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沫蝉 编辑
沫蝉 (froghopper ),半翅目沫蝉科,亦称吹沫虫(spittlebug)或鹃唾虫(cuckoo spit insect)。
中文名:沫蝉
别名:吹沫虫、鹃唾虫
拉丁学名:froghopper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半翅目
亚目:同翅亚目
科:沫蝉科
总科:沫蝉总科
概述
沫蝉
特征特性
稻赤斑黑沫蝉和刘氏长头沫蝉的特征特性
稻赤斑黑沫蝉又名稻沫蝉,雷火虫。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普及和有机氯农药停用,该虫害已呈上升趋势。刘氏长头沫蝉是近年在岳西发现危害水稻的一种新害虫。有关此虫生物学特征特性及防治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
结果与分析
沫蝉
沫蝉
2种沫蝉皆以成虫刺吸水稻上部直立叶片液汁危害。稻赤斑黑沫蝉刺吸的叶片,初期多在主脉和叶缘之间形成棱形斑,以后全叶逐渐枯黄,呈土红色。刘氏长头沫蝉危害初期多在叶尖出现,后沿叶缘迅速向下加长加宽扩展,中期除中脉绿色外全部枯黄,后期全叶枯黄,呈土红色。
1996年9月18日在南庄对受害严重的杂交中稻汕优63考察,稻赤斑黑沫蝉、刘氏长头沫蝉的被害株空壳率分别为37.3%、29.3%,比正常株增加22.6、15.5个百分点,千粒重降低11.7%、6.8%,减产30.8%、18.3%,损失很大。
世界第一跳跃者
有的科学家认为:沫蝉是世界上跳跃最高的动物,虽然他身体只有3毫米,但是它却能跳到70厘米,这个相当于一个人往上跳210米!竟然比跳蚤跳的都高
稻赤斑黑沫蝉
稻赤斑黑沫蝉
刘氏长头沫蝉
刘氏长头沫蝉
稻赤斑黑沫蝉
成虫: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缝中越冬。海拔400m以下地区5月下旬始见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较多见,9月下旬终见。成虫多集中于背阳、背风地或田埂边稻株的直立叶片上危害。上午10:00前一般较少活动。交尾多在下午16:00-18:00进行,此后活动频繁。成虫受惊后飞起,在不远处落下,因而其危害多集中连片。②卵:山区高差较大的梯田埂用石块砌成,成虫喜在早晨飞到背阳田埂的石块间隙中产卵,卵散产,每处3-5粒,雌虫怀卵量70-90粒。③若虫:一般在石块缝中3-15cm深的土壤内啃食草根,吐白色泡沫,由深而浅。傍晚老熟若虫爬到土面附近的草茎上,吐沫围住身体。泡沫较大,直径15-18mm,多下垂为灯笼状。天亮前若虫大部羽化成虫,上午8:00-9:00,成虫飞到附近的草丛中静状不动,下午16:00后飞入大田中,9月中下旬温度下降,若虫蜕皮速度显著减缓,多困死在泡沫中。
刘氏长头沫蝉
沫蝉
①成虫:多见于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区,500m以上少见。海拔500m以下地区,成虫6月中旬始见,此后有2个发生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第1高峰期,8月中下旬为第2高峰期,10月上旬终见。成虫多集中在田埂边的稻株上刺吸上部叶片。上午栖息于稻田附近的草丛中,下午16:00后,田间虫量显著增加并频繁交尾,早晨飞到田边产卵,飞翔能力较稻赤斑黑沫蝉差,受惊后飞起。
②卵:成虫一般在田埂边产卵,卵散产,每处3-9粒,雌虫怀卵量60粒左右。
沫蝉种类多达2000余种
2种沫蝉的成虫发生期长,移动迅速,农民称为“杀不死的神虫”。而其若虫发生地相对集中,抵抗力较弱,并能产生指示目标——泡沫。因此,防治上应把重点放在若虫期。
清除杂草
5月上旬,铲除田埂上及埂边的杂草,并拔除高大梯田埂的石缝中杂草。6月上旬在泡沫经常出现的地方,再彻底清除1次。
药剂防治
系统调查杂草上的泡沫,掌握若虫虫情,在其盛发期用20%叶蝉散乳油2.85-4.00ml/L药液,或25%巴沙乳油2-2.5ml/L药液,或50%甲胺磷乳油0.83-1.25ml/L药液,或80%敌敌畏乳油1mg/L药液进行喷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