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牙鼯鼠 编辑
沟牙鼯鼠(学名:Aeretes melanopterus),别称黑翼鼯鼠,为中国特有种。沟牙鼯鼠为中型鼯鼠,体长305~310mm,尾长330~343mm,后足长63~65mm,背毛沙灰棕色,毛基深灰色,中上段黄棕色,毛尖黑色。
沟牙鼯鼠具夜行性。以滑翔和攀爬结合交替活动。植食性,喜在高大乔木的树洞中做巢,栖息于海拔3000以下水源丰富的深山针阔混交林中。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
沟牙鼯鼠仅发现于不多的几个地方,数量已经很少,已处于濒危。现已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概述图来源: )
外文名:North Chinese flying squirrel
别名:黑翼鼯鼠
中文学名:沟牙鼯鼠
拉丁学名:Aeretes melanopter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啮齿目
亚目:鼠形亚目
科:松鼠科
属:沟牙鼯鼠属
种:沟牙鼯鼠
亚种:2个
分布区域:中国
命名人及年代:Mine-Edwards,1867
沟牙鼯鼠
沟牙鼯鼠背毛沙灰棕色,毛基深灰色,中上段黄棕色,毛尖黑色。背后方毛尖黑色的毛渐少,部分毛尖显灰白色,使臀部略显苍白。头部中央棕灰色,吻鼻周围浅黄褐色。体侧及飞膜棕红色,毛基黑色而向上渐转为红色而至毛尖则为锈红色。飞膜外缘灰色,形成一窄边。腹面污白色。尾色与背色相似,尾端黑褐色。
沟牙鼯鼠吻短而钝。鼻骨向后突入,超过前颌骨的后缘。眶间突较窄,眶上突发达且向两侧平伸展开;其后方向两侧延展形成颞嵴,直至枕骨处。额顶较平坦,只在顶骨处稍有隆起。门齿孔靠前,远离第1前臼齿的连线。听泡发达,左右间距较大。颧弓平直,位于颊齿上方。
沟牙鼯鼠
沟牙鼯鼠栖息于海拔3000以下水源丰富的深山针阔混交林中,选择冷杉、黑桦、白桦林等乔木作为栖息位点。
沟牙鼯鼠
沟牙鼯鼠具夜行性。以滑翔和攀爬结合交替活动。植食性,以各种嫩枝、芽叶、果实以及蘑菇等为食,也食少量昆虫。不冬眠。天敌主要是鼬类和猛禽类。其他沟牙鼯鼠生态资料所知甚少。
沟牙鼯鼠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中国(北京、甘肃、河北、四川)。
沟牙鼯鼠分布范围
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哺乳期为每年5月左右。
序号 |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沟牙鼯鼠指名亚种 | Aeretes melanopterus melanopterus | Mine-Edwards,1867 |
2 | 沟牙鼯鼠四川亚种 | Aeretes melanopterus szechuanensis | —— |
(资料来源: )
种群分布不零散。由于该种栖息地的减少,没有其种群数量信息,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该种种群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森林砍伐和过度捕捞。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沟牙鼯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