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昳 编辑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日昳(dié) 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羊)。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名词解释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中国古代十二时辰之一,指每日的13~15时。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日昳(dié)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 。“昃(zè),日在西方时,侧也。”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日昳
十二时辰表
十二时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