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窝 编辑
面窝是湖北省特有的著名小吃之一,通常只在早餐时间(武汉人称为“过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面窝创始于清光绪年间。还有一些小面窝,用的铁勺内部较小,所以从外观看上去就像是面饼微凹,味道咸香
中文名:面窝
外文名:Chinese doughnut
分类:湖北小吃,武汉小吃
口味:香脆可口,外脆里嫩
主要食材:大米,黄豆,葱,生姜
流行地区:湖北省武汉市
制作面窝的过程
面窝的历史和其他武汉过早一样其实不可考。一说为,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但实际上面窝的由来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传言而已。
面窝
面窝的食用既可以单独成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为热干面,清酒/蛋酒,米粉或者汤面的搭配食品,后一种吃法更为广泛。
武汉“过早”食品的流传地域远没有其它地区小吃广, 在1990年代初期甚至周边县市的早餐食品都和武汉地域“过早”有相当大的不同。到1990年代末到2000初期开始,热干面,面窝,豆皮等才由一些饮食连锁公司和在武汉生活工作过的人们带到周边地区和其他省份。甚至在其他地方有了不同的称呼,比如荆州地区称为油香,而武汉的油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黄石地区也以面窝为“过早”,配油条、剁馍、热干面、牛肉粉等为早餐。
做法一
材料
大米4600克,黄豆400克,精盐100克,葱花500克,姜末100克,芝麻50克,适当食用油(没有人用芝麻油杂早点的)。传统的面窝是没有面粉和糍粑的。
特点
色泽金黄,呈圆窝式,中间薄焦酥,边圈厚柔软,味正,含有葱、姜、芝麻香,脍炙人口。
制作过程
1.把大米放入清水盆中淘洗,去掉杂质,洗净沥出,仍放入盆内,加黄豆150克,用清水浸泡至水分渗透米内,沥出(有电磨和传统石磨之分),磨成细浆。
2.剩余黄豆250克清水浸泡至渗透。磨成豆浆,留用。
3.把大米浆盛入容器内(通常为盆或桶),放入精盐、葱花、姜末搅拌均匀,再对入适量黄豆浆拌匀(促使米浆发酵起泡,通常开始炸制时开始加入)。 有人无法控制米浆的适当发酵,因此加入发粉来使面窝更为松软,但由于碱性发粉改变了面窝的风味,并不受人欢迎。
4.把食用油入锅置旺火上,待油烧至八成热 (160-180度),执铁制圆形窝勺(中间凸出),先将芝麻撒入窝低,然后舀一勺米浆放入窝内,用勺边顺着划一道勺印,呈空心窝状,放入油锅中炸,至一面呈金黄色时,翻出铁勺中的米窝,用铁火钳夹实翻面继续炸,待两面呈金黄色时,用铁火钳钳出即成。
制作要领
1.大米、黄豆浸泡时,夏季3小时,冬季6小时,春秋季4小时,具体依温度而定。
2.米浆要加黄豆浆,加的时机要恰到好处。
3.油炸时油温不宜太高,操作快速,变黄色即成。
做法二
食材
主料
大米300g、糯米100g、黄豆40g
辅料
白芝麻适量、小葱末适量、姜末适量、盐适量
步骤
1. 将大米、糯米和黄豆泡上一个晚上。
2. 准备好姜末、小葱末和白芝麻。
3. 将泡好的大米、糯米和黄豆加入少量的水磨碎成米浆。
4. 在米浆中加入适量的盐、小葱末和姜末,搅拌均匀备用。
5. 烧锅油,油热后将面窝工具放入油中润一下。
6. 在底部撒些芝麻。
7. 再舀勺米浆放入其中,表面再撒些芝麻,放入锅中炸,并将中间的孔用勺扒开。
8. 两面炸成金黄色后捞出摆盘。
一个面窝的能量值:
热量:500千焦
蛋白质:9克
脂肪:12克
钠:2.3克
碳水化合物:0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