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姑鱼 编辑

石首鱼科白姑鱼属动物

白姑鱼白姑鱼

白姑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白姑鱼属鱼类,又名银姑鱼,白姑子,白米子,白鳘子,白梅。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略呈弧形;口裂大,吻不突出,上颌与下颌等长,上颌牙细小,排列成带状向后弯曲,下颌牙两行,内侧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吻缘孔5个,额部有6个小孔,无颜须;吻端、眼周围及颊部被圆鳞,体被栉鳞,鳞片大而疏松,耳石三角形;尾鳍楔形。体侧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胸鳍及尾鳍均呈淡黄色。

白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国沿岸均有分布。暖温性近底层鱼类,一般栖息在水深40—100米泥沙底海区。杂食性,主要以底栖十足类、小型鱼类和头足类为食。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龄。产卵期为5—9月,6—7月为盛期。

白姑鱼为次要经济鱼类,具有年龄结构较为简单、生殖期长、产卵场较广且分散等特点。 曾因捕捞过度资下降,1965年以来有所回升,20世纪70年代发现幼鱼分布区扩大,产量上升,80年代日本在东海及黄海年产量达1.8—2万吨,中国年产约0.3—0.4万吨,沿海常年均可捕获。 其资源状况尚处于相对稳定,但渔况也在减少,如渔场范围、鱼发时间与个体大小等都不如以前,资源养护趋势愈发显著。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Silver croaker

别名:白姑子、白米子、白口、白江

中文学名:白姑鱼

拉丁学名:Pennahia argentat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石首鱼科

属:白姑鱼属

种:白姑鱼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Houttuyn,1782

同义学名:Argyrosomus argentatusHouttuyn,1782

保护级别:(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编辑

成鱼

白姑鱼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略呈弧形。头钝尖,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约等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瞳孔之后;上颌最外列齿扩大为犬齿,内列齿细小呈绒毛状,前端中央无齿,左右侧齿中断不连续,下颌内列齿扩大为犬齿,左右侧齿连续不中断;吻缘孔5个,中央缘孔为半圆形的侧裂孔,内、外侧缘孔沿吻缘叶侧裂,吻缘叶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3个,孔小呈弧形排列;颏孔6个,中央4孔在颐缝合处呈梯形排列,前2孔距离较短。鼻孔2个,卵圆形后鼻孔约为圆形前鼻孔的两倍大。眼眶下缘达前上颌骨顶端水平线。前鳃盖后缘具锯齿缘,鳃盖具2扁棘;具拟鳃;鳃耙细长,最长者为鳃丝的1.5倍。吻端、眼周围及颊部被圆鳞,余被栉鳞,背鳍软条部和臀鳍基有一列鞘鳞,尾鳍基部有小圆鳞。耳石为白姑鱼型,即三角形,腹面蝌蚪形印迹之“尾区”呈“T”字型,末端仅弯向耳石外缘。胸鳍基上缘点在背、腹鳍基起点前,位鳃盖末端下方,背鳍基和腹鳍基起点相对;尾鳍楔形;第二臀鳍棘略短于眼径。腹腔膜黑色,胃为卜字形,肠为2次回绕型,幽门垂11-12个,鳔为白姑鱼型,附枝24-27对,仅有腹分枝,第二对以后呈翼形开展。体侧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银白色;背鳍褐色,软条部中间有一银白带;尾鳍黑色;臀鳍无色;腹鳍和胸鳍无色。口腔白色。鳃腔黑色。鳃盖后缘具暗色斑块。

幼鱼

孵仔鱼全长为2.38毫米,油球位于卵黄囊的后端稍下方,胚体上具4从明显黄色素,分布在吻端、眼后、胸鳍后方及尾部中央,肌节12-19对。体长5.9毫米稚鱼,腹部、尾部具2-3个黑色素,其中臀鳍后黑色丛在离臀鳍后基1-2肌节处;体长8.3毫米稚鱼,体侧黑色素位于背鳍第四至第五棘基底和体侧正中线中间位置;体长15毫米稚鱼,体侧黑色素分散呈斑纹状;体长25.5毫米稚鱼,全身黑色素增加,黑色素丛之间界线不清,鳃盖下色素呈黑色。

生活习性

编辑

白姑鱼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深40-100米泥沙底海区。有明显季节洄游习性,春季因生殖集群游向近岸产卵场,产卵场水温约为20℃、盐度33.4‰,主要产卵场水深为40-60米,产卵后在附近海区索饵,秋末返回越冬场,越冬场水深为80-100米。中国黄、东海大致可分为两个种群,东海群有南、北两个越冬场,北部越冬场位于长江口和舟山群岛外海,偏北分布的鱼群常与黄海越冬鱼群相混;南部越冬场位于浙江南部到闽中外海,生殖期间鱼群向岸靠拢后顺着岸线平行方向向北移动,产卵后分布在浙江中部、南部和闽东近海索饵,冬季返回越冬场。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的声音。

白姑鱼为捕食性鱼类,食性较杂,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如长尾类、短尾类、脊尾白虾、日本鼓虾、鲜明鼓虾、小蟹、矛尾虾虎鱼、纹缟虾虎鱼等。不同月份其摄食强度有较大差异,5-8月摄食强度较大,冬季则较小。

分布范围

编辑

海域范围: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在中国分布于渤海(在渤海湾北起河北的秦皇岛、南至天津岐口)、黄海、东海、南海。

国家地区: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朝鲜、马来西亚、越南。

白姑鱼分布图白姑鱼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中国长江口渔场产卵期为5-9月,盛期为7-8月,产卵最适水温为20℃左右。怀卵量为5-65万粒。卵浮性,球形无色透明,卵径为0.85-0.92毫米,卵膜光滑,卵黄均匀,略呈黄色,油球1个。水温20.4℃时,受精卵约33小时孵化。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编辑

每百克白姑鱼的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质19.1克,脂肪8.2克,能量628千焦(150千卡),钾382毫克,钠152毫克,钙23毫克,镁28毫克,铁0.3毫克,锰0.02毫克,锌0.84毫克,铜0.04毫克,磷171毫克,硒21微克,维生素B0.02毫克,维生素B20.08毫克,尼克酸3.3毫克,维生素E1.49毫克。

垂钓方法

编辑

矶钓

选择码头外侧、石坝或礁石一侧,水流流速每秒1-1.5米,海底系沙地、泥地或泥沙混合型地貌的地方,用3米以上海竿抛30米以外,绕线轮上装80-100米直径0.5毫米主线,主线穿一通心活坠,坠以锥形为好,可加速沉底且减少洋流阻力不致饵钩偏位,坠重100-200克。

主线下端边装一转环,转环下端边50厘米、60厘,米两条直径0.4毫米脑线,脑线上各拴一钩,钩以伊势尼11-13号为宜,钩尖越锋利越好。矶钓白姑鱼的饵料最好是沙蚕,其次是虾仁。矶钓白姑鱼的最佳时机是潮落三分和潮涨三分前后各1小时左右。垂钓时,将装好钓饵的饵钩甩至钓点。待坠子沉海底,摇动钓线稍绷紧。白姑鱼咬钩后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有时竿尖突然抖动,有时钓线猛地松驰下来,有时钓线突然抖动一下。这些都是白姑鱼咬钩的信号,均应立即提竿,但动作不要太大,以免将鱼嘴拉豁。

船钓

船钓的要点是选准钓位。白姑鱼的鱼路、鱼场、鱼窝一般在海岛石礁避开急流但又有一定流速的急流与静水交汇处,流速一般每秒1-2米的地方。找准流速适当的海域还要与潮汐结合起来,小潮汛和落潮满、涨潮满相对无潮时就要适当靠近急流处,大潮汛和落三分以上、涨三分以上相对流急时,就要适时避开急流,但船位移动的距离都不要过大,一般移动10-30米即可,使钓位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船钓的钓具可以用海竿钓,钓具匹配与矶钓相似,也可以拽线钓,用直径0.5毫米主线穿一通心坠,下以转环连续,转环下拴双钩,钩脑线长一钩50-60厘米,一钩30-40厘米,饵料用鲜虾仁为最好,其次沙蚕牡蛎肉、青鲇鱼片均可。垂钓时,将船停至钓点。将钓饵装于钩上,顺船边下沉至水底,然后提拉饵钩,白姑鱼口裂大,咬钩迅速,当手感沉重时即要迅速提竿。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白姑鱼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50 千卡
蛋白质19.1 g
脂肪8.2 g
胆固醇80 mg
饱和脂肪酸2.1 g
多不饱和脂肪酸0.9 g
单不饱和脂肪酸2.7 g
153 mg
28 mg
171 mg
382 mg
23 mg
0.02 mg
0.3 mg
0.04 mg
0.84 mg
21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02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08 mg
烟酸(烟酰胺)3.3 mg
维生素E1.49 mg
展开

下一篇 棘头梅童鱼

上一篇 军曹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