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编辑

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1958年5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议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争取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超英国和提前5年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目标。毛泽东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会后,在全国各条战线上,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

8月17日至30日,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并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宣布1958年要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上年钢产量翻一番。会议还讨论和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极大地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粮食供给严重困难。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浪潮中,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加快生产力方面跃进的同时,开始谋求生产关系方面的跃进,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是“大跃进”运动深入发展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

下一篇 林彪反革命集团

上一篇 庐山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