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脊 编辑
屋脊(读音wū jǐ),指的是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在我国古建筑的屋脊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神兽的造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吻兽。
中文名:屋脊
外文名:ridge of a roof
拼音:wū jǐ
定义: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
大多:古建筑
词目:屋脊
拼音:wū jǐ
基本解释
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
详细解释
1.
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南史·王琳传》:“所居屋脊,无故剥破,出赤蛆数升,落地化为血。”周立波 《骤雨》第一部一:“这黑大门是个四脚落地,屋脊起龙的门楼。”
2.
指屋栋,栋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犹援庙桷动於甍” 唐孔颖达 疏:“《说文》云:‘甍,栋梁也。’此是屋上之长材,椽所以冯依者也。今俗谓之屋脊。” 唐 孟郊 《劝善吟》:“藏书拄屋脊,不惜与凡聋。”
屋脊
菏泽一带民间建房除用石雕装饰之外,还要在屋脊上作陶兽装饰,其形象有狮、 马、牛、羊、鸡、鱼,通称“六兽”。“六兽”之外,还有龙形的“大兽”与“小兽”,“亭子”与“楼子”。“六兽”装在屋脊上,单脊的房子一字排开,中间为鱼,左右顺序为鸡、羊、牛、马、狮,两端为“大兽”,中间也可以用“亭子”或“楼子”。庑殿式瓦房有五条脊,大脊中间为“楼子”,左右顺序为鱼、鸡、羊、牛、马、狮,两端为“大兽”,小脊由上至下为鱼、鸡、羊、牛、马、狮,最后四个屋角都装“小兽”。
古建筑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屋脊有正脊、垂脊、博脊、角脊、“戗脊”、元宝脊、横屋脊、圈脊。
按照做法不同,屋脊可以分为大脊、过垄脊、清水脊
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所以也称为“大脊”。
垂脊: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而在歇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和戗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垂脊都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走势下垂。
戗脊: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做“戗脊”。
博脊:歇山山花下的屋脊,或者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神的屋脊。
蚩尾
屋脊
原来是因为正脊两端的吻兽造型略如鸱的尾部,所以人们管它也叫鸱尾了。而且鸱、蚩音同,看来很是合适了。《晋书·五行志》中记载:“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陈书·萧摩诃传》:“旧制三公黄阁听事置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还记得《水浒》第九十八回“张清缘配琼英,吴用计鸠邬梨”中的一段吗?“次日,琼英尚记得飞石子的法,便向墙边拣取鸡卵般一块圆石,不知高低,试向卧房脊上的鸱尾打去,正打个着,一声响亮,把个鸱尾打的粉碎,乱纷纷抛下地来。”鸱尾这一名称不但在官私著述中多有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所以直至今日鸱尾这一名称还在被广泛地应用。可以说鸱尾是正脊两端吻兽最常用的名称了,而早于它的蚩尾倒是不怎么被人提及了。
祠尾
屋脊
鸱吻
后来,大概是到中唐之际,鸱尾又叫做了鸱吻。这一名称的改变是其造型改变引起的。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称鸱吻。
唐代刘 的《隋唐嘉话》下:“王右军(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草……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官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毁端门鸱吻。”
蚩吻与龙吻
由鸱吻紧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名称,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兽张口吞脊的形象有关。明代李东阳写的《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为何在此这种神兽又变成龙的九子之一了呢?这是因为到了明代这种吻兽造型又有了很大变化,它逐步变成龙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了起来。明清两代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故又有龙吻之称。
鳌鱼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江南一些地区管这类吻兽叫做鳌鱼。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陆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由此可见陆容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坐官升迁也均在江南。而他的这部《菽园杂记》中记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这之中才有了鳌鱼的称呼。那么为什么江南一些地区要这么叫呢?还是先从鳌这种动物说起吧。《玉篇·鱼部》:“鳌,鱼名。”唐代王维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由此可见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或大鳖。江南地区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与海中神兽联系起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鳌鱼这一称呼是否仅是江南地区的专利?江南地区如此称呼是否另有原因?这些疑问还需进一步考证。
正吻与大吻
另外,明清时期对鸱尾还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这种吻兽位于正脊两端,故称正吻。明清两代,用于紫禁城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个头都不小,故称大吻。这些叫法都是俗称,简单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其它的一些关于鸱尾名称的说法过于复杂,这些名称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肯定有相当多的讹谬(祠尾之说就是一例)。其实这名称怎么叫指的都是正脊两端的兽饰部件。当然,也不能作无名氏。所以比较普遍、比较广泛、比较被人认可的鸱尾、鸱吻这些名称便沿用至今了。
第一位:龙,象征天子。
第二位: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放凤,说明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第三位:狮子,代表勇猛、威严。
第四位:天马,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第五位:海马,也是吉祥的化身。
第六位: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法说其为龙的九子之一。
第七位: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第八位: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第九位: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第十位: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由于除太和殿以外的所有中国建筑,最多的也只有九个小兽,所以一种说法说这行什完全是为了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创造出来的神兽——排第十位,所以叫行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