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鲭 编辑
日本鲭(学名:Scomber japonicus) ,又名白腹鲭和鲐鱼 ,属于鲈形目鲭属,是一种重要的食用经济鱼类 。其头顶为黑色,体侧为黄褐色,背部呈青蓝色,腹部为银白色或淡黄色,体侧上方有不规则的深蓝色斑纹,背鳍、胸鳍及尾鳍为灰褐色 。成鱼体长约300mm,体重约400g ;体型呈纺锤形,稍侧扁,背缘和腹缘均为钝圆,尾柄短而细,尾鳍基部两侧各有两条小隆起嵴 。
日本鲭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 ,主要包括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经朝鲜半岛延伸至黄海和东海 。常栖息于水深200m以内的水体中上层 ,但最深可达250~300m 。该物种既以浮游生物为食,也捕食其他鱼类,食性广泛,且因地因时而异 。不同海域的日本鲭在捕食对象上存在显著差异 。日本鲭是中上层暖水性洄游鱼类 ,具有长距离洄游特性,常进行越冬洄游、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 。
日本鲭渔业是西北太平洋公海的重要渔业之一 。主要捕捞区在日本东北海域,捕获量占全年总量的90%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2020年全球日本鲭渔获量为136万吨 ,按2023年欧洲水产品价格每千克2.75美元计算,年交易金额为37.4亿美元 。
中文名:日本鲭
拉丁学名:Scomber japonicus
别名:青辉、花飞、青占、花池鱼,花巴,花鲱,花仙,巴浪、白腹鲭、日本鲐、鲐鱼、鲐巴鱼、青花鱼、鲐
外文名:Chub mackerel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目:鲈形目(Perciformes)
科:鲭科(Scombridae)
属:鲭属(Scomber)
种: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
分布区域:印度-西太平洋地区
命名者及年代:Houttuyn, 1782
异名:Scomber janesaba、Scomber peruanus、Scomber joanesaba、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栖息环境:水深200m以内的水体中上层
识别特征:头顶为黑色,两侧为黄褐色,身体背部呈青蓝色,腹部为银白色或淡黄色。体侧上方有不规则的深蓝色斑纹,背鳍、胸鳍及尾鳍为灰褐色
日本鲭学名中的“Scomber”来源于希腊语“skombros”,意为金枪鱼或鲭鱼;“japonicus”则因其模式产地日本而得名 。
日本鲭的成鱼体长约300mm,体重约400g,最大体长可达640mm,最大重量可达2900g 。头顶黑色,两侧黄褐色,身体背部青蓝色,腹部银白或淡黄色。体侧上方有深蓝色斑纹,背鳍、胸鳍及尾鳍灰褐色 。
体型纺锤形,稍侧扁 ,背缘和腹缘钝圆。尾柄短细,两侧有小隆起嵴 。头部较大,近圆锥形,略侧扁 。眼大,上侧,脂眼睑发达。眼间隔宽平。口大且倾斜,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端达眼中部下方,两颌各一行细牙 。犁骨和腭骨无牙。鳃孔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稍短于眼径 。体长为体高的4.7~5.2倍,为头长的3.4~3.8倍;头长为吻长的2.9~3倍,为眼径的3.8~3.9倍,为眼间隔的3.9~4.7倍。尾柄长为尾高的1.4~1.6倍 。
身体被细小圆鳞覆盖,胸鳍附近鳞片较大;头部除后头、颊部及鳃盖被鳞外,其余裸露。侧线完整。背鳍有两个,间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较弱;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后有五个小鳍。胸鳍短,腹鳍位于胸鳍后下方。尾鳍深分叉 。
日本鲭
日本鲭
日本鲭
日本鲭
日本鲭
日本鲭
日本鲭主要栖息在水深200米以内的中上层水体 。春夏季活动于温跃层以上;秋季索饵时处在20~50米水层,冬季则迁移至100~150米深处越冬,最深可达250~300米 。
在产卵期,不同种群的日本鲭选择的环境有差异。中国北方海区的产卵场平均水温为15~20℃,盐度为32‰~34‰。闽南、粤东近海群系的产卵场水温较高,范围为19~29℃,盐度为31‰~34.8‰ 。
环流和表层海温等因素对日本鲭的栖息环境有重要影响。海洋环流影响幼体的扩散和存活,温度、海水分层和湍流则直接影响其扩散、生长和死亡率。此外,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和海表盐度也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例如,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种群数量越多,超出温范围则温度越高种群数量越少。因此,日本鲭在东海和黄海的种群在8至11月间会随海表温度变化向北移动 。
海中的日本鲭
海中的日本鲭
海中的日本鲭
日本鲭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 ,主要包括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延伸至朝鲜半岛、黄海和东海,还见于俄罗斯远东海区 。其主要种群集中在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每年7月后,黑潮暖流和亲潮寒流在千岛群岛南部交汇处形成索饵鱼群集结区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黄海及台湾海峡 。
根据分布区域,日本鲭种群可分为四类 :
1.太平洋种群:分布于日本本州岛太平洋一侧沿岸海区 ;
2.西九州种群:分布于日本九州岛西部海域 ;
3.日本海种群:分布于日本海周边的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沿岸海域 ;
4.东海种群:分布于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 。
觅食行为
日本鲭兼具浮游生物食性和捕食性,其食性随时间和地点变化 。主要摄食对象包括端足类、桡足类、多毛类、头足类和小鱼等 ,例如糠虾、褐虾、乌贼、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玉筋鱼(Ammodytes spp.)和天竺鲷等 。幼体主要摄食近岸的桡足类和幼鱼 。
不同海域的日本鲭群体在食性上存在差异。例如,黄海群体以浮游生物为主,东海南部群体主要捕食浮游甲壳类 ,其饵料包括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鳀鱼等小型鱼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等 。南海北部群体以海底沉积物和浮游动物为食。非洲大陆架西北部群体主要摄食龙虾和糠虾。日本东部太平洋公海海域的群体胃含物主要为虾类、鱼类和桡足类,日本海西南沿岸海域群体以鳀鱼、甲壳类和海鞘类为饵料 ,如普通囊糠虾(Gastrosacus vulgaris)、太平洋磷虾、西贝短脚虫戎(Hyperia sibaginis)和海岛哲水蚤(Calanus helgolandicus)及日本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的幼鱼等 。
在产卵季节,日本鲭的摄食强度显著减弱或停止,其摄食强烈期为7月~10月,11月~次年2月摄食强度较弱 。
节律行为
日本鲭是暖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 ,具有长距离洄游特性,包括越冬洄游、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 。常随黑潮暖流南北洄游,春夏北上,秋冬南下 。
在日本海,各群系的部分鱼群每年4月出现在日本海南部,沿10℃等温线北洄游,6月至7月到达鞑靼海峡;另一部分鱼群沿日本东部沿岸北游,少数可达千岛群岛。秋季水温下降时,鱼群南返,越冬于日本海最南部、对马海峡和东海北部 。
每年3月至5月,中国东海中部越冬群体随暖流北上产卵,未成熟鱼则到黄海产卵后索饵。9月至10月,水温下降时鱼群南下至沙外渔场越冬 。
闽南、粤东地方群系冬季靠近22°~22°30'N,116°~116°40'E一带,春初向东北方向移动,部分外路鱼群到台湾浅滩南部后折向北游,内路鱼群沿南澎列岛、礼乐列岛北上边游边产卵 。
珠江口外海群系无显著远距离洄游,主要在生殖季节由深海向近岸移动。其生殖期较长,盛期为4月至6月,产卵后分散索饵 。
集群行为
日本鲭喜欢集群 ,常成群在水面活 。其集群时间随水温变化 。在早晨、黄昏或阴雾细雨的天气中常会结群浮到水面 。生殖季节期间,日本鲭更容易大规模集群 。
集群的日本鲭
集群的日本鲭
防御行为
日本鲭通过伪装逃避捕食者,其背部图案与海浪和阳光光线相似,遇到危险时游至水面,与阳光融为一体难以被捕捉到,同时其腹部的反光使得难以被大型掠食性鱼类发现 。
其他行为
日本鲭夜间趋光性强,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 。游泳能力强,遇到敌害或障碍物时迅速潜游避开威胁 。
繁殖方式
日本鲭的生殖期为每年的3~6月,盛期为4~5月 。在繁殖季节,雌雄比例随繁殖活动变化。繁殖季初期,雌雄个体数量基本相当;繁殖活动旺盛时,雌雄比例达最高值;产卵末期,群体中雌性显著少于雄性 。
每年春季,日本海种群随对马暖流北上洄游至萨哈林岛南部的俄罗斯滨海区沿岸,在3~5月间分散产卵。太平洋种群在关东近海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产卵。性成熟年龄为2~3龄,产卵适宜温度为12~23℃ 。
中国东海种群的产卵期从3月开始,盛期为4~5月,6月结束。适宜温度范围为19~29℃,适盐范围为31.0‰~34.0‰。性成熟年龄为1~2龄,并分批产卵。性成熟个体在东海产卵,未成熟个体随产卵后鱼群进入黄海继续产卵和觅食,夏汛产卵群体由2~5龄组成,以3~4龄为主 。
日本鲭为分批排卵的鱼类,一个生殖季节排卵三次。怀卵量因海区和个体体长差异较大,烟台外海个体怀卵量为25万~200万粒,日本海个体为36万~263万粒 。个体较大,性腺成熟较早。1龄鱼怀卵量为10万~40万粒,2龄鱼为30万~80万粒,3龄鱼为60万~120万粒,4龄鱼为80万~140万粒 。
产卵高峰期为夜间22~24点 。卵具浮性,透明无色,卵径为0.95~1.25mm,含单油球,分布在表层至10m水层中,受精卵在水温20℃时约52小时孵化 。
生长发育
日本鲭的早期生活史表现为生长速度快、游泳能力强、新陈代谢旺盛 。初孵仔鱼长约3.25~3.36mm ,平均体长3.1mm 。最初10~15天仔鱼生长缓慢,当体长达6~7mm时迅速增长,此时期水温越接近20℃越有利 。初孵仔鱼幼弱,无法摄食,悬浮于水中,易受环境和天敌影响,死亡率高。随后仔鱼代谢率和生长速度提升,并在两周内完成变态进入幼鱼阶段。幼鱼长到30mm时基本完成骨骼化,外部形态与成鱼相似 。
第一年生长最迅速,尤其是出生后半年,其中6~8月生长率最高。第一年可长至180~260mm,重约100~125g 。随后生长速度下降,2龄鱼长约250~300mm,3龄鱼长约290~360mm,4龄鱼长约340~390mm。最大个体叉长可达600mm,重约1.9kg 。
50%的日本鲭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1龄,2龄鱼已全部性成熟,雄鱼比雌鱼成熟早 。寿命最长可达18龄 。
食用价值
日本鲭肉质结实,味道鲜美,适合鲜食、腌制和罐头加工 。每100g日本鲭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蛋白质21.4g,脂肪7.4g,碳水化合物0.1g,灰分1.1g,钙20mg,磷226mg,烟酸9.7mg,并含有重要的EPA和DHA 。
需注意的是,在夏季,日本鲭肉中的组氨酸会分解成组胺,若保存不当,可能引发过敏性食物中毒 。
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日本鲭的肉和全体味甘,性平,归属于肺、肾经,具有滋补强壮、益肺补肾、健脾开胃的功效,可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吐泻、肺痨、肾虚、神经衰弱等症状 。
经济价值
日本鲭渔业是西北太平洋公海及欧洲的重要渔业 。日本东北海域是其主要捕捞区,捕捞季节为8月至12月,年捕获量约占全年90% 。1978年日本鲭的捕捞量达142.8万吨,1990年最低为2.8万吨,自2010年起产量大幅提升,2017年达到53.9万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日本鲭渔获量为136万吨 ,按2023年欧洲水产品价格计算,其价格为每千克2.75美元,年交易金额为37.4亿美元 。
日本鲭也是中国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北太平洋开展渔业捕捞,2013年前后开始中上层灯光围网作业,主要捕捞日本鲭、远东拟沙丁鱼、巴特柔鱼、秋刀鱼等,其中日本鲭占据优势 。在中国,黄海、东海和南海为主要渔场,黄海渔期为5至7月,东海渔期为春季4至6月及夏秋季7至11月,南海渔场位于粤东、珠江口及海南岛东南部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