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邑 编辑
陶邑,上古帝尧之封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周时期,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建都陶丘。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得陶邑的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了作用,“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迅速发展成为诸侯国间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司马迁誉之“天下之中”。
陶邑位于菏、济水系交通要道,自陶邑西溯济、河而上可达秦、晋;顺济水而下,能抵齐国都城临淄;东经菏、泗、淮可到南方的吴、楚地区。战国时期开凿“鸿沟”,更使陶邑水运条件锦上添花。
陶丘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公元前487年,宋景公伐曹,执曹伯阳,曹国灭亡,历26君,663年。
战国时期,陶邑成为合纵连横必争的“午道”。争战的目的是为了兼并城市和土地,繁荣的陶邑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诸侯间的争夺。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发动合纵战争,齐、楚、魏灭宋,三分其地,齐国得到陶邑。
公元前284年,燕、韩、赵、魏、秦五国连横攻齐,秦国首先攻取了陶邑,并把它作为秦相魏冉的封邑。魏冉死后,秦设陶郡。
公元前254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击退秦国,魏安厘王乘机攻占了陶邑。
陶邑
西汉时期,汉景帝中元六年,梁国一分为五,于梁国旧都置济阴国,后收为郡。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改定陶国为济阴郡。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更名为定陶国。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改为济阴郡,属兖州。
东汉时期,初为定陶国,不久,改为济阴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刘长被封为济阴王,立十二年,元和元年卒,因无后,国除,复为济阴郡。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汉安帝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刘保即皇帝位,济阴复为郡。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济阴复为国。
陶邑
北魏时期,置西兖州,与济阴郡同治定陶,后徙左城(今曹县西北)。北周改西兖州为曹州。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济阴郡(治济阴县,今曹县西北)。
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更名为曹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曹州为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曹州。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称帝,废唐哀帝为济阴王,葬于定陶“温岭”。
宋朝,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曹州改赐广济军。宋崇宁元年(1102),升曹州为兴仁府,管辖济阴、南华、乘氏和宛亭(冤句)四县。
金朝,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因城圮于水,迁治故乘氏城。即今菏泽市城区,济阴属之。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省济阴县,其地直隶曹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为府。治菏泽(今山东菏泽牡丹区)。辖11州县,菏泽(今菏泽市牡丹区)、定陶(今菏泽市定陶区)、钜野(今菏泽市巨野县)、单县(今菏泽市单县)、曹县(今菏泽市曹县)、范县(今河南省范县)、观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莘县观城镇)、城武(今菏泽市成武县)、郓城(今菏泽市郓城县)、朝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莘县朝城镇)10县及濮州(州治在今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1散州。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