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家港 编辑
刘家港是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出发的港口,位于今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元海运漕粮由此出海。
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中文名:刘家港
建于:元朝
所在国家:中国
位置:今江苏省苏州太仓市东浏河镇
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人对船队当时的起锚地刘家港的关注,在娘娘庙得以一观。作为600年间浏河镇惟一遗留下来的郑和遗址,它成为大部分访客必去之处。
浏河镇
娘娘庙真名天妃宫,主要是当地人为求海运漕粮平安而建造。1405年7月11日,作为27800名船员的统帅,三保太监郑和来到了浏河北岸的“天妃庙”跪拜,乞求海神林娘娘庇护。在七下西洋前后,他必定到天妃庙参拜和还愿,并把妈祖信仰带到了海外。 天妃宫的讲解员张小姐回忆说,过去的天妃宫占地十亩,金碧辉煌。但随着时间流逝,天妃宫也日渐衰败。如今的天妃宫只遗留下后殿,作为浏河镇郑和纪念馆。
纪念馆并没有保存下多少明清时代的宝物,多是一些郑和下西洋的仿制物品或图片。馆里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太仓城东半径湾村发现的元末明初时候的渔绳,和在盐铁塘挖掘的元代古船舵,但这两件古物都借自于太仓博物馆。
相比天妃宫,郑和当年的起锚地更为寥落。在镇东部浏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几艘驳船与拖轮在江面上缓慢前行,20 多艘船只停靠在浏河闸内。浏河镇党委宣传委员张英指着5米宽的江堤说,左岸汇入长江的河流是解放后疏浚的新浏河,当年郑和船队开拔的老浏河就在堤岸右边。
刘家港
当时的刘家港内停满了南京、太仓等地制造的各种海船,208艘船自然排列成燕形,郑和长约44丈4尺,宽约1 8丈的宝船居中,百余艘坐船紧紧围绕在其四周。
在刘家港鼎盛时期,生活在太仓的船员就有27800人。此外,还有几倍于船队的船夫,以及为举行盛大祭礼活动而忙碌的差役。在码头上走动的,除了驻扎在当地的官兵、军运漕粮的士兵、本地居民外,最活跃的还属那些满怀淘金梦想的人士——做贸易的商贾、随郑和来华的藩王、使节和随员等。
刘家港
“海外使节多是拿宝物、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换取中国民间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物品。600年前,胡椒、苏木比黄金还贵重,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银子,到国内集市上出售20两,利润丰厚。”太仓民间郑和研究学者陆静波说。
刘家港起于南宋,兴于元代。在疆域广大的元朝,为实现它南粮北运的经济需要,元朝政府在短短几十年间,重修大运河,新辟海运,不断扩大海外贸易,使刘家港成为当时江南漕运和海运的集结地。陆静波说,民间流传中最有传奇色彩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当时就寓居于刘家港,并经常泛海经商。
此奢侈而宏伟的海上航行,如果没有充足的船只和补给,一切难以想象。
而历史选择刘家港也并非偶然。洪武26年,朱元璋命令在太仓南码头兴建运仓,建成仓房919间,贮存国家粮食。1369年到1415年,经由刘家港的海运漕粮就达2800万石以上。明初,额定太仓卫漕船135艘,每艘船11名士兵押运。军运漕粮时常常“趋驰十万兵”,声势壮大。《太仓府志》记载:“永乐贮米数百万石,浙江等处秋粮皆赴焉,故天下之仓,此为最盛。”
明初的苏州府,负担了全国12%的税赋,而太仓又负担了苏州12%的税赋。富甲天下的财力和物力,为郑和出使西洋提供了物资支持。太仓研究郑和的专家、太仓博物馆研究员吴聿明认为,这就是郑和之所以选择在刘家港出海的最重要原因。
造船业在太仓也尤为发达。太仓武陵街有两条巷子叫作“铁锚弄”,在明朝是苏州造船场的附属工场——铁工场,专门为船场生产铁锚。大船的铁锚重几百斤,甚至几千斤。
刘家港
事实上,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太仓数百年的海运历史已经造就了众多的航海家和"谙习水性"的水手。在元代,海上漕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朱清、张宣、殷明略等都是太仓人。
"为了满足元大都对粮食日益增多的需要,他们经年累月找寻从浏河到大都最佳航线,在一次次等待季风、寻找黑潮暖流中,他们把40天的航线最后能压缩到10天。太仓还出现了著名的航海家汪大渊。他在年轻时曾随着商船出海游历,八年在海外漫游,最后写成《岛夷志略》一书,记述了遍访当时所能航至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22个国家和地区。"陆静波介绍道。
郑和的远航于1433年后停止。这被史学家们视为明王朝头半个世纪过去后基本倾向于保守的征兆,而在刘家港,尽管大多数人依然感到繁荣,但衰退已经开始。
刘家港
浏河镇早已退化成为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浏河水奔腾入海的气势早就丧失殆尽。在古时,人们站在元代建立的海门第一桥上,还能感觉到几十里外海潮袭来的汹涌气势,而今,站在太仓市内的老桥往下看,只能看见河水异常驯服地在桥下流过。
港口贸易也不再是这个因港兴市的江南小镇的重心。在从当年的起锚地返回浏河镇途中,记者不时看到一些破旧平房上写着海贸公司的字样,然而楼下大厅里陈设的不过是日常生活用品。张英回答说,上世纪80年代刘家港的海运贸易还不错,主要是渔业兴旺。到了90年代,近海水产资源衰退,刘家港渔船数量也大幅降低,渔轮不足百艘。
而就在刘家港没入历史之时,离太仓不远处的一个小渔村--上海港在被迫通商的情形下,开始崛起。
"历史很有趣味。禁止海运后的太仓经济开始凋敝,但是随后两三百年太仓文化却到了繁盛时期。如文学家王世贞、一代词宗吴梅村,明代万历首辅王锡爵以及绵延三百年的娄东画派等等。这些与郑和下西洋带给太仓人的观念转换有关系。尽管经济已经颓废,但海洋文化的影响在太仓还在起作用。"吴聿明,这位在太仓几乎参与了所有郑和下西洋的古物发掘和抢救的老先生,不胜感慨。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选择太仓刘家港作为起锚地,后人分析有五大原因:一是良港。刘家港是中国历史上名扬海外的古港,容“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此前已有“六国码头”和“天下第一码头”之称;二是富地。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三有人才。东南沿海一带有众多丰富航船经验的驾船民工和一大批优秀“船老大”可供挑选;四是商贸城。这里商贾云集,商品充足,船队补给容易;五是近京都。太仓是离南京最近的临海港口,近在咫尺,便于朝廷与船队联系。
江苏省太仓港(太仓口岸)港口经济开发区位于太仓东部、长江入海口南岸。这里古称刘家港,历史上曾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深泓近岸,岸线平直,边滩稳定,陆域开阔,拥有可供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长江深水岸线长达25公里,具备建造第三、第四代集装箱码头的自然条件,是长江口深水航道建成以后可以满足集装箱船型大型化的最佳港址之一。
刘家港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南与上海宝山接壤,北与常熟相接,沿长江岸线纵深4至5公里。岸线规划分为生活、旅游、渔业岸线,深水液体散货专用码头岸线;大型集装箱和件杂货等多用途码头岸线,深水干散货专用码头岸线,预留建港岸线等五类。陆域规划分为中远国际城区、石化工业区、临江基础工业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功能区。
1. 地理位置:
东经121o16’17",北纬31o34’22"
2. 自然条件
风况:全年长风向ESE,频率12%
冰冻:全年无冰冻期
气温:年平均气温15.3度,极端最高气温39.7度,极端最低气温-11.5度
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海潮,潮位变化与上游径流变化关系不大。最高潮位4.56米,最低潮位-1.41米,平均高潮位1.67米,平均低潮位-0.60米,最大潮差4.18米 平均潮差2.17米。
潮流:属往复型。涨潮流向NW,落潮流向SE,流向变幅不大。
航道:进出本港的船舶需经长江口航道南接白茆沙南水道,其中长江口内至港区的航道水深均在-10米以上,而长江口航道拦门沙段水深维持在-7.5米,能满足2.5万吨级集装箱船和3.5万吨级浅吃水肥大型船乘潮进港需要。
航道吃水限制:最大淡吃水9.7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