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则 编辑
①无刻画
②只有洪枯水位刻画
③有等距刻画的水则碑
shuize
水则
中国古代的水尺。又叫水志。最早的水则是李冰修都江堰时所立三个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宋代已改为刻石十画,两画相距一尺的水则。北宋时江河湖泊已普遍设立水则。主要河道上已有记录每日水位的水历。明清时江河为了报汛、防洪,往往上下游都设有水则。古水则有三种形式。
①无刻画,如石人水则。属于这一类的如:南宋在今宁波设立的平字水则,上刻一大“平”字。规定涨水淹没平字,即开沿江海各泄水闸放水,以免农田受灾;落水露出平字就关闭闸门。明万历时绍兴重修三江闸,于闸旁改设:“则水牌”,刻金木水火土五字,规定水淹至某字,开闸若干孔放水。
②只有洪枯水位刻画,如:《水经·伊水注》记载三国魏黄初四年 (223)伊阙石壁上的刻画及题词;自唐代已有的长江涪陵石鱼只刻记枯水位等。民间自刻的这类刻画不少,大江河上往往存有前代遗迹。
③有等距刻画的水则碑,最为常见。如宋代至明代太湖出口、吴江长桥刻有横道的石碑,用以量测水位,此碑还刻有非常洪水位。吴江长桥另一块刻有直道的石碑为记录每旬水位用,它上面也刻记非常洪水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