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生万物 编辑
三生万物,来源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文注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庞朴与三分法
2015年1月9日20时49分,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儒学研究权威庞朴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87岁。
庞朴,字若木。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史家、方以智研究专家。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研究。他提出中国人的思维是三分统一而不是二元对立的,这是他影响最大的"一分为三"学说。
他的主要著作有《儒家辩证法研究》、《稂莠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等。
庞朴认为,应该保住我们的文化,守住我们的传统。丢掉自己的文化,就丢掉了整个民族。
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授予了他当前儒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孔子文化奖"。
“庞朴先生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他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温情和敬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表示,庞先生是近30年来儒学复兴的主要推动者和引领者。
王学典说,庞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儒学研究、思想史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的重大损失,留下的空白在很长时间内很难被填补。
依照世界的真实三分去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是为三分法。——庞朴《三分法》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四分只可以说是三分。——庞朴《四圣二谛与三分》
“三分的四种形态”:
(1)三实,即三个都是实体。(三个实体间有相互克制或相互补充的关系。)
(2)两实一虚,即两个实体,一个虚体。(庞朴先生举了“看不见的手”, “鸡三足”, “尧舜三眸子”的例子)
(3)两虚一实。
(4)“正反合”。
(编者认为,前面三种“三分”都是简单的三分,最后的“正反合”体现出来的才算是真正的三分法)
“中庸的四种形式”:
(1)A而B;
(2)A而不B;
(3)不A不B;
(4)既A又B。
“统合对立面的三种基本样式”:
包:对立的两方面A和B,以肯定的方式互相关联,组成的亦A亦B式的统一体。
超:对立的两方面A和B,以否定的方式互相关联,组成的非A非B式的统一体。(超越于对立双方之上。)
导:由于对立面的性质特殊,其统一者取对立双方中的一方为主,来统摄对立的两个方面,形成为A统ab的样式。(譬如善和恶,你不能用“包”的形式来统一它,亦为善亦为恶;也不能用“超”的形式来统一它,既不为善又不为恶。而只能根据价值判断,以至善来统摄善恶、主导善恶,形成一种亦包亦超式的统一样式。)
——中国古有"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之说。说始於一而不说始於零,因为对零作为一个数的认识,是很晚的事;而终於十,当然是十进制决定了的。最有意思也最值得注意的是成於三。为什么会成於三?又怎么样成於三?
所谓数成於三,是说无论客观世界的事物本身还是主观世界对事物的认识,起先都是从一开始,或者叫从混沌开始。然後显露出对立两端,或者是认识上的首先注意到两端,斯为二。进而因两端而有中间而知中间,事物演化完成或被完全认知,此之谓成於三。抽象为数,便是由一而二而三,到了三,告一段落。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这个意思。三生万物者,"三"体现为"万物","万物"皆是一个"三 "也。
—— 事实是,世界本来便是三分的。中间和两端,本是相比较而存在,经指认而得名的。人们在认识上,会有一个先後的次序,事物的存在,也常有隐显的不同,但一分为三的事实,则是客观的无处不在的。
但是,由於二分法的先入为主,人们习惯於称"中"为"中介",仅仅视之为两极之间起联系作用的居间环节,或者是事物变化过程的中间阶段;喜欢强调一切差异都在居间环节融合,一切对立都经中间阶段而互相过渡;等等。就是说,"中"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两极,"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在于它的能"介",而无视其所以能介的根据,无视其存在的自性。因而,他们否认三分的真实性。殊不知,中之为中,与左右之为左右完全一样,自其关系视之,固是相对的;自其存在视之,则具绝对性。中之能介,中之能融,便正是它独立於左右之外、独立发挥作用的表现,而绝非其附属於左右之下、仰赖左右鼻息的结果。
也是由於二分法的先入为主,人们还习惯於相信中介环节是暂时的,必将向两极分化而最终归结为二元的天下。熟知的说法如小资产阶级大量地、不断地、每日每时地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化之论,便最为经典。这一见解很可宝贵,因为它能从运动变化来观察世界,指出三分的界限不是僵死的,而是变动的,无疑十分正确;只是它忘记了,中间、两端之间的流动,决不可能只是单向的。既然能有中介向两极的分化,也就必然会有两极向中间的聚拢;小资产阶级固然在每日每时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尝不每日每时分泌出小资产阶级来;其动因完全是共同的。要知道,由於运动变化,中间状态作为中间状态,必与两端处于此涨彼消此消彼涨的相对关系中,共同组成一个三段的整体;如果某一段不见了,那便意味着整体已发生彻底变化而不复存在,任何一段单独先自退出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更有一种从二分出发的观点,指中间为恶,务必除之而後快者。那就是政治学说中的中间派最危险论,和文学上的反中间人物论。这是标准的左派幼稚病。我们知道,幼儿能够分辨简单的好和坏,是他的认识从混沌向有序的可喜进步,但幼儿还无力识别好坏之间的居间环节;尽管在多数情况下,中间常是多数的。从幼儿到成人,需要经历艰苦的成长过程。肯於承认两派之间的中间派之存在的合理性,也是需要过程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