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 编辑

汉语成语

司空见惯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拼音:sī kōng jiàn guà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职)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司空见惯

拼音:sī kōng jiàn guàn

近义词:不足为奇、习以为常

反义词:鲜为人知

出处:《本事诗·情感》

注音字母:ㄙ ㄎㄨㄙ ㄐㄧㄢˋ ㄍㄨㄢˋ

语法结构:主谓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出处

编辑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司空见惯”。

成语故事

编辑

诗人刘锡(772一842年)出身书香门第,深受家风影响,政治上主张革新。他中进士后,在京当着监察御史,参与了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805年)。这次革新只坚持了七个月即告失败。革新失败后,革新派被贬斥,刘禹锡被赶出京城。不久又奉诏还京,但因“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样自我表彰的诗句而得罪了新贵,又一次被贬,派往苏州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了严重水灾,他开仓赈饥、免赋减役,深受民众的爱戴。民众把他与韦应物白居易并称,赞之为“苏州三贤”,还建有“三贤堂”呢!

就在苏州刺史任内,他与曾任司空的李绅交好。李绅邀他去饮酒,还请了歌妓即席作陪。刘禹锡有所感而作诗一首,其中有这样四句:“高髻云鬟官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歌妓作陪这样的场景已经司空见惯了,不觉得奇怪,我刘禹锡对此却有断肠刻骨之痛。据传,李绅为了表明自己并非迷恋女色,不久要将歌妓送给刘禹锡,刘禹锡婉谢了。

李绅《悯农》诗传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事发生在史称“永贞革新”和“元和之治”(805-820年)时期,“司空见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那样委靡不振了。

成语寓意

编辑

当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也对歌妓作陪这样的场景已经司空见惯,不觉得奇怪时,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委靡不振。而在社会,老人摔倒没有人扶、行人随意闯红灯、垃圾随手丢地上等一系列不正常的事物逐渐被人们“司空见惯”时,应当警醒,无论一件事物是否被大众“司空见惯”,人们都不应该随波逐流。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运用示例

宋·苏轼《满庭芳》:“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幸亏洋提督早已司空见惯,看他磕头,昂不为礼。”

现代·梁实秋《西雅图杂记·社会不安》:“报纸登载了好几次抢当地银行的新闻,用小字登在重要的版面上,寥寥三二十字,显然这是司空见惯引不起大家注意的事。”

现代·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

成语辨析

编辑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意义相近,两者都有“看惯了,不感到奇怪”之意;区别在于“司空见惯”多用于书面语,“习以为常”多用于口语。

下一篇 汝州上后谢宰相状

上一篇 杜韦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