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衙 编辑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
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机构介绍
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
五代后梁开始设置侍卫亲军,作为皇帝亲兵的一支,后晋时遂成皇帝亲兵的总称。后周时另设殿前司,扩充其军力,形成与侍卫亲军司对峙的“两司”。
北宋初期,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形成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共计九员,作为三衙统兵官。三衙管辖全国的禁军,侍卫马、步军司还在名义上管辖各地的厢军。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实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夫兵变。
南宋初,虽恢复三衙,但随着御营使司的建立,三衙已无权管辖全国军队,三衙的军队仅为驻守“行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的三支大军。宋孝宗赵眘时,侍卫马军司的队伍移驻建康府(今江苏南京)。
三衙中任职的将领被称为“管军”,是宋朝禁军中最高级别的将领,位置约在10个左右,在宋初随着军制的变动而有增减。真宗朝之后数目稳定在十一个。即三衙的正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以及上四军的两个四厢都指挥使。
殿前都指挥使
殿前副都指挥使
殿前都虞候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
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共十一个位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