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溢 编辑

明初官员、学者

章溢章溢

章溢(1314年―1369年7月2日),字三益,号匡山居士 ,别号损斋,浙江处州龙泉县(今浙江省丽水龙泉市八都镇章府会村)人。 明初官员、学者。

章溢于弱冠之年拜王毅为师,治平二年(1352年) 以来屡次为蒙元镇压起义军出谋出力,却不受其官职。龙凤五年(1359年)冬,韩宋朱元璋部攻克处州,章溢避居匡山。龙凤六年(1360年)受孙炎礼聘,同刘基宋濂、叶琛赴应天府谒朱元璋,历任营田司佥事,浙东、湖广按察佥事,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因母逝而乞丁忧,悲伤过度,且为母营造墓地而亲自背运土石,病情加深,洪武二年(1369年)逝世于家,享年五十六岁。 弘光时追赠太子太保,谥“庄敏”。

章溢有治民之才,为明初的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评价其功不在诸将之下。 后世将其与刘基、宋濂、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著有《龙渊集》。

(概述内图片来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章溢

字:三益

号:匡山居士、损斋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龙泉

出生日期:1314年

逝世日期:1369年7月2日

主要作品:《龙渊集》

主要成就:与刘基、宋濂、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之一

官职:营田司佥事→浙东提刑按察司按察佥事→湖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佥事→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

谥号:庄敏

安葬地:龙泉县七都横溪桥头

人物生平

编辑

拜师王毅

章溢于祥兴三十六年(1314年)出生在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哭声响亮如钟,被父母怀疑不详,差点被遗弃。自幼嶷然庄重,不习乡井轻儇之态,兄长们外出应考科举,章溢孤身一人,颇为同龄人所欺,章溢愤曰:“他们只是当我弱小而已,我如果不自厉,还是男子吗!”于是前往县中受职,县官如果有错误,章溢就举正理纠正,众人开始愧服章溢。

章溢弱冠之年时,与胡深同拜王毅为师。王毅是许谦的弟子,教授于乡里,讲解儒家经义,听其讲解者多有所感悟,章溢曾说:“ 古人教学,都是亲身实践人伦,日用之间没有不是学问的。当今之人以记诵词章为务,只是学问之末事而已。”故章溢不屑于剖章析句 ,章溢跟随王毅到处游历,既而又听说金华是文献之邦,就出游金华。蒙元宪使秃坚不花与章溢谈话,很高兴。不久后秃坚不花调任陕西,要求章溢与他同行。章溢到虎林时心中忽然惊悸,坚决辞别秃坚不花而返乡,抵家八日后父亲去世。

镇压义军

一镇龙泉

治平二年(1352年),湖北蕲州、黄州地区的徐宋义军出师龙泉县 ,章溢与侄子章存仁躲到山中,章存仁被抓了,章溢心想:“我兄长仅有一个儿子,不可使兄长无后!”于是挺身而出,对其说:“侄儿幼小无知,我愿代替。”徐宋的将领听闻章溢之名,刚出重金以寻求章溢,就寻得了章溢,大喜,想要向章溢询问计策,章溢拒绝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反而干这种灭族之勾当吗?”义军愤怒,于是把章溢绑在柱子上,用刀磨章溢肋部说:“不降就死。”章溢说:“贪生怕死,当然是人之常情,然而我终不为不义而屈服。”义军更加愤怒说:“你真不怕死吗?”章溢说:“死就死,怕什么!”义军佩服章溢壮勇,便暂未杀害他,章溢夜间欺骗看守者,乘间隙而逃走,聚集乡里之民为兵,不旬日而击退徐宋义军。

蒙元处州路判官率兵来到龙泉县,要杀光平民中追随义军者,当时由石抹宜孙总掌兵政,章溢跑到其麾下劝说:“将军知道反贼的由来否?”石抹宜孙回答说:“不知道。”章溢说:“贫民迫于饥寒交迫,所以相继铤而走险追随反贼,倘若真得一好官招集安抚,就只是些贫民而已,如今不这样做,反而肆意滥杀,这就是扬汤止沸,可不知晓?”石抹宜孙说:“好!如果不是先生这话,事就坏了。”即檄命判官不要擅杀。石抹宜孙佩服章溢的器识,留于帐下,参与谋议军事。石抹宜孙镇压处州路属县庆元及建宁之浦城、公溪义军,章溢都有出力,石抹宜孙于是上奏其功于蒙元江浙行省左丞达识帖睦尔,授章溢散阶将仕郎、职为龙泉县主簿,章溢推辞而不受。

二镇台城

章溢章溢

治平四年(1354年)起于黄岩的方国珍海上义军攻打沿海郡县。二月,蒙元江浙行省命石抹宜孙镇守台州路, 宁海县民众亦响应义军反元,攻围台州城,石抹宜孙速递檄文召章溢为援军。章溢才退居田里不久,得到石抹宜孙檄文即起身说:“我家乡如果不是石抹将军,人都要被屠为枯骨,如今将军危急,正是我报恩的时候。”于是召集矫捷勇猛的少年数百人,昼夜行军,赶至台州城下,与石抹宜孙内外夹击,民众溃散,海上义军也遁去了。

宁海县大饥荒,豪民甲、蒋乙囤积粮食而不卖,章溢把这件事告诉了石抹宜孙,石抹宜孙于是将行县之权下放给了章溢。章溢以不追究其囤积之罪为代价,开其粮仓,赈济饥民。对处于长期饥饿的饥民,让僧人煮成粥,做成容易吸收的流食供其食用。

再镇龙泉

章溢回到龙泉县,龙泉县粮食收成也不好,大家族有粟而抬高其价格且不发。章溢先用私田换取米粟,贷给同乡,然后劝那些有储积粮食的人,分出粮食施于他人,民受章溢之惠很多。

龙凤二年(1356年)六月,邻县青田潘惟贤起义,而龙泉县达鲁花赤台宝忽丁 贪婪暴虐无底线,龙泉县民于是给潘惟贤带路攻县治,台宝忽丁弃官印而逃。章溢与其师王毅召集豪杰与义军战,义军败走,县治复为蒙元所有,蒙元江浙行省给银币为赏,王毅不受,乞求更换达鲁花赤以抚慰残存的民众。台宝忽丁害怕因弃职而获罪,嫉恨有功的王毅与章溢,而元帅府这时要追究台宝忽丁弃职之罪,台宝忽丁于是纠集季溪恶少年抗命,杀害王毅于其家,章溢因帮助元帅黑的儿开府于处州城,未敢出而幸免于难。元帅府命兵抓捕,台宝忽丁逃走,于是处州路之七县民众都趁机蜂起反元。

四镇丽水

龙凤三年(1357年)春,缙云县之黄村、松阳县之白岩、遂昌县之大社,势力相互连接,不可遏止,江浙行省左丞达识帖睦尔以石抹宜孙为枢密分院判官,镇压处州路。

十一月,章溢与胡深镇压浮云成功。当时,元帅叶琛于丽水县镇压郑氏义军,屡次被其击败,石抹宜孙调遣章溢及枢密分院都事胡深镇压浮云。章溢与胡深统帅军队到浮云,义军迎战,并山为长阵。两军既接,元军叶琛张开左右两翼夹攻义军,义军大败,元军进逼。义军望见章溢来了,跪拜祈求说:“我不是造反的,等我杀尽了这些海蛮就投降了。”海蛮是指叶琛部下的海军,章溢说:“我不知道其他的,只是捕杀反贼而已。”义军分为内外二寨,章溢命兵越过外寨建立墙壁。有的人疑惑立壁于两寨之间没有好处,章溢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我既越过外寨,则其内寨怀疑外寨已经投降,而外寨也估计怀疑内寨,内外二寨相互怀疑,反贼必然被破。”墙壁还没造完,义军突然来攻,两军相持未有胜负,章溢命奇兵从侧面攻击,义军败退,章溢即刻调兵包围内寨数重,下令急攻,于是攻陷内寨,抓到郑氏而处死,外寨于是也投降了,蒙元江浙行省授章溢为福建行省检校官,章溢推辞而不受。

五镇松阳

龙凤四年(1358年)正月,白岩义军来投降。先前,章溢对石抹宜孙说:“松阳县小丑,不迅速平定,是要将其养成大患吗?”石抹宜孙说:“交给你全权处理。”章溢于是派遣千户曹胜安率兵,把策略授给曹胜安,曹胜安一战而使其投降,石抹宜孙上奏章溢之功,蒙元江浙行省授章溢为承事郎、松阳县尹,章溢又辞而不受。不久元廷又改授他为奉训大夫、处州路总管府判官,章溢皆不受。

六镇婺州

蒙元江南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铁木烈思,分立行御史台于婺州路。长枪军叛乱,迫近婺州城 ,铁木烈思派遣使者向章溢求援。章溢勒令所率军队上路,长枪军听说章溢来了而逃走。行御史台共同举荐章溢于蒙元中央,授武德将军、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又辞不受。

有人怀疑章溢是为了求取好名声,章溢说:“我率领的都是乡里的子弟,使其肝脑涂地而我独自取得功名,我不忍心这些做。”

七镇青田

青田县义军吴英攻婺州路之金华、永康、东阳诸县,人多势众,章溢建议镇压他们,枢密分院于是调兵给章溢。章溢及胡深与义军屡次战斗,都击败了义军,义军势单力孤,捆缚张贵、李兴甫等人出来投降。

八镇遂昌

当初,遂昌县饥荒,大户不肯卖粮,当地豪杰周天觉聚众杀大户。

龙凤四年(1358年)八月,元帅胡深前往遂昌县镇压,义军首领周天觉、方友元率军迎战。胡深用奇兵分左右两翼夹击义军,另外再遣游军入山,搜索隐藏的义军,义军三面受击而大败,元军斩首数千级,生擒义军八百人,俘获方友元,枭首示众,又乘势直接攻击大社,周天觉投降,章溢说:“这个反贼如果不杀,必将留为后患。”胡深不听,接受了周天觉的投降。周天觉不久后果然又率众造反了,胡深杀了周天觉后,想要把周天觉的部下全部活埋,章溢却坚持反对,从而使其十之六七得以活命。

受聘入仕

龙凤五年(1359年)十一月十三日,韩宋朱元璋部耿再成征讨处州路,石抹宜孙分别派元帅叶琛驻扎于桃花岭、参谋林彬祖驻扎于葛渡、镇抚陈中真驻扎于樊岭,胡深镇守于龙泉县,时间一久,将士松懈,都没有了斗志,胡深向胡大海投降,并且说处州兵弱易攻,胡大海听说后大喜,于是出兵到樊岭,与耿再成一同进攻。桃花岭地形最险恶,耿再成迂回到桃花岭后,连拔桃花、葛渡二塞,抵达处州城下,石抹宜孙战败舍弃城池,与叶琛、章溢跑到建宁县(今福建建宁),耿再成于是攻克处州路。

龙凤六年(1360年)三月一日,章溢、叶琛、刘基三人受孙炎荐举 ,与宋濂一同被召到应天府(今南京)见朱元璋,朱元璋大喜,赐座椅,问劳说:“我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然而如今天下纷乱,何时才能平定呢?”章溢起身回答说:“天道无常,只辅助有德之人,只有不嗜好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朱元璋说:“先生们留下辅助我吧。”没多久,任命章溢为营田司佥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地区,对于田荒芜及耕垦的人,采取分籍定税的制度,这对百姓十分有利。

五月五日,朱元璋设立礼贤馆。在此之前,朱元璋聘请诸多名儒,集中在应天府(今南京),从与其讨论经史,到咨询时事,甚获尊宠。至此,再命有关部门在朱元璋所居之西侧创立礼贤馆以安置,陶安、夏煜、刘基、章溢、宋濂、苏伯衡等都在馆中,当时李文忠镇守金华,又推荐诸儒之中有声望的人如王祎、许元、王天锡,到了应天都被收用。

章溢因为久病缠身,朱元璋时常派遣使者探望。病情稍微痊愈后,章溢即刻入宫谒见。朱元璋见章溢来了,喜悦的说:“病治好了没?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

一日,朱元璋忽然想念章溢,问中书省左司都事张来硕说:“章溢近来身体康复了没?”张来硕回答说:“章溢日夜不断思念母亲,但是因为主上厚遇,不敢说这件事,郁郁成疾而已。”朱元璋即刻命章溢返乡探亲,赐予白金、文绮。

佐助胡深

龙凤九年(1363年),始设立浙东提刑按察司,拔擢章溢为按察佥事,不久后命章溢返回处州府,代替处州总制胡深入朝谒见。章溢为其子章存厚娶胡深女儿,朱元璋赏赐优渥,且使章存厚随侍世子朱标,以展示亲信。

龙凤十年(1364年)九月二十五日,方国珍的侄子方明善来攻平阳州,胡深派兵击败了方明善。在此之前,温州豪民周宗道聚众攻取平阳州(今浙江平阳县)后,屡次遭到方国珍侄子方明善的威逼,于是周宗道献城归附朱元璋,方明善大怒,下令攻打平阳州,胡深派兵击败了方明善,又攻下了瑞安,进兵温州路。 章溢受命驻守在处州府,供应胡深粮饷,山贼来侵犯,章溢率领军队将其击走。 方明善畏惧,与方国珍打算每年上贡白银二万两充作军费,依然允许他们镇守当地,如同钱镠的旧例,朱元璋允许了,命胡深班师。 章溢当日把总制事交付给胡深,归还其部。

十一月二日,设立湖广提刑按察司,朱元璋任章溢为按察佥事,章溢入宫谒见,朱元璋慰劳章溢说:“纪纲的事情,如今托付给先生了。”章溢既赴任,目睹湖广多废地,于是建议分兵屯田,并且以此控制北方,朱元璋说:“建议很好,只是如今没有闲暇。”

河内道按察司宋思颜,浙东按察使孔克仁、按察佥事王璹等人因为失职被捕,供词中牵涉到章溢,章溢忧惧,不知所措。 朱元璋为此派刘基前去对章溢传达旨意说:“我素来知道章溢守法,不要有疑虑。”

平定处州

龙凤十一年(1365年)六月二十五日,朱亮祖、胡深等人先是攻克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市),进伐建宁县,陈友定将领阮德柔固守,师驻建宁城下,朱亮祖即刻想要进攻,胡深看气祲不利,对朱亮祖说:“天时如今还不协和,将来必有灾祸,还不可与元军战。”朱亮祖说:“参军怎么能解释为灾祸呢?我军已到达这里,怎么能暂缓呢?况且天道玄远,山泽之气变化无常时,哪里能作为证据!”朱亮祖命令胡深进军, 胡深还是反对。此时阮德柔屯兵在锦江,逼近胡深部队后方,胡深率兵还击,击破敌二栅。阮德柔率领精锐,与陈友定前后夹击,战到日暮,胡深率军突围,元军伏兵四起,胡深战马失蹄,随后被杀。

胡深率军陷没于福建后,处州府之境都动摇了,朱元璋命升章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前往镇守,平阳、瑞安、浦城、福宁军民等事务都隶属于章溢,章溢推辞说:“臣先前在浙东任职而无功,同事都获罪了而臣独自蒙受宽恕,当今如果升迁,则更是加重了臣的过错。战场的事情,臣身担受,即便万死也不逃避。副使的任命,臣不敢拜受。”于是命为浙东按察司按察佥事。

龙凤十二年(1366年)二月十五日,青田县山贼夏清四听说胡深战死的消息,会同福建的蒙元参知政事范昌大来侵犯庆元县、龙泉县。当时官兵尽数到浦城戍守,城中仅足以自守,章溢召集旧部乡兵分守要害之处,排列木栅严加防御,另外命令元帅祁兴、李汶到龙泉县治,也环植木城,山贼听说后不敢来犯。

章溢长子章存道,当初身为元帅戍守在浦城,至此有旨任命章存道提兵为游击将军,而章溢到处州城坐镇,章溢说:“父子相互统帅,于律不适宜。”于是上奏请求罢免章存道的官职,朱元璋不允,说:“我如今凭藉你们父子,镇靖疆场,反而效仿他人避嫌疑吗?” 戍守浦城的士兵因粮食运送中断而饿倒,朱元璋命浙东行省右丞李文忠与章溢设法解决,李文忠想要运处州府粮送到浦城,章溢认为车船不通,而军中所收粮很充足,请求逮捕没收罪人财产而平均发放,于是浦城士兵食物充足。

谋取建宁

龙凤十二年(1366年)十二月十二日,蒙元建宁县守将阮德柔遣使来归顺 ,人们都认为这是诈降,章溢说:“陈友定占据全闽,势必不能容纳阮德柔,阮德柔是为了保全自己而谋划,不是诈降。”章溢把此事上报,朱元璋下令容许阮德柔以蒙元官职镇守建宁,命令刚下不久,阮德柔被陈友定吞并。章溢内留下阮德柔使者,并且存恤使者。

吴元年(1367年)二月六日,温州路茗洋降贼周遂卿叛乱,章溢命令其子章存道合同平阳、瑞安总制孙安之兵讨伐贼人,斩杀周遂卿,擒获其同党六十余人。

十月九日,朱元璋设立御史台,任命章溢为御史中丞,正二品 ,章溢推辞,朱元璋不允许,章溢于是与刘基同为御史中丞。 朱元璋对群臣说:“章溢虽是儒臣,但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尽数平定,功劳不在诸将之后。”章溢再拜不敢当。明日,朱元璋问章溢应派哪位将领征讨福建,章溢回答说:“御史大夫汤和由海路进发,平章政事胡廷瑞自江西入,这样必定胜利,然而福建最服浙江平章李文忠的威信,假若命令李文忠率军从浦城攻取建宁,这才是万全之计啊。”朱元璋当日即命令李文忠出师,如同章溢之策。

屡次劝谏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为帝,建立明朝,立朱标为皇太子,召刘基、章溢入见,兼太子赞善大夫。

二月七日,朱元璋亲自祭祀社稷 ,却遇上了大风雨,回来之后坐在外朝,愤怒仪曹所议定之礼不合,导致了天变,将要处死仪曹,章溢奏说:“风雨已经持续了一整日,不是值得奇怪的,即便是礼官议定日期没有尽心,然而陛下的精诚自足以上达神明,希望陛下宽雷霆之怒。”朱元璋于是平息了愤怒。

先前,章存道率乡兵五千,追随李文忠入福建,闰七月福建平定后 ,朱元璋命令章存道率兵从海路北征蒙元,章溢坚决反对说:“乡兵本来都是农民,当初允诺让他们在福建平定后回乡务农。现在又调往北征,这是失去了信用啊。”朱元璋不悦而停止,章溢继而又论奏说:“已经进入福建的乡兵,让他们返回故乡。而对那些过去曾经叛乱的,应当征召为兵,命其北上,这样一举两得,恩威并显。”朱元璋喜说:“谁说儒者迂腐?没有先生一行,便无人能办此事。”章溢受诏前往。

丁忧去世

章溢行至处州府,恰逢母亲去世,章溢迅速返回官舍,请求丁忧回家守孝。朱元璋诏不允,丞相李善长也以眷倚之意送信劝导朱元璋,于是朱元璋遣章溢之子章存厚回家,章溢挥泪而出,每日谨慎处理军务。乡兵聚集之后,朱元璋命章存道统领,由永嘉县海路北上,章溢再次奏请回乡守丧,诏仍不允。章溢不久后再次请求,朱元璋看了之后悲伤的说:“我当然也知道不可夺情了,只是宪台缺人而已。”于是批准章溢的奏请。章存道至京师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谕章存道说:“你父亲侍奉我,出力很多,如今你又率师北上,希望你能立下功劳,不要辱没你父亲,则我嘉奖你。”于是授以处州卫指挥副使。

章溢自母亲去世,悲戚过度,精神恍惚,为母营建墓地时亲自背运土石而病情加深,子女见了,都相视而悲伤,章溢说:“不要担忧,我父母幸能顺利安葬,祖宗的丘墓整齐有序,每年的祭祀有条序,我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是荷受国家的厚恩,还未能报效,这是不足而已。”

临终,亲友何浚来探候,对章溢说:“应收敛这份心意,不要有所执著。”章溢说:“我很久以前就知道了。”于是逝世于龙泉县的私宅,时为洪武二年五月二十八日(1369年7月2日),享年五十六岁。朱元璋听说章溢去世了,十分悲痛哀悼,亲手撰写祭文,遣官到其家祭奠章溢。 葬于龙泉县七都横溪桥头。 与叶琛、胡深同祀于三贤祠。

主要影响

编辑

章溢为蒙元政权维稳起了重要作用,主要有:

治平二年(1352年),徐宋义军出师龙泉县,章溢召集民兵将其击退,而当蒙元处州路判官要杀光平民中追随义军者时,章溢又说服石抹宜孙不要滥杀。

治平四年(1354年),宁海县民众响应义军反元,攻围台州城,章溢率领民兵与石抹宜孙内外夹击,民众溃散,而当宁海县大饥荒,豪民囤积粮食而不卖,章溢又以不追究其囤积之罪为代价,开其粮仓,赈济饥民。

龙凤二年(1356年),邻县青田潘惟贤起义,来攻龙泉县,章溢与其师王毅召集豪杰击退义军。

龙凤三年(1357年),元帅叶琛于丽水县镇压郑氏义军,屡次被其击败,章溢与胡深统帅军队到浮云镇压成功。

龙凤四年(1358年)正月,因章溢教授策略,千户曹胜安一战而使白岩义军投降。

长枪军迫近婺州城,章溢勒令所率军队前往镇压,长枪军听说章溢来了而逃走。

青田县义军吴英攻婺州路之金华、永康、东阳诸县,章溢及胡深率兵击降其众。

龙凤四年(1358年)八月,胡深杀了周天觉后,想要把周天觉的追随者全部活埋,章溢坚持反对,保全性命的人大概十个里面有六七个。

章溢对明初的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主要有:

龙凤六年(1360年),朱元璋任章溢、叶琛被以营田司佥事之职,负责规劝流民返乡垦荒。当时,章溢主要巡行江东、两淮一带,由于采取分籍定税的制度,深受广大流民欢迎,于是流民纷纷返乡。

在总管处州时,因连年战事使得处州粮税增加了十倍,农民苦不堪言,章溢多次上奏,最终得到朝廷准许,按宋朝的税制,每亩加五合,其余免除。

任湖广按察佥事时,倡导分兵屯田。

历史评价

编辑

宋濂:初予未识公时,辄稔闻其名,及公应聘而起,同赴于南京,同馆于青溪,同出入禁署以备顾问,如是者四三年,私窃以谓生我者父母,知我之至者唯公而已。

查继佐:处州束帛四公,溢之学博不及文宪(指宋濂),而精过之。盖章句之习,非其所屑,弱冠时已从刚叔(指其师王毅)悟得读书本领。三辞元爵,观天者真出处,较伯温(指刘基)、景渊(指叶琛)倍。光明而规画大计,或稍逊青田(指刘基)一指。帝曰:“溢,儒臣,戮力,勿后诸将军。”度叶丽水,可与共帷幄,宋(指宋濂)谢不敏矣。格天归农,二諌启牗得体。子存道(指章存道)亦娴武略,与景渊琛(指叶琛)咸殉国难,基子璟之莭可与并存,独濂之孙不饬,濂曰“知我者三益。”吾顾不许。

人际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远祖

章严

仕刘宋以兵部尚书守泉州,始家于南安

二十世祖

章及

唐朝康州刺史,自南安迁建之浦城

十九世祖

章修

福州军事判官

十八世祖

章仔钧

光禄大夫、检校、太傅、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等使持节、高州诸军事、高州刺史,娶练氏,生子十五人

十七世祖

章献诚

章仔钧第三子,仕南唐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十六世祖

章文锡

仕宋,为秘书省校书郎

十五世祖

章重

都官郎中,又自浦城迁于龙泉,子孙遂为龙泉人。

十四世祖

章吉

十三世祖

章顺

十二世祖

章公琛

十一世祖

章世安

十世祖

章举

九世祖

章宗

八世祖

章辅

乡贡进士

七世祖

章文义

六世祖

章用之

五世祖

章强宗

高祖

章焕文

曾祖

章斯立

祖父

章格

章遇孙

章珪

章璋

长子

章存道

字允德,明威将军、处州卫指挥副使

次子

章存诚

字允明

三子

章存厚

字允载,娶胡深女儿,入宫侍皇太子朱标,官至观察使

章存仁

字允恕

章存质

字允忠

章存礼

章集庆

章集恭

章集善

章集正

主要作品

编辑

章溢有文集《龙渊集》,著录于《千顷堂书目》,今已散逸。 《龙泉县志·艺文志》收录了章溢的两篇作品,分别是《乞守制表》与《龙渊义塾规约序》。

后世纪念

编辑

苦斋

苦斋在处州府龙泉县城西南二百里的匡山(今福建浦城匡山),是章溢的隐居之所,房舍共有十二间,上覆茅草,建在匡山峰顶。因刘基赋《苦斋记》以传,名儒雅士曾聚此吟诗唱和,读书论政,留下许多不朽佳作。章溢当年隐居匡山草庐“苦斋”至今留有遗址。

看松庵

始建于宋朝年间的看松庵(天师庙)位于匡山,常为章溢、刘基、宋濂、叶琛聚会之所,宋濂作有《看松庵记》。晨钟暮鼓,几经毁坏又几经重修,依旧香火不断。庙前五株古柳杉,传说为章溢、刘基手植。

章溢文化公园

村民坐在凉亭里休闲村民坐在凉亭里休闲

章溢文化公园,位于龙泉市八都镇章府会村,公园以章溢雕像为核心,四周种植绿化苗木、修建亭、设置健身器材,成为一座集文化内涵、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章溢纪念馆

章溢纪念馆章溢纪念馆

浙江省龙泉市政府于章府会村所建,以此传承弘扬章溢孝廉文化,推进清廉龙泉建设,2019年章溢纪念馆被列为龙泉市清廉文化教育基地后,累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2万余人次;章溢纪念馆研学活动被列入“春泥计划”,学生将定期在纪念馆诵祖训、学传统等,领悟传承章溢孝廉文化的内涵。

史料索引

编辑

宋濂《宋学士文集·大明故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章公神道碑铭》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十二》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八中·启运诸臣列传》

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下一篇 残羹剩饭

上一篇 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