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飞鼠 编辑
小飞鼠是啮齿目松鼠科飞鼠属哺乳动物, 又称飞鼠,普通飞鼠等。 体背面为灰土黄色、棕土黄色;触须黑色,皮翼背面黑色,前缘呈棕土黄色,后缘渐呈污白色。尾扁,毛蓬松,尾背面淡棕橙色,杂以黑褐色,两侧淡黄至橙色;前后足背面黑褐色;眼下方、唇、颊及体腹面和四肢内侧均为污白色,杂有棕土黄色。
小飞鼠主要分布于芬兰的北部,波罗的海南岸到东岸,向东一直到俄罗斯的楚科奇以及蒙古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北海道。在中国的西北部、东北以及中部均有分布。 栖息于山区茂密林地带,巢穴筑于树洞,亦见于石缝内,夜间活动,白天隐匿于洞中, 以松子、浆果、树枝的嫩芽为食,也食蘑菇。 3月和4—5月为繁殖高峰,妊娠期为40—42天,典型的胎仔数为2—3只。
小飞鼠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名:小飞鼠
拉丁学名:Pteromys volans
别名:鼯鼠
外文名:Siberian Flying Squirrel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啮齿目
科:松鼠科
属:飞鼠属
种:小飞鼠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种:5个
分布区域:亚欧大陆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小飞鼠
小飞鼠体小,体长小于200mm。吻较钝。眼大,耳正常,四肢粗短。前足掌裸露,具掌垫和指垫,后足蹠部被毛,无蹠垫,而仅具4个趾垫。尾扁平,尾毛呈羽状排列。雌性乳头4对,即胸部2对,腹部2对。
小飞鼠冬夏毛两色,夏毛背面褐灰色,毛基灰黑色,毛尖端棕灰色;在背毛中杂有基部黑色、上段灰色、尖端黑色的针毛,使整个背面呈现灰黑色波纹。飞膜与体背色基本一致。腹面为灰色,针毛毛基淡灰色,尖端白色。眼眶周围具黑棕色眼圈。耳被淡棕色短毛。四足背面棕色,足蹠被以淡棕黄色毛。尾背、腹中央有1条深褐色略染灰色的条纹,两侧橙黄色。冬毛较夏毛浅,呈淡黄或黄灰色。
小飞鼠头骨颅全长不超过41mm。吻短,仅及颅全长的1/4。脑颅部凸圆,眶上突前具1个缺刻,眶上突沿眼眶向后突出。颧弓较平。鼻骨较短,其末端小于前颌骨末端之宽。听泡较大,其长大于上齿列之长。枕骨大孔呈近圆形。
小飞鼠门齿的前方光滑面稍微突出。第1上前臼齿很小,第2上前臼齿很大,其齿冠面略大于其后的臼齿齿冠面。臼齿低冠型,咀嚼面十分清晰,与松鼠科的臼齿原型极为相似。齿式=22。
小飞鼠栖息于温带、寒温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在青海,一般均栖息于密林环境中,栖息地内主要乔木树种有云杉、白桦、黑桦和山杨等。
小飞鼠无冬眠习性。夜行性,多于黄昏后活动,白昼也偶尔可见。日间受到惊动后,即慢慢爬至洞口,有的即窜出往下滑翔,着地后急速爬上就近的树干,最后紧贴身子隐没于树杈或枝叶密集处;有的则往往在其洞口探视片刻,视其周围的动静而窜出洞滑翔或留守洞内。常在树上攀爬,或在树枝间滑翔。滑翔时,尾平展,伸直四肢,撑开皮翼,向下飘动,远达50m。
小飞鼠筑洞及营巢的树种主要是山杨和桦树,占据营巢的乔木,由于其髓部被挖空,致使该树不久即枯死,而小飞鼠居住其中,日积月累,洞穴不断加深,但洞径始终不变,洞口大小恒定,仅有时会增加出入的洞口数。巢穴底部主要以苔藓类为巢材加以填充。小飞鼠驰洞口距地面的高度无规律性,低的2-3m,高的可至6-7m。
小飞鼠以松子、浆果、树枝的嫩芽为食,也食蘑菇,秋末常储存坚果等食物过冬。
小飞鼠的天敌有食肉类的豹、野猫、鼬类,以及鹰雕类猛禽。
分布于:中国、爱沙尼亚、芬兰、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拉脱维亚、蒙古、俄罗斯联邦;可能灭绝:白俄罗斯;区域性灭绝:立陶宛。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新疆等地。
分布范围
小飞鼠在每年的4~7月间会进行繁殖,每年分娩1~2窝幼崽,每次分娩有2~3只幼崽。第一窝幼崽会在5月份出生,第二窝幼崽在6月底或7月初。妊娠期为30天,断奶期为生产后46天后。圈养的小飞鼠最大寿命为11.4年,野生的小飞鼠平均寿命在3.8年。
序号 |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小飞鼠东北亚种 | Pteromys volans arsenjevi | Ognev, 1935 |
2 | 小飞鼠甘肃亚种 | Pteromys volans buechneri | Satunin, 1903 |
3 | 小飞鼠北疆亚种 | Pteromys volans turovi | Ognev, 1919 |
4 | 小飞鼠指名亚种 | Pteromys volans volans | Linnaeus, 1758 |
5 | 小飞鼠河北亚种 | Pteromys volans wulungshanensis | Mori, 1939 |
(资料来源: )
保护级别
2000年8月1日小飞鼠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VU-易危。
2020年6月23日小飞鼠被列入《辽宁省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2年小飞鼠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由于混交林的破坏,该种数量在许多地方持续下降。在芬兰,该种非常普遍,但数量仍下降,详细研究表明在1980到2001年间,数量下降了20-58%,也没有数量稳定或增加的地区,并预计在未来继续下降。2002到2005年,芬兰雌性小飞鼠的数量估计在134800-151300只(95%可信度)。小飞鼠在俄罗斯和日本北海道极为普遍。该种总体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濒危原因
小飞鼠濒危的主要原因如下:
原因分类 | 详细原因 |
---|---|
人为因素 | 被猎杀用于商业用途的皮草 |
环境因素 | 成熟的云杉和阔叶林(最佳栖息地)减少 |
繁殖能力 | 繁殖能力低下和物种通过开阔地区的传播能力差 |
保护措施
芬兰林业和农业部以及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如何处理林业飞鼠的详细指南,在保护区保护已知的觅食和筑巢地点(在筑巢树周围30米的范围内保护树木,并保留“走廊”,使筑巢地点不被孤立)。
中国于2018年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要求建立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培育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避让相关自然保护区域、野生动物迁徙洄游通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相关保护规划和措施,将野生动物保护经费纳入预算;支持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因物种保护目的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