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老帛书 编辑
《黄老帛书》亦称《帛书黄帝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简称。是秦汉之际黄老学派的著作之一。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共四篇,篇题依次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计一万一千余言。
写作时代的考证,有战国前期末中期初、战国中晚期、战国末期、汉初等数说。作者当为楚人。内容以道家为主,兼采儒墨、阴阳、名、法诸家,融铸为黄老之学。以“道(又称为“一”)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天弗能复,地弗能载”,“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道原》)的万物发生之根源与总规律。又称“道者,神明之原也”(《经法·名理》)是精神智慧的源泉。吸收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提出:“静作相养德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十六经·果童》)注重形名,“审察名理冬(终)始”探寻逻辑思维规律。提出“道生法”的观点,重视法制的作用,认为“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经法·君正》)。但也吸收懦家仁义思想,主张刑德并用,以德为主。为研究战国期至汉初的黄老之学的重要资料。以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整理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1980年文物出版社版)为最佳印行本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