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蚧壳虫 编辑
蚧壳虫是同翅目蚧壳虫科昆虫, 又名树虱子、介壳虫。 雌成虫介壳圆形,中央隆起、白色,壳点黄色,位于介壳正面中央稍偏旁;触角退化成瘤状,其上各生刚毛1条;前气门腺15个,排成半月形群。雄成虫介壳鸭嘴状,壳点橘红色,位于端首,其余部分蜡质洁白色,表面有3条纵隆起,末端上下横裂成两层;虫体略呈长纺锤形,橙黄色。触角10节,念珠状,上生很多毛;腹部长,末端尖削。
蚧壳虫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养分,或在果实和叶片上为害。繁殖快,1年繁殖2-7代,卵椭圆形,初产淡粉红色,渐变淡黄褐色,孵化前为橘红色。
蚧壳虫是园林植物主要害虫种类之一,在中国危害园林植物的蚧壳虫约600余种。其虫体被厚厚的蜡质层所包裹,防治非常困难,被列为园林“五小害虫”之首。
别名:介壳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同翅目
亚门:六足亚门
亚目:胸喙亚目
亚纲:有翅亚纲
分布区域:国内外广泛分布
中文学名:蚧壳虫
总科:蚧总科 Coccoidea
蚧壳虫
蚧虫scale insect,又名“介壳虫”。同翅目蚧总科昆虫的统称。雌雄异体。
蚧壳虫是园林植物主要害虫种类之一,在我国危害园林植物的蚧壳虫约600余种, 危害长春市园林树木较为严重的有6种, 主要有白蜡蚧、朝鲜毛球蚧、圆盾蚧、水木坚蚧、考氏白盾蚧、桑白盾蚧。蚧壳虫在我市主要危害女贞、山杏、京桃、糖槭等树种, 造成枝叶发黄、畸形、叶片脱落, 严重者导致整株死亡, 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及园林绿化效果。
卵:椭圆形,长径0.2~0.3mm。初产淡粉红色,渐变淡黄褐色,孵化前为橘红色。
相关图片
若虫:扁卵圆形,淡黄褐色,体长0.3mm左右。触角5节,腹末端具2根尾毛。两眼间有2个腺孔,分泌棉絮状毛覆盖身体。脱皮后眼、触角、足、尾毛均退化或消失,开始分泌介壳,第1次蜕皮负于介壳上,称壳点。
成虫:雌成虫介壳圆形,中央隆起、白色,直径2.0~2.5mm,壳点黄色,位于介壳正面中央稍偏旁。壳下虫体成心脏形,上下偏平,体长约1.0mm,淡黄或橘红色,臀板区深褐色,分节明显,节喙略突出。触角退化成瘤状,其上各生刚毛1条。前气门腺15个,排成半月形群。围阴腺5组均发达。臀板周缘共有4对对分的臀叶,以第一对最发达。雄成虫介壳鸭嘴状,长1.3mm,壳点橘红色,位于端首,其余部分蜡质洁白色,表面有3条纵隆起,末端上下横裂成两层。雄成虫体略呈长纺锤形,长0.6~0.7mm,翅展1.3mm,橙黄色。触角10节,念珠状,上生很多毛。腹部长,末端尖削,端部具1性刺交配器。
蚧壳虫
蚧壳虫
1. 加强养护管理
定期施肥, 增强树势及树木的抗性;结合养护管理, 秋季人工刷除枝、干上的越冬若虫;对死株进行集中烧毁,彻底消灭虫源,以免传播;加强修剪, 通风透光, 减少虫害发生率。
2. 化学防治
蚧壳虫
3. 生物防治
针对不同蚧壳虫, 利用天敌进行防治。
在自然情况下,蚧壳虫活动性小,其自身传播扩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花卉交换、调运频繁,人为和远距离传播病虫害的机会日益增多。检疫工作规定花卉不带危险性病虫(含各种繁殖材料)方可运输。如发现病虫,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