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蟳 编辑
日本蟳是梭子蟹科、蟳属的节肢动物, 俗称赤甲红、海红、沙蟹、石寄角、石蟹等。 头胸甲横卵圆形,宽约9厘米;表面常长有绒毛,胃区、鲤区长有隆脊。额分6个齿,中央2个齿突出;背眼窝缘有2个缝;头胸甲前侧缘长有6个齿。螯足长节前缘有3个齿;腕节内末角有1个强壮的刺,外侧面有3个小刺;掌节表面有3个隆脊,长有5个刺。游泳足长节后缘近末端有1个锐刺。雄性腹部三角形,第六腹节宽大于长。
日本蟳分布于中国各海区,在国际上分布于日本、韩国、朝鲜半岛、马来西亚附近海域及红海,多生活于有水草、泥沙和石块的浅海海底,低潮线至50米水深均有其身影,捕食鱼、虾及小型贝类动物。 日本蟳秋季开始产卵繁殖,冬季则到深水域越冬。无论是密度还是生物量,都以夏季最高。
日本蟳是一种中型海产食用蟹。 食用价值较高,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由于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除含蛋白质和多肽外,还含有非蛋白氮化合物,故营养丰富。其也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是重要的经济类甲壳动物。
别名:石钳爬、石岩蟹、石蟹、石岩仔、靠山红、石蟳仔、赤甲红
中文学名:日本蟳
拉丁学名:Charybdis japonica( A.Milne.EdWards,)
界:动物界
门:Arthropoda:节肢动物门
纲:甲壳纲
亚纲:软甲亚纲
目:十足目
亚目:爬行亚目
科:梭子蟹科
属:蟳属
分布区域:日本、马来西亚、台湾岛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浙江、山东半岛等地
日文:イシガニ
英文:Japenese stone crab
生境:属广温广盐性蟹类, 喜栖息于礁石间。
食性:主要捕食小鱼、小虾及贝类
外部特征
日本蟳
两螯粗壮,光滑,不等称;长节前缘具3壮齿,腕节内末角具1壮刺,外侧面具3小刺,其中的2枚位于隆脊的末端,掌节厚,内、外侧面隆起,背面具5齿,指节长于掌节,表面具纵沟。游泳足长节长约为宽的1.5倍,后缘近末端处具1锐刺,前节后缘光滑。
雄性第一腹肢末部细长,弯指向外方,末端两侧均具刚毛。腹部三角形,第六节宽大于长,两侧缘稍拱,尾节三角形,末缘圆钝。雄性头胸甲长74.7-89.4毫米,宽89.7-108.8毫米;雌性长7.6-55.6毫米,宽73.2-79.9毫米。
内部结构
日本鲟体内具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
消化系统
日本蟳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消化腺主要为肝胰腺,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胃、中肠、后肠和肛门。口位于头胸甲前端近腹面,食道短且粗,其后依次为几丁质三角锥体形的胃和弯曲的肠。由于腹部退化折叠在头胸甲下,肠道也弯曲折向前方,后肠末端开口于尾节的肛门。
消化道壁层由内向外可分为4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日本蟳食道黏膜下层食道腺较发达,可能具有分泌黏多糖、润滑消化道、包裹食物等功能。日本蟳食道肌肉层也比较发达,摄食过程中,肌肉收缩,使食物团块与食道腺分泌物混合后咽到胃内。
日本蟳胃外观为几丁质三角锥体形,胃壁结构十分复杂,贲门胃中形成许多皱襞,胃腔小,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多样,有立方形、矮柱状和柱状,表面覆盖几丁质层,其上特化生成骨板和许多刚毛,构成胃磨,用来磨碎食物。幽门胃黏膜上皮多由单层立方细胞构成,也有少数柱状细胞。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不同,日本蟳胃中未发现几丁质层特化形成的鱼脊柱骨样的间壶腹嵴,而是某些部位几丁质层加厚凸起形成狭窄的通道,表面有整齐排列的刚毛,可能起到过滤食物的作用,防止大食物颗粒向中肠运送。
循环系统
打开头胸甲,可见到内脏中央有一个近五角形的透明心脏,其前后端均有动脉与各个器官相连,血液是无色透明的胶状液体,含变形细胞(或称白血球),但因血中含有血青素,一遇空气,即可变为蓝灰色。此种色素,也有传送气体功能,与血红素功能相似;头胸甲左右侧为鳃腔,具6对灰白色的鳃,当水流经过鳃腔上的微血管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透到血液中,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同时渗于水中流出,进行了气体交换,完成了呼吸。
生殖系统
雌蟹具有卵巢1对,当成熟怀卵时,卵巢几乎充满整个头胸甲,一直延伸到侧刺内,为橙黄色,遮盖消化腺的大部分。输卵管的末端有受精囊,开口于胸板愈合的第3节。雄性在头胸甲前侧缘肝脏表面有对乳白色回转弯曲的长带状睾丸,与螺旋形输精管相连,末端即为射精管,开口于游泳足基部的雄性生殖孔。
日本蟳性腺发育为1年1个周期,繁殖期为5-9月,交配产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水温17.5-23.5℃)。日本蟳为分批产卵类型,但第二批卵的数量远少于第一批卵。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约为1∶1。
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在幼蟹时为小颚腺和触角腺,而在成蟹时,尤其是在最后时期的个体,只靠1对触角腺进行排泄。此外,后肠也具有一部分排泄的功能。
栖息于潮间带,属沿岸定居性种类。 有水草或沙泥、石块的水底。一般喜欢沙质或砾石,不喜欢泥质。在水质清新、水流湍急处聚集较多。日本鲟性好争斗,一般各自占据一定面积为地盘。
黄海北部的大连海域盛产日本蟳,渔获物中常能见到两种体色明显不同的个体,一种头胸甲和附肢呈灰绿或青灰色,腹部为白色,俗称花盖;另一种体色暗红,尤其是头胸甲和附肢背面,俗称赤甲红。两种体色蟹形态相似,且线粒体和核糖体DNA序列高度相似。赤甲红多分布在岩礁、海藻丰富的区域,而花盖在泥沙底质区域分布较多,且随潮汐迁徙明显,活动范围更为广泛。
日本鲟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食性,偶尔摄食浮游动物,如桡足类。日本鲟的摄食范围很广,它的食主要有双壳类、甲壳类、鱼类、多毛类和头足类。在人工饲养时,能摄食各种低值贝类,如寻氏短齿蛤、蓝蛤、花蛤、青蛤、小杂虾蟹、小杂鱼以及人工配合饲料等,而且还同类残食。日本鲟喜欢傍晚和夜间活动、摄食,早上、傍晚摄食量高。日本鲟的摄食量,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水温适宜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逐渐加大,而在低温季节,则摄食量降低或停止摄食。
广泛分布于中国海域(中国河北、天津,辽东半岛、辽东湾、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广东、台湾都有分布 )及日本、朝鲜、东南亚等沿海区域。
日本蟳是一种中型海产食用蟹。 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重要的经济类甲壳动物。
2024年7月,天津市水产研究所申报的市农业中心青年科技项目“日本蟳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通过了现场验收,这一育苗技术的成功填补了天津在日本蟳人工繁育技术及幼体培育技术方面的空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