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邦纳寺 编辑
邦纳寺,全称巴丹邦纳谢珠土旦塔杰林,又称巴旦邦纳寺,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色昌乡帕尔肖村境内,是明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邦纳寺,现存占地面积为500多平方米。邦纳寺是加丹德东寺的寺主一世冲·嘎玛丹觉在藏域建筑的十三座寺之一,属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寺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为藏族传统的碉房式建筑,装饰上有汉式建筑风格,跟四川阿坝一带的藏式建筑相似,并且一直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未经过大修。寺院主要由经堂、佛殿、门廊、转经室组成,外部建筑为藏式传统风格(土、石、木组成结构)。寺外东南角设有经幢(木柱)四根嘛呢石堆,西南角有井房。寺北面山坡上有新建的寺院生活用房。邦纳寺存有四臂护法、旁查玛像、弥勒佛镀金像、师君三尊塑像,金、铜、响铜质佛像51尊,43幅唐卡,百尊静猛天众石雕像;还有诸多佛陀、菩萨、本尊、护法等石雕像,三尊佛塔;留存《十万般若经》《八千颂般若经》《千尊佛陀》《五部遗教》《谢扎玛遗教》《桑林玛遗教》《甘珠尔》刻版及高僧大德的论著等诸部经典。另外,经堂内的墙壁、梁柱上的壁画对研究16世纪嘎玛嘎赤派独特画风、艺术形象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邦纳寺兼具齐乌岗派画风及明末汉地建筑风格,对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早期怒江流域噶举派历史沿革,教义教规等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006年5月,邦纳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邦纳寺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色昌乡帕尔肖村境内
所处时代:明朝
占地面积:约 5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767-3-47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60年,民主改革期间,邦纳寺用为教室(一层)和居民用房(二层)。
1983年,邦纳寺进行过维修。
1986年,邦纳寺僧尼和群众自发进行维修,更换了梁柱。
1998年,西藏自治区对邦纳寺进行维修。
2009年5月,启动邦纳寺修缮工程。
邦纳寺
邦纳寺
邦纳寺经堂(藏语称杜康),入口在本堂南墙,西墙正中设有佛殿大门。平面呈方形,面阔四间,进深四间,屋内主柱有十五根,其中方柱九根(原建柱),圆柱六根(后加支顶柱)。桂头上依面阔方向设两层托本,第一层托本宽同柱径。厚30厘米,呈蝴蝶状;第二层托木厚20厘米,长1.6米。托本上用额枋、平板枋。纵向连接。再上用圆木椽,横贯南北。室内高度3.6米,为了采光,经堂屋顶开了一间天井。地板为木制地板,墙体为夯土墙。除上述十五根柱外。后陆续增加了三十三根支顶柱。
邦纳寺藻井
护法殿(藏语称贡康),位于佛殿上层,内供有镇寺之宝(藏语丹·崩叉玛)和石刻护法神像,供奉品多玛等,是住寺喇嘛诵经、上酥油灯的场所。殿坐西朝东,佛殿上层南半部分为法鼓库房、号房。屋顶木椽中设有采光、排气的小天井等。
邦纳寺壁画
邦纳寺存有四臂护法、旁查玛像、弥勒佛镀金像、师君三尊塑像,金、铜、响铜质佛像51尊,43幅唐卡,百尊静猛天众石雕像;还有诸多佛陀、菩萨、本尊、护法等石雕像,三尊佛塔;留存《十万般若经》《八千颂般若经》《千尊佛陀》《五部遗教》《谢扎玛遗教》《桑林玛遗教》《甘珠尔》刻版及高僧大德的论著等诸部经典。另外,经堂内的墙壁、梁柱上的壁画对研究16世纪嘎玛嘎赤派独特画风、艺术形象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地理位置
邦纳寺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色昌乡帕尔肖村境内。
帕尔肖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邦纳寺,路程约135.9千米,用时约3小时1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