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板大鼓 编辑
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怯大鼓、弦子鼓儿等别称。
木板大鼓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
2006年5月20日,木板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沧县文化馆获得“木板大鼓”保护单位资格。
中文名:木板大鼓
别名:鼓子快书、怯大鼓等
遗产类别:民间曲艺
始兴年代:明朝中末期
非遗级别:国家级
流行地区:河北省大部分地区
遗产编号:Ⅴ-7
传统剧目:《老鼠告猫》、《劝人方》等
代表人物:刘银河
渊源背景
沧州木板大鼓产生于沧县民间。据艺人口传和民国《沧县志》、《沧县文化志》等史籍资料记载:沧州木板大鼓孕育、诞生于明朝中末期。
发展情况
木板大鼓
咸丰、同治年间,庞凤域先生将沧州木板大鼓发扬光大。
民国初年,沧州木板大鼓进入兴盛时期,后逐渐衰败。
1949年后,沧州木板大鼓书进入复兴时期,活动范围逐渐拓宽。后来,除沧州各地外,其足迹遍及京津、山东北部、东北三省及黄河沿岸。
演唱形式
民间艺人周金山表演的木板大鼓《闹洞房》
唱腔特征
沧州木板大鼓音乐,有头板、二板、三板等三种不同的板式结构。唱腔浑厚粗犷,有时似唱、似叙似述,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曲调特点
早期曲调单调,仅以三弦伴奏,演员自击木板掌握节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吸收了西河大鼓与河北民歌、戏曲等曲调,并增加了四胡等伴奏乐器。
京韵大鼓的母根——沧州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原为流行于河北大部分地区农村的鼓书,1870年前后进入北京、天津等地。
流传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木板大鼓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困境。知名的木板大鼓民间艺人仅有8人,最年轻的也已57岁,前景非常令人担忧。
保护措施
自2007年开始,河北省沧县成立木板大鼓艺术传习所,以培训班的形式招收木板大鼓小演员,由老艺人传授木板大鼓技艺,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板大鼓”项目保护单位沧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文化沧州】沧州木板大鼓 ——北京大鼓书的民间根脉
刘银河,男,1949年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沧县申报。项目名称:木板大鼓。
王振义,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沧县申报。项目名称:木板大鼓。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木板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板大鼓
沧州木板大鼓流传数百年,几经时代的变迁,是真正土生土长的民间说唱艺术,它顿挫淋漓的大悲调是社会下层人民心声的体现,典型地反映了“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沧州木板大鼓不仅具有娱乐功能,重要的是它的教化作用,在各个社会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通俗易懂,表达感情强烈,乡土气息浓厚,现编现唱宣传效果好,在广大农村其喜闻乐见的程度不亚于流行歌曲、电视、电影。
有专家称“沧州木板大鼓是京韵大鼓的母根”,原文化部长高占祥指出“西河大鼓是由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当地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衍变而成。”可以这样说,没有沧州木板大鼓,就没有北方大鼓曲群,如果把北方大鼓曲群比做金字塔的话,那么沧州木板大鼓即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基。
2018年6月8日至14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在天津举办,由王银杰和赵福云表演的木板大鼓《贾宝玉夜探潇湘馆》在现场被展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