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分裂 编辑
【教会分裂】(Schism)基督教教会史名词。指基督教教会的统一遭到破坏。公元4世纪末,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原已存在于基督教内部的东派(传播于希腊语地区)和西派(传播于拉丁语地区)的分化逐渐加剧。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首的东部教会仍受东罗马皇帝控制;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则日益扩大权势。东西两派都力求削弱对方以扩大自己的影响。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互相宣布革除对方教籍,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东部教会以“正宗”自居,称正教;西部教会以“普世性”自诩,称公教或天主教。中世纪(1309—1377年)另一次重大分裂是罗马与阿维尼翁两地的两个教皇(乃至三个教皇)形成并立局面。基督教最大的分裂是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脱离罗马教廷。天主教法典规定,凡曾受洗者,只要违抗教皇,或与教内教徒断绝团契,就是分裂分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