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节搓丸 编辑
冬节搓丸,是福州传统时令节俗,福州有“冬节如大年”之说。宋代有拜节、祭墓、互相赠送礼品的习尚,至明代改变为搓丸,并把它贴在门楣间。搓丸象征团圆,充满欢乐气氛。 民间节令小食,流行于潮州一带。用糯米粉(亦有少数用粳米粉)制成。冬至节日,除三牲祭祖外,家家都要食冬节九。一早起来,全家老幼都要参加搓冬节丸,人越多越好,搓好后即煮即食。还要给牛、狗、猪等牲畜食,并在门头、灶头、米缸、牛栏等处粘上丸粒,祝愿人畜平安。古时称冬至为“亚岁”,说“食了冬节丸增一岁”了。
中文名:冬节搓丸
地区:福州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成品
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材料
1、糯米粉
2、白糖
3、陈皮
步骤
制作
2、糯米粉加些凉水柔和,不用像和面那么麻烦,大概只需一分钟。
3、和好后掰一块放在手指上(是为了加快速度,不用每搓一个都要到盘里拿),再从上面掰一点放到手心里,用另外两个手指轻轻的搓成圆形。
4、放到锅里煮,全部浮出水面就可以了。
5、陈皮味道很好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