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公寺 编辑

明代刘侗创作的散文

《韦公寺》是明代刘侗创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韦公寺

作者:刘侗

创作年代:明代

作品出处:《韦公寺》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编辑

韦公寺 韦公寺

京师七奇树,韦公寺三焉。天坛拗榆钱也,榆春钱,天坛榆之钱以秋。显灵宫折枝柏也,雷披一枝,屏于溜中,折而不殊,二百年葱葱。报国寺矬松也,干数尺,枝横数丈,如浅水荇 ,如蛀架藤。卧佛寺古娑罗也,下根尽出,累瘿露筋,上叶砌之,雨日不下。与韦公寺内之海棠也,苹婆也,寺后五里之柰子而七也。寺在左安门外二里,武宗朝常侍韦霦建,赀竭不能竟,诏水衡佐焉,赐额弘善寺。寺东行一折,有堂,堂三折,有亭,亭后假山,亭前深溪。溪里许,芦荻满中,可舟尔,而无舟。寺无香火田地,以果实岁。树周匝层列,可千万数。寺南观音阁,苹婆一株,高五六丈。花时鲜红新绿,五六丈皆花叶光。实时早秋,果着日色,焰焰于春花时。实成而叶竭矣,但见垂累紫白,丸丸五六丈也.寺内二西府海棠,树二寻,左右列,游者左右目其盛,年年次第之,花不敢懈。寺后五里柰子树,岁柰花开,柰旁人家,担负几案酒肴具,以待游者,赁卖旬日,卒岁为业。树旁枝低亚,入树中,旷然容数十席。花阴暗日,花光明之,看花日暮,多就宿韦公寺者。海棠、苹婆、柰子,色二红白。花淡蕊浓,柎长多态。海棠红于苹婆,苹婆红于柰子也。崇祯己巳冬之警,我师驻寺,海棠苹婆以存,柰子树,敌薪之。

作品注释

编辑

京师:国都。这里指北京。

拗:出乎常格。榆钱:榆树结的荚,扁圆形,似小铜钱。

屏:这里是动词。挡。溜:屋檐滴水处。

殊:死。

荇(xìng):荇菜。根生水底,叶浮水面。

娑罗:常绿乔木。原产印度。

瘿:脖子上的瘤。这里比喻树干上长出的疙瘩。

砌:堆积。

苹婆:这里指苹果树。

柰(nài)子:沙果树。

武宗朝:明武宗朱厚照当政时期(公元1506—1521)。常侍:官名,侍从天子的官。韦霦(bīn):人名,生平不详。

赀(zī):钱财。

水衡:人名,生平不详。

岁:这里是度岁的意思。

可:大约。

丸丸:高大挺直。

寻:古代八尺长称一寻。

懈:懈怠。

赁(lìn):租借。

亚:通“压”,低垂的样子。

柎(fū):花萼。

崇祯己巳冬之警:指公元1629年(崇祯己巳年)冬天清军入侵的事件。

我师:指明朝军队。

薪:这里用做动词。意思是当柴烧。

作品赏析

编辑

该文选自《帝京景物略》卷三。韦公寺在北京城东南左安门外。文章详细描写了韦公寺内三株奇树:海棠、苹婆和柰子。

韦公寺 韦公寺

三株奇树各有其姿态、花色和果实,既给游人带来了乐趣,又给寺庙带来了收入。文章开篇指出:“京师七奇树”,韦公寺就有三奇树,结尾点明由于清军入侵,韦公寺内的柰子树为清军所毁,字里行间流露出伤感叹挽之意。这也表现了“竟陵派”文章“幽深”的特点。

作者简介

编辑

韦公寺相关图片 韦公寺相关图片

刘侗(1593~1636)明代散文家。字同人,号格庵。湖广麻城(今属湖北)人。在当员生时,因文奇被人奏参,同谭元春、何闳中一起受到降等的处分。他因此颇有名。公元1634年(崇祯七年)进士。后选任县知县,赴任途中逝于扬州。刘侗和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于收集材料,他撰写文字。他们还曾合撰《南京景物略》,书未完成,残稿今亦不传。《帝京景物略》主要记述北京地区的山川园林、庵庙寺观、桥台泉潭、岁时风俗。写作态度认真,景一未详,裹粮宿舂事一未详,发箧细括,故记述的北京风物有较高的资料价值。此书在艺术上也有特色。《帝京景物略》为了使表现对象具有鲜明性和准确性,在描写的次序、详略、位置上颇费斟酌,可见出作者惨澹经营的独到匠心。如《三圣庵》先渲染三圣庵的环境,次述庵的本身,最后以庵内观稻台可饱览畦陇、林木、梵宇、雉喋作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书在语言上体现了竟陵派散文的特点,遣词造句,往往打破常观,改变通常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水尽头》等篇,生动形象,给人一种质实的立体感。

下一篇 燕台

上一篇 金鱼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