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宣诏幸上苑 编辑

武周武则天诗作

腊日宣诏幸上苑腊日宣诏幸上苑

《腊日宣诏幸上苑》是武则天登基称帝的第二年(691年)所作。此诗简捷明快,语言流畅,主题鲜明,堪称上乘之作。与诗序整体来看,充分反映了女皇洞察一切的睿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刚毅果断的作风以及号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气概。女皇初登大宝之位,需要树立权威,方能驾驭天下。此诗正好显示了女皇主宰一切的神气和至高无上的尊严。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腊日宣诏幸上苑》

作者:武则天

创作年代:武周

作品出处:《全唐诗》卷五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编辑

腊日①宣诏幸②上苑

明朝游上苑③,火急报春④知。

花须⑤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注释译文

编辑

词语注释

① 腊日:农历腊月初八。

② 幸:皇上驾临。

③ 上苑:皇家园林,即神都苑(又称上林苑) ,在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之西, 以花著称。唐诗中有“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之句。

④ 春:指春神。

⑤ 须:必须。

白话译文

明天早上我要游览上苑,火速传诏给春神知晓。百花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方才开放。

写作背景

编辑

明朝花发游上苑明朝花发游上苑

《全唐诗》载录此诗时并有诗序,唐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也说得更加详尽:“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

天授二年(691年)腊月,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紫微城里有些大臣意图谋反,便诈称百花盛开,请武则天驾临上苑(神都苑)赏花。

武则天应允了此事,但很快便察觉出异图,怀疑其图谋不轨。于是,武则天将计就计,下笔如神,一气呵成雄浑壮阔的催花诗——《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写完后,武则天将此作为诏书,派遣使者前往神都苑中宣诏,以告知花神。

果不其然,腊日(腊八节)凌晨,名贵花种遍布神都苑,一夜之间接连开放。武则天在群臣簇拥下来到了神都苑,在看到苑里百花盛开后,群臣们个个惊诧万分,无一不为之折服。那些图谋不轨的臣子,认为上天也偏向武则天,于是不敢轻举妄动了。

作品赏析

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腊八节百花盛开的奇景,也是一首具有特殊价值的诗歌。诏书属于应用文体,诗歌属于文学文体,武则天用诗的形式写诏书,而且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可见武则天的写诗技巧,亦可见唐代诗风之盛。诗歌已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的开始两句“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一写因,一写果,同时引起悬念,颇具戏剧性、情节性。武则天贵为皇帝,生活极为豪奢,忽然异想天开,在冬天里想见到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立意不可谓不奇,构思不可谓不奇,想象极为丰富。“春”神是虚幻之物,如今却对她宣诏,勾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武则天想干什么,第三句“花须连夜发”回答了读者的疑问。腊八节,正是寒意极浓之时,百花一般在春天才开放。虽是违背常理的想法,但却构成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诗的最后一句,是对第三句的有力补充,符合作者的身份、口吻,也切合作为诏书的写作要求。这首诗想象奇特,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在咏腊八节的诗作中是难得的佳篇。

名家点评

苏者聪《古代妇女诗一百诗》:“诗中洋溢着作者主宰一切的豪迈气慨。其磅礴气势、凛凛威风给人一种鼓舞力量,从中透露出盛唐气象。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出皇帝专制的淫威。”

作者简介

编辑

武则天像武则天像

武则天(624~705)中国古代女皇帝。名曌,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武士彟之女。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太宗卒,削发为尼。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655年(永徽六年)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683年(弘道元年)临朝称制。690年(载初元年),于神都洛阳立武氏七庙,改置社稷,改载初元年为天授元年,史称武周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705年(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卒谥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在位16年,实掌国政40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编纂《要览》、 《字海》、《乐书要录》等,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续补》补诗3首,诗序1篇。

下一篇 洛阳牡丹

上一篇 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