是其中一位。李之纯去世后,王从之以诗歌之、颂之,对其为人、为文以及为民的情怀均甚为感佩。
徙成都路转运使。成都岁发官米六千石,损直与民,言者谓惠民损上,诏下其议。之纯曰:"蜀郡人恃此为生百年,奈何一旦夺之。"事遂已。秩满复留,凡数岁,始还朝。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元祐初,加直龙图阁、知沧州,召为户部侍郎。未至,改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进宝文阁待制、知瀛州。俄以直学士知成都府,还为户部,三迁御史中丞。建言:"朝廷事下六部,但随省吏视其前后批,以制缓急之序,是为胥吏颛处命令也。若大臣不暇省,宜令列曹长贰随其所承,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必禀而后决,毋拘于文,则吏不得舞权,而下情达矣。"又言:"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燮理阴阳,辅相之职。间者,国论稍亏雍睦,语言播传,动系观望,不可以不谨。"
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托词命以毁先帝,苏辙以名器私所亲,皆以临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刘拯劾其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从弟之仪。
之仪字端叔。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
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